■劉 松
(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促進局)
“融資難、難融資”是我國民營企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實狀況,尤其在宏觀經濟調控政策推行以來,金融調解杠桿失衡,導致民營企業的信貸規模逐漸趨于“疲態”,僅在2013到2018五年的時間里,民營企業的銀行信貸規模占比便由原來的65.6%快速下滑到47.4%。面對這一不爭的事實,當下,民營企業亟需借助于政府出臺的惠企政府,內抓素質,外樹形象,構建一個綜合實力強、信用指數高、經營信譽好的市場信用體系,為企業的發展壯大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流。
影子銀行可以從兩方面予以理解,其一是不在商業銀行監管范圍內,而私自放款給民營企業,比如保險公司、信托公司、資產管理公司都屬于這一范疇。其二是部分商業銀行為了獲取更高的投資回報而聯合非銀行機構推出影子信貸業務,給一些融資困難的民營企業提供貸款服務。2017年,為了規范金融信貸市場秩序,凈化信貸市場環境,國家金融主管機構實施了去影子銀行舉措,使一些民間非正規信貸機構陷入“夾縫生存”狀態,這就給一些融資難的民營企業最為沉重的一擊,導致企業的經營發展陷入困局,甚至一些中小型企業已經瀕臨倒閉。
近年來,國際金融市場風起云涌,形勢多變,加之國內調整了貨幣政策、利率政策與匯率政策,導致金融機構的放款比例逐步縮減,據權威金融機構調查統計數據表明,截至2019年末,能夠獲得銀行貸款的中小企業以及小微企業所占的比例不足50%,在這一背景之下,許多民營企業面臨著壓貸、抽貸、斷貸、拒貸的局面,以至于企業經營發展步履維艱。
進入21世紀后,我國的民營經濟異軍突起,以互聯網、電子商務、智能制造為代表的新型產業如同雨后春筍應運而生,發展勢頭逐步蓋過了我國的傳統產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阿里巴巴、騰訊、順豐等,當這些新型產業占領市場高地以后,迅速擴張,并在風險投資的支持下,短短幾年的時間便掛牌上市,無形當中就給一些傳統行業與小微企業造成了巨大沖擊,企業的融資環境也逐步惡化,資金鏈條幾近斷裂[1]。
民營企業在通過金融機構獲得貸款后,所承擔的利率遠遠高于國有企業,尤其在金融機構對企業信用進行評估時,更趨向于信譽好、信用等級高的國有企業以及大型民營企業,而中小型企業與小微企業只能望洋興嘆。在這種嚴峻形勢下,諸多民營企業通過牽線搭橋,與新興金融、民間金融建立了信貸關系,也有一些企業通過社會融資的方式來籌集經營運作資金,而這些融資方式需要投入的成本過高,而且民間金融的信貸政策更傾向于短期貸款,如果在規定時間內,企業無法償還,就會產生高利率與高滯納金,如果采取社會融資方式,企業承諾給股東的高利率也給企業增加了資金負擔,因此,許多民營企業往往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企業發展也陷入僵局。
與國有大型企業相比,民營企業經營規模小、盈利渠道窄、財務風險高,尤其對一些新興企業來說,由于正處在創業初期,企業管理制度尚未健全,經營秩序混亂,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部分企業為了獲得創業資金,常常在財務報告與財務信息上大做文章,進而出現財務數據偏差或者報假賬的情況,嚴重影響了企業的信譽度。另外,由于民營企業的經營范圍較為分散,一些企業常常“跟風走”,感覺哪一個領域發展態勢火爆,就投資哪一個領域,導致同一個產業類型出現多個經營實體的局面,經營利潤分配也由“一家分配一杯羹的局面轉變為多家共享一碗飯的局面”,最后,企業經營陷入兩難境地,經營風險也在無形當中生成。因此,一些中小企業的經營時限能夠超過十年的少之又少。
就目前我國的金融機構類型來說,主要包括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國家政府層面的金融機構,以及民間臨時設立的短期經營的金融機構。前者更傾向于國有大型企業,在信貸政策上,往往采取政策放寬舉措,對大型企業的惠及面較廣,而民營企業由于信用體系不健全,信譽度相對較差,導致信貸政策收緊,審核流程也趨于嚴謹,民營企業的貸款成功率相對較低。后者則傾向于中小民營企業,或者小微企業,但是,隨著民間金融市場政策的放寬,非正規的民間金融機構層出不窮,進而出現了“魚龍混雜”的局面,一些金融機構內部管理混亂,欠缺標準化與規范化管理機制,而且貸款利率高,使民營企業面臨著巨大的財務風險,對企業的正常經營與發展極為不利。
