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是人類生活的基礎物質資料,是歷史文明發展的痕跡。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是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是少數民族文化中的精神財富。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底蘊深厚、內涵豐富、種類多樣、地域特征鮮明,是中華民族服飾文化中的核心構成部分之一。《中國民族服飾文化研究》一書對中國55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逐一進行介紹和分析,主要內容包括分布地域、人口數量、歷史沿革、生產及生活狀況、宗教信仰、社會習俗等背景資料,以及服飾用料、造型、紋樣、搭配等內容,分析了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重要歷史地位和社會價值。在此基礎上,對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現狀和發展前景進行分析,在做好保護工作的同時,探討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方式,為保護少數民族服飾及服飾文化做出重要的借鑒與參考。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5個少數民族分布在我國的1000多個縣市中,不同少數民族的傳統服飾文化均有所不同,這與各個民族之間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有著密切關系。生活環境方面,《中國民族服飾文化研究》一書提出,由于各個少數民族分布全國各地,分布區域地理環境與氣候環境均有所不同,因此所穿著的傳統服飾以及背后的文化也存在顯著的差異性。如北方、南方,林區、牧區等。如生活寒帶與溫帶區域的北方地區少數民族,服飾面料以皮革、棉布居多,以起到保暖防風的作用。我國西部地區青藏高原,氣候寒冷,早晚溫差極大,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同胞都身穿寬大的藏袍,中午溫度升高時就把袍袖脫下系在腰間,露出上半身散熱,夜晚溫度下降則重新穿戴整齊,以便保暖,這種傳統服飾穿著方式十分獨特。而生活在南方的少數民族,由于氣候炎熱、雨水豐厚,服飾面料大多為單薄的棉紗,輕便涼爽,如水族、傣族等少數民族,為了適應潮濕炎熱的氣候環境,服裝大多寬敞而短,便于透氣干爽。生活方式方面:不同少數民族的生活地理環境不同,則必然形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方式。蒙古族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身穿蒙古袍,兩側開開衩,便于騎馬。尤其是蒙古靴子的靴底為月牙形狀,在騎馬時便于踩馬鐙,傳統的高筒靴不僅能夠御寒保暖,還可以防止由于長時間騎馬而對小腿的損傷。又如,羌族生活在崇山峻嶺之中,山高路陡,大多數物資運輸都需要人力背運,所以羌族男女均穿著麻布長衫,外面套上羊皮背心。由于羊皮背心御寒性能好,也十分耐磨,能夠滿足羌族群眾的生活生產習慣。
結合《中國民族服飾文化研究》一書以及當前少數民族服飾現狀,少數民族服飾與其他文化現象相同,也是為了滿足人類生理與社會需求而形成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是我國傳統服飾的重要構成部分,其不僅僅具有所有服飾擁有的普遍性特點與功能,也表現出個性化的特點與功能。少數民族服飾的普遍性功能主要有防御寒冷、抵御太陽照射、隔絕蚊蟲叮咬、避免風霜襲人,防止外界的惡劣環境對人體造成損傷。而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個性化特點與功能則表現在文化功能中。當前,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民族的標識與識別作用。中國55個少數民族都可以拼接傳統服飾加以辨別區分,主要原因在于每個少數民族的服飾都有與其他少數民族不同的鮮明特點,這些特點主要表現在款式、面料、工藝、色彩、圖案等方面。如赫哲族的傳統服飾是用魚皮制作,這是赫哲族獨有的傳統,也是其他少數民族服飾中不會出現的獨特之處;又如苗族傳統服飾為繡花衣,頭戴銀冠銀角等等。《中國民族服飾文化研究》一書中提到,少數民族穿服飾的辨別區分功能不僅僅表現在不同少數民族之間,同時還表現在各個少數民族內部區域與支系中。如藏族服裝分為安多、康巴、衛藏三大類型共數十種。第二,裝飾的審美作用。審美是服飾繼實用功能之后形成的另一重要功能。中國少數民族的審美觀念、審美標準雖然都有所不同,但是對通過服裝、飾品等來表現對美的追求的心理是相同的。如朝鮮族崇尚白色,以穿著白色素服為美,服裝衣裙大多為大衣顏色,繡花鑲邊、首飾佩戴情況較少;而苗族的傳統服飾則偏好五彩繽紛,十分注重服裝的色彩與飾品,服裝的領口、袖口、裙擺上都繡上了各式各樣的圖案花紋,頭頂、頸脖、胸前、手腕、腳腕上都佩戴了各種各樣的銀飾。
我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底蘊十分深厚,為人們提供了探索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讓人們能夠從全新的視角分析早已熟悉的少數民族服飾,深切感悟到少數民族服飾的傳統文化資源是千百年流傳下的財富,其獨特性、實用性、民族性,都充分反映了各個少數民族當地特有的歷史文化、藝術風俗等。因此,我們要重視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保護工作,注重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發揚與傳承。
