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華
今年的第一場春雨確實來得早一些。這場雨洗禮了我居住的這座城市。湟水兩岸,雨后的大自然氤氳出別樣的一幅鮮活和靈動。河邊的楊樹、柳樹和那些花灌木們突然間簇新一變,那淙淙河水也溫柔無比,深藏的嫵媚一下子在水面蕩漾開來。一些叫不上名字的鳥兒們啁啾起來,增添了幾分生動。
四月中旬,原本是到市區各個公園和郊外賞花的最好時機,桃花、杏花、李花以及探春、榆葉梅等好像在趕一個盛大的花卉節,幾日之內突然開放。我們雖然從三月底開始,在尋覓她們的動靜,但她們一下子盛開后,卻覺得有點猝不及防,花的潮汐使人有點眼花繚亂。面對大好的花季,到底去哪兒賞花呢?正在猶豫時,有朋友約我。他說,西寧各公園的花你每年春天都在看,今年我們換個內容,找個與花有關的地方去看看。我問他去看啥,他說到了就知道。于是,不容分說,朋友開車把我帶到了一個地方。
這不是原先的西郊樂園嗎?他說是的。我說,這里有啥好看的?他說,往里頭走,就知道啦。
朋友停好車,帶著我往里邊走。待走進去,吸引我眼球的不光是花,還有明鏡一般的一個人工湖,湖邊還有錯落有致的亭臺廊道,有一座拱橋跨越湖的細腰處,顯出婀娜,湖岸邊的旱柳垂著長長的初綠枝條,輕輕地搖曳,生姿柔弱。怎么形容那湖水呢,我想了想,對朋友說,溫柔!他接過我的話,說溫柔加嫵媚。我為朋友豎起了大拇指。是啊,以前老是從古人的詩句里尋找描寫春水的佳句,比如“春水碧玉天,畫船聽雨眠”“滿園淺綠色,照在綠波中”“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拿這些詩句對比眼下的水色,總覺得欠點什么,所以,我認為朋友很隨意的描述還是挺到位的。
站在小湖旁感嘆了一會兒,朋友問我。這里美嗎?我說美。他又問,美在哪里?我說當然是水美樹美花美啊。他笑了笑說,今天不會讓你白跑的,我讓你真正認識一下我們西寧的海湖濕地公園。他接著說,我們腳下的這地方,二十年前是個不起眼的甚至可以說是雜亂無章的河灘林地,十幾年前有人打造成西郊樂園,成為假日休閑吃喝的地方。但現在是海湖濕地公園的一部分,也是海湖濕地的核心區。
接著,他帶我沿著湖邊向西走去,走了大概200米左右,就看見一個建筑,那建筑并不顯眼,其風格與周圍的湖、樹林格調和諧。哦,原來它是湟水濕地公園科普館。看見我疑惑的眼神,朋友說,走,我們進去科普一下。
科普館的面積不大,但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俱全,虛實結合地向游客展示湟水國家濕地公園的生物多樣性、濕地生態功能和醉人的景觀,讓我在短時間內,比較全面地了解到西寧市湟水濕地和其中的海湖濕地的概況。海湖濕地是湟水濕地的一部分,它與火燒溝濕地形成半包圍的姿勢,與海湖新區融為一體,成為海湖新區的生態長廊。
走出科普館,在濕地知識科普宣傳文化長廊,我看到一段關于濕地的文字介紹:濕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暫時的沼澤地或泥炭地帶,靜止或流動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淺海區域。水、土壤、適水生物,是濕地的三大要素。
接受了簡短的科普后,我突然對濕地有了興趣。接下來,我和朋友去找到濕地公園管理處的負責人,想了解更多。
謝順邦是海湖濕地公園的負責人,很年輕,長得高大帥氣。給他講了我們的來意后,他很爽快地答應為我們服務。于是,他為我們做起了導游。我們一邊參觀濕地,一邊聽他講,有時也向他提一些問題。從他的講解中,我們了解了更多關于湟水濕地包括海湖濕地的相關知識和情況。