雖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生產要素的平等使用做出了明確規定,對中小型企業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但是,各金融機構根據習慣性政策條款,仍然對民營企業的信貸審核門檻予以嚴格控制,并將“不良貸款責任終身追究制”納入到民營企業信貸條件當中,這就提高了民營企業的信貸準入門檻,貸款危機也逐步在民營企業當中波及。另一方面,各地方政府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現狀,對產能過剩的產業常常采取打壓措施,并向當地的金融信貸機構下達了信貸風險防控目標,進而出現了停貸、斷貸與抽貸的情況。
目前,隨著民營企業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企業對運營資金的需求量也日漸增大,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必須依賴于金融機構提供的信貸服務獲取更多的創業發展資金,但是,金融機構的信貸流程需要擔保機制的支撐,企業才有獲得融資的機會。而就當前擔保機構的管理機制看,仍然存在諸多漏洞與問題,擔保風險無處不在。加之金融機構、擔保機構與民營企業之間缺少平等的溝通交流平臺,導致擔保信息缺乏真實性,信用危機也逐步加劇,企業融資困境已成為企業經營發展中的一道硬傷。
惠企政策應從政府調節、金融機構積極響應、稅費減免、優化營商環境等多方面予以考慮。首先,地方政府應當結合當地民營企業的經營規模與類型,針對性的制訂扶持政策,鼓勵當地的金融機構與民營企業之間建立長期的合作往來關系,并密切關注企業的經營發展動向,以確保在實施信貸政策時能夠精準定位,為企業發展注入穩定的資金流。同時,為了緩解民營企業的貸款成本壓力,金融機構可以設置彈性貸款利率,對確實存在經營困難的企業,應當下調貸款利率,對正常經營的企業根據國家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合理選擇利率區間,幫助當地企業解決實際困難。
另外,由于稅費繳納是民營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因此,企業在經營發展過程中需要按期足額繳納稅費。但是根據企業經營規模的不同,稅費繳納額度也存在較大差異,如果企業經營陷入困境,單單稅費繳納這一項支出,就容易使企業面臨倒閉風險,針對這種情況,當地的稅務部門應當結合企業的綜合實力,在確定企業經營陷入困境后,可以通過減免稅費的方式,為企業發展贏得一縷生機[2]。
金屬機構應當進一步完善金融供給機制,建立一個科學化、規范化的資本運營體系,通過金融信貸監管機制、稅收機制、退出機制等一系列金融管理制度為民營企業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金融資本運營市場也逐步實再也智能化、自動化、標準化管理,在這一背景下,金融機構應當借助于先進的數字技術,與民營企業之間形成一種和諧、互動關系,通過精準的大數據分析與篩選,及時了解和獲取企業發展所面臨的資金困境信息,并優先對企業進行資金扶持,以打破企業的融資困境壁壘。
為了給諸多民營企業創造一個良好的融資大環境,地方政府以及金融機構應當聯手制訂出臺信用監督機制,并通過微信、自媒體、第三方網絡宣傳平臺向企業宣傳信貸與誠信的必然聯系,使企業樹立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意識與誠信意識,在財務信息上不弄虛作假,在企業經營方面奉公守法。為了提升民營企業的融資成功率,金融機構可以采取信用貸款、應收賬款與知識產權質押等多種融資方式,進一步拓寬企業融資渠道,以此增強企業的市場綜合競爭實力。
新時代、新形勢下,市場競爭形勢日趨激烈,這就使一些中小型企業受到了重創,而究其原因與企業文化、管理理念、目標方針有著直接關聯,因此,為了獲取更多的融資渠道,企業首先應當強化內部員工的綜合素養,通過引進新型人才,培養內部專業人才的方式,打造一個集知識面廣、經驗豐富、專業技術水平高的人才隊伍,為企業樹立良好的對外形象,由此可以大幅提升企業的融資成功率。另外,民營企業也可以借助于社會力量或者尋求同行業合作伙伴,來吸納運營資金,為企業的經營發展解危紓困。
面對當前我國民營企業的融資困境,應當匯集地方政府、金融機構、社會群體以及民營企業等各方力量,從金融政策、惠企政策、稅費減免、渠道拓展等多個方面予以全面考慮,在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創業環境與融資環境的前提下,促進我國民營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同時,為國民經濟的穩步增長注入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