第一,規定法律制度加以保護。保護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關鍵在于盡快出臺權威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法律,依法開展少數民族服飾文化保護。結合《中國民族服飾文化研究》一書以及我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資源的保護的迫切性,筆者認為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法律法規建設。一是建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普查機制。建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保護基礎普查工作,進行能反映少數民族很好、生活風俗的服飾的相關收集,以建立完善的少數民族服飾檔案與保護計劃,建立分級保護制度,在法律法規中明確其開展規范。二是建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資源保護與傳承機制。在建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資源保護法律時要規范重要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文化遺產標準,公布相關名錄以及保持者享有的權利與義務;對于保留完整少數民族傳統服裝習俗與制作的區域,可以將其命名為“民族文化藝術之鄉”,將這一規范與標準納入法律中,以推動各個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文化的弘揚與發展。
第二,通過開發傳承等方式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文化。開發傳承等方式保護少數民族服飾傳統文化是法律法規保護的有效補充。當前,我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研究通常以調研、開采為基礎,以文獻資料為依據,以攝影、錄音為手段,系統記錄各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再進行不同類別的整理歸納。針對當前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文化保護的迫切性,可以采用研究性保護方式,根據分層分類的原則開展研究保護,以滿足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文化的多樣性。分層即為在走訪、調研、記錄的基礎上,從所收集獲得的資料入手,將需要保護的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文化分為國家級與省級兩個級別;分類則需要先了解被保護對象的保存現狀,是否可以繼續進行保護。如被保護對象雖然已經出現衰退,但如果存在可以直接保護;部分由于無法穿著或制作技藝已經失傳則需要先進行搶救再進行保護;部分要側重對服飾自身與相關資料的收集記錄;部分要側重對服飾制作工藝手藝人的保護。總的來說,只有經過充分調查才能夠找到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文化的有效保護方法。另外,要注重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技藝的傳承。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技藝的傳承是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文化是否能夠存活的重要媒介。要注重掌握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制作技藝民間手藝人的保護,鼓勵其積極帶徒弟、傳技藝,讓珍貴的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制作技藝能夠得到傳承。
第三,強化群眾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文化的意識。強化群眾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文化意識是不可忽視的基礎工作。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必須有廣大的群眾作為基礎,在強化群眾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文化意識方面,媒體要做好宣傳工作,將互聯網、電視臺、報紙、雜志作為溝通的橋梁,通過多角度、立體化的方式將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文化展現在大眾視野中,提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社會地位。一方面要做好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文化進課堂的教育工作,開設關于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文化課程,將少數民族服飾、歌曲、美術、音樂等納入活動課程中,開展民風、民俗教育,組織學生親身走訪少數民族地區,感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文化。轉變傳統單一的課程課堂教學模式,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另一方面學校還可以定期組織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文化節日等,配合電視臺、互聯網、報刊等媒體宣傳,加大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文化的宣傳保護工作。
總的來說,《中國民族服飾文化研究》一書反復強調,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文化是我國民族民間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構成部分,對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文化的研究能夠為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文化奠定基礎。當前,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文化保護工作仍然處于發展初級階段,需要在不斷完善、不斷優化的實踐中探索,從而建立起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文化的措施,并深刻認識到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文化是中華民族必須肩負起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