謝順邦說,海湖濕地的建設是按照《青海西寧湟水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從2013年底被國家林業局批準開展試點工作的,總體規劃根據濕地公園資源特色及海湖新區發展需要,按照建設“湟水清水入城、濕地生態文化和地域文化展示平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樂園”的要求,功能定位為:城市生態的品牌、流域保護的典范、濕地科普的課堂、地域文化的長廊、市民休閑的勝地,實現生態與城市發展、地域文化、旅游的融合,建設城市生態、文化、和諧濕地。當我們走到西鋼對面的河邊時,看到施工機械正在河內施工作業,我就問那是在干什么?謝順邦避開我問的問題說,濕地建設是個生態恢復和治理工程,市上下了很大的決心,可以說是大手筆規劃,大投入建設,圍繞全市開展的“高原綠”“河湖清”“西寧藍”重大建設行動,相繼實施湟水河河道綜合治理及濱水休閑綠道建設、濕地海綿化改造及景觀提升、城市綠道系統建設等項目,總投資額超20億元, 濕地面積也大大增加 。單是市級財政累計投資1425萬元,開展了海湖和寧湖濕地的植物養護、湖面清理、衛生保潔和秩序維護等工作。各區財政也積極投入資金,用于所轄濕地的保護管理工作。
聽了謝順邦講的大投入大建設,我們對市委市政府治理生態環境的決心和措施贊嘆不已。接著我們從謝順邦那里得知,濕地公園試點建設以來,以保護好現有動植物生境為前提,采取綜合措施開展了濕地保護和棲息地恢復工作。還實施了水系溝通、地形整理等工程,保護和恢復以林澤和湖泊為主的濕地生態區。種植了一些適生的水生植物,豐富物種,改善濕地公園環境。在建設項目實施中,注重生態的原始性,采用自然護岸和半自然護岸,在保留原有濕地鳥類棲息地的基礎上,新建了100多處鳥類生境島,修建游廊和步道,確保濕地野生動物棲息環境不受人們活動的干擾。
看過一段河道,我們原路折回,還是在科普館旁邊那個人工湖的水面上,我看到了幾對漁鷗和一群叫不出名字的水鳥。就問謝順邦,濕地是不是引來了它們。他說,是啊,我們平時看到的不多,但經過專業隊伍觀察記錄,我們的濕地范圍內,目前發現的鳥有15目36科110種,其中濕地鳥類高達62種,有國家Ⅰ級保護鳥類黑鸛、金雕、白尾海雕等3種,國家Ⅱ級保護的野生動物有紅隼等7種,省級保護動物有灰雁、斑嘴鴨、漁鷗、環頸雉等10種,濕地已成為城市中心遷飛候鳥的棲息地。此時,我想起了“候鳥是環境的試金石”那句話,是啊,海湖濕地和西寧所有的濕地已經成為不少種類的候鳥遷徙的驛站、越冬的天堂。
聽著他的介紹,我的腦海里浮現出一幅幅愛鳥協會的攝影家們在濕地拍出的鳥的照片,看著那些照片,竟然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們抓拍的許多鳥,我別說見過,大多數都沒聽說過。我感慨,高原城市的水域,成了鳥類特別是候鳥的樂園,這本來是屬于想象中的事,可如今變成了現實,這是值得大書特書的美事佳話。
謝順邦還說,濕地公園的野生動物也多起來,不知它們是怎么遷徙到這里的,現在掌握的有野生脊椎動物145種呢, 以前銷聲匿跡的小動物,如今常常在我們眼皮子底下活動。
指著湖邊的水生植物,謝順邦繼續介紹起來,他說,隨著生態環境的治理恢復,濕地公園動植物資源也豐富起來,區域內分布的主要水生植物有蘆葦、香蒲、三春水柏枝等。
行走在這樣的濕地公園,眼前覺得很空曠。陽光斜射下,水面和河濱升騰著淡淡的霧氣,極目之處,恍若水波紋在嘩嘩閃爍。我的朋友說,濕地公園美是美,但顯得單調了一些。謝順邦笑了笑,接著做起解釋來。他說,按照總體規劃,濕地公園嚴格控制人工建筑的數量及規模,保持建筑物與周邊自然景觀的協調,這是公園功能的需要。朋友似乎恍然大悟,對著謝順邦點了點頭。
我仿佛一下子觸摸到了濕地與海湖新區相親相融的和諧關系,城市需要呼吸,而濕地公園就是一個肺活量還在增大的生態之肺,生活在這里,呼吸在這里,我們的肺每天都是清清爽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