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惠
摘 要:中國古代石刻藝術種類繁多,摩崖石刻便是其中一種。所謂摩崖石刻,指的是人們以書法、刻畫、造像等形式展現在山崖或石壁中,是一種古老的記事方法。摩崖石刻的起源、發展、盛行直至凋落經歷了漫長的時期,歷經千年,至今仍向世人展現著其不朽的歷史內涵,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在內蒙古通遼市的大地上至今保存有幾處摩崖石刻遺跡,這些摩崖石刻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文章試圖把它呈現出來,并就其內容加以分析闡述。
關鍵詞:通遼;摩崖石刻
1 通遼市境內保存的幾處摩崖石刻遺址
1.1 扎魯特旗大黑山人面巖畫遺址
大黑山人面巖畫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扎魯特旗查布嘎吐蘇木西南,海拔300米高的大黑山山脈東端。人面巖畫采用陰刻手法將整個人頭刻于山頂立石上,人頭整體高度為130厘米,寬110厘米,面向南方。正面看去,眼上無眉,雙目睜得極大,猶如卵石,鼻子呈三角狀,兩撇倒八字胡“粘”于唇上,下頜較尖,雖無須髯,但觀其面貌,威嚴之勢盡顯。再看人面巖畫下方,南側分布著七個大小不均、神態各異的人面畫小像,這些小像或低頭凝思,或左右顧盼,或揚目遠望。山下平坦處堆砌著四個直徑12米的石圈,與巖畫遙遙相對,如此布置,讓人疑惑之余,又盡感神秘。遼代墓葬群則位于山下。俯瞰地面,人面巖畫居于中間,周圍散布著大小不一的人面畫像、石圈以及墓葬群,如此,整個遼代文化遺址盡顯眼前。
大黑山人面巖畫于1975年再次現世,1995年世界巖畫委員會會員、著名巖畫專家蓋山林登山考察看到這一藝術時,內心產生極大的感慨,經考究,他認定大黑山人面巖畫是目前世人所發現的人面巖畫之最。據考證,大黑山人面巖畫于遼代時期人工開鑿而成,屹立于山頂千年有余,盡管遭遇千年風吹雨打,但觀其線條,仍如初刻,這無不彰顯著古代藝術家的工藝之精。大黑山人面巖畫是古契丹人民的勞動成果,他們將巖畫置于藍天之下、綠草之上,以巨石為人面載體,將其刻在高山之巔,經過契丹藝人的加工創造,形成如此磅礴大氣的壯麗景象,彰顯著契丹民族同自然界做斗爭的豪情,集中反映出契丹民族思想的發展與轉變。大黑山人面巖畫是我國北方石刻藝術珍品,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所有人面巖畫中最大的。其構思、技藝、精神、藝術等對中國雕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如今該遺址已被列為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以此加強對巖畫遺址的保護。
1.2 庫倫旗呼和哈敦溝摩崖石刻佛造像
呼和哈敦溝摩崖石刻佛造像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庫倫旗白音鎮查干朝魯臺村南1千米處,在阿其瑪山西北側呼和哈敦溝峭壁上。遺址西側為查干朝魯臺村通往蘇子村鄉間路,西側臺地上均為農耕田,南與遼寧省阜新縣平安地鄉交界,西與西北和奈曼旗交界,東面與科爾沁左翼后旗為鄰。它的東側、南側均為較深的自然沖溝,沖溝內有常年流水的小溪。摩崖石刻佛造像通高1.2米,底座寬1.2米,佛像造型為坐式,身披袈裟,雙手合十,面部五官清晰。它的南側和西側均有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呼和哈敦溝摩崖石刻佛造像位于阿其瑪山西北側峭壁上,面朝東南,保存較好,但也有局部風化現象。摩崖石刻佛造像在庫倫地區為首次發現,為庫倫地區佛教文化研究提供了寶貴材料。現在該遺址已被列為通遼市文物保護單位。
在距離呼和哈敦溝摩崖石刻佛造像10千米的白音花鎮蘇子嘎查境內的阿貴山上還發現了石窟寺,并且石窟寺內還有生活過的遺跡。這里是先有佛后有寺,還是先有寺后有佛,不得而知,還有待研究。不過,依據自然環境分析,應為寺在佛前,畢竟造佛像不是一兩天的工程。
石窟寺占地廣闊,總面積約3500平方米,最深處達到6米,最高可達2.5米,其中有4個石窟,都是坐北朝南。石窟寺外部坐落著一個整體院落,大院套小院,保存完整。院落前面有兩處遼代灰坑,坑內散落著瓷片、獸骨等。寺院前面有門房,旁邊有配房,結構一目了然。兩個院落后邊則是遺留至今的四個石窟。
據查,庫倫旗信奉佛教有著360年的歷史,本次發現的石窟寺則將當地佛教歷史向前推移了700余年,對遼代佛教歷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3 奈曼旗雙山子石刻佛像
雙山子山位于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東南部,科爾沁沙地南緣,海拔為450米,距旗政府所在地大沁他拉鎮50千米。雙山子山,當地老百姓稱為廟山,一東一西兩座山,一座山因為開礦,已經被挖了一個大窟窿,佛像所在的山頭保存得比較完整。在山腳下有一處寺院的遺址,當地老百姓早就知道山上石頭刻有佛像。山頂上的佛像與寺院依山傍水,風景如畫,令人印象深刻。
雙山子石刻佛像位于奈曼旗新鎮雙山子村村北1000米處雙山子西側的山頂上。這一帶屬于北溫帶大陸性半干旱季風氣候,黃土質土壤與石塊相間,南為開闊地帶,一望無際的平原,西為溝壑河流,東有一座大山,東南山坡上應為祭祀遺址,北為河地,四周林木相間,氣候相對適宜,適合農業生產。因而該村生活著88戶315口人,村西北有一條山路直通雙山子山腳下,交通便捷,在這種情況下該遺址仍保存完好實屬不易,佛像石刻在奈曼旗屬首次發現,年代待定,具有十分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為了更好保存雙山子石刻佛像,通遼市把它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佛像石刻立地條件較好,雙山子山南面坡緩,山北面較陡,山頂多處大石塊,整個山體壯觀穩固。山南麓有一寺廟遺存。佛像共計16組,南、西、北環峰分布,均鑿刻在巨石側立面上,山南面11尊,西南面2組2尊,北面東北向的4組4尊。東側另有一組石刻文字,疑似藏文。佛像最高為50厘米,最低為30厘米,線條舒展流暢,佛像生動傳神。
佛像雕刻精美,均有圓形頂光,形神兼備,神態端詳,莊嚴威武,立體感強,肌體豐滿,身上服飾鮮艷,為藏傳佛教的服飾,美輪美奐。這些佛像有的手托缽盂,有的手持錫杖,有的胸前合掌;有的頭戴寶冠,披巾長裙,兩臂下垂;有的身著天衣,雙手平放腿上,結跏趺端坐在蓮花座上;有的左臂向前平伸,右臂上舉,衣紋及遍體之瓔珞流暢繁麗;有的面部微殘,顯得模糊不清,不可辨識。
雙山子山腳下寺院的遺址,應該是固日班寶力皋廟(蒙古語“固日班”是“三個”,“寶力皋”是“泉”)的廟址。據文字記載,奈曼旗蒙古族自明末清初以來,其宗教信仰是藏傳佛教,屬格魯派。奈曼旗境內先后共建24座寺院,最早的建于17世紀三四十年代,最晚的建于1900年。固日班寶力皋廟(又稱固日巴拉呼廟)始建年月不詳,民間傳說興建于道光元年(1821),有的說比這還早,至1940年時已經不復存在,不知什么原因毀于一旦。
2 摩崖石刻內容
通遼市庫倫旗和奈曼旗處在西遼河上游地段,歷史考古證明這一地段是內蒙古東部地區古代巖畫分布最密集的地區。自新石器時代起,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先民們曾經先后以河谷兩岸的懸崖峭壁等作畫板,創造出數以百計各具風格的巖畫,展示出古代先民們千姿百態的生活風貌。總之這些巖畫題材各異,內容豐富,但都和日常生產生活相關,而以佛教為內容的巖畫則出現在明代中期之后,藏傳佛教在蒙古草原興起之時。明代中晚期,蒙古俺答汗和徹辰洪臺吉汗大力扶持藏傳佛教,開始在蒙古地區建設寺廟,發展喇嘛。到了清代特別是康雍乾年間,蒙古草原上的佛教寺廟發展迅速,遍布蒙古各地。蒙古王公為了向清廷討好,也努力建筑寺廟,到了18世紀中葉以后,蒙古地方建筑寺廟形成了一種風氣。盟有盟廟,旗有旗廟,蘇木有蘇木的廟,王公貴族還有私人家廟。至清末,內蒙古各旗平均有寺廟20余座,最多者達四五十座。雙山子石刻佛像遺址中既有寺廟遺存,又有佛像和藏文文字遺存,所有這些內容都與明中晚期蒙地生活內容相近,由此我們也可以確定雙山子石刻佛像所處年代為明清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