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明



劉狄洪(1944.4.1—2016.5.10),曾用名劉杕洪,又名劉秋洪。劉狄洪被公認為油畫大師級別的藝術家,是因為他擁有油畫表達生命思考的獨特技法通徑,別人能看到這種技法通徑的實施:用色彩渲染張力,用形態安定心力,虛實對調,造化出超越自然的動逸,也生發出心定禪道的安謐,把油畫的形態美與意境美完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體現出崇高的生命觀,成為油畫藝術煥發形韻皆成的時代范本。
我們不妨通過《常德-河伏山莊》(圖1,圖2)和《瀑布上的森林 湘西》(圖3)兩幅油畫精品,來體驗大師的純熟技法和高遠的藝術懷名。這兩幅名作品質如日灼月明,仰觀震撼,收藏奇貴,是他在油畫發展行程中鑄就的藝術新高,藝術張力與心感幽謐合二為一,成為藝術通心域的代表作品,與梵高的《向日葵》同臺顯質高貴。
《常德-河伏山莊》是一幅竹繪主題風景畫,展現了湘西竹海的機密生機與靜謐神態,是借助竹海油畫呈現生命執著的藝術珍品。我們先從整體技法上來感受畫面的非凡藝術形態,通過技法層面的觀察,獲得劉狄洪大師構思油畫的藝術路徑,如若依此路徑而走,這種純熟精工之技是可以看到的,別人復弄卻是非常困難,這就是“獨特唯一”的技法高度。
就算依照《常德-河伏山莊》原本而進行臨描,也無法恢復畫面的張力感,劉狄洪大師堅定的筆觸是別人無法達成的,幽謐的色度底基也無法渲染,作品用冷暖調和出來的色調氣勢和動人心弦的氣韻特征也一無所得。從這個層面上來體驗可以得知,劉狄洪大師的作品不光是依技畫繪的結果,其整個過程是依心而謀的深刻造詣,表層是技法的獨特,內核則是心靈與自然對話的結果,更是生命交付藝術的崇高。
從意境層面來體驗劉狄洪的《常德-河伏山莊》這幅油畫作品,是他膜拜自然、通讀天地的精神杰作。他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和藝術才華畫畫,主旨傾向是表現生命極限歷程中的永恒,所有許多短促的筆觸,顯得特別堅實、有定力,在色彩主調沉香的背景里,往往有光澤飽滿的透射,他用生命的體驗和積淀,讓畫面顯示出歲月也不會讓它暗淡的精神氣度。很明顯他捕捉到了這種氣度的表達方式,通過《常德-河伏山莊》的奇妙竹海輪廓的描繪和色彩組合,渲染出精神永恒的淋漓極致。
構圖趨心意、情境而設,采用非對稱手法,設置竹林兩隅,拱若佛手,彌覆純心,魂牽夢繞,境界入幽,令人心生向望。神奇的構圖方式把畫面設計成生命之門,有指引心靈遐思的牽引力,無限地強化作品的藝術魅力,彰顯獨特的風景觀和風情觀。藝術家對自然竹意的親密情感讓人感嘆,竹子是畫中的主角,也是畫家心中的主角!唯有對密竹林海有透徹的感悟情懷,才能把竹題畫構繪得如此惟妙惟肖。這幅竹畫作品展示出的氛圍和場景,是冷色與暖色對撞而成的藝術卓絕,寓意深刻,動態十足。
一根根堅韌十足神態萬千的竹子,正是生命盎然的姿態!堅韌的青竹是膜拜自然意會生態的心跡杰作,用青色表現出生命無限的永恒,透過茂密積厚的竹意重疊,讓片片竹葉累積生發出強大的張力,束縛住風勢的不羈,執著無畏渲染中漸生漸強,直達心域。竹子是被人格化的藝術圣節,畫竹而寫意,透射出竹崇高的思想境界。
茂密的竹葉下,用明暗對比的方式勾畫出竹節萌生,色調主顯暗幽,青綠光澤飽滿,金黃點染淋漓盡致時,瞬顯高光,正如高遠天幕灼閃星輝,襯托成氣勢的盎然,動人心弦。這種強烈色彩對比的油彩渲染手法,所獲的創作結果是:歲月可以流失,但是光彩不會暗淡。天空的橘黃與天藍,像海面上跳躍著神秘的火焰,凝沉深刻又奪目明亮,飽和度極其到位,可謂渲染極致,譜成色彩變幻的交響曲,去掉了輪廓的束縛,讓天域在飄逸中承載起生命閃光的激情,光線和色彩構成的情緒流動,讓天空成為意象的精彩。
投射到畫面下方的光影,在石板和地上流動,幻化成桃源般的色彩,用更加明亮的色調把地面那爐底的溫存烘托出,讓高拱清冷的竹海忽然就顯得情溢四面,十分溫馨。花蕊、雞群、小徑、巖板相互疊合,用豐富的色澤烘托出田園意象,有情感,有溫度,渾厚充實,生命的節奏變幻成生活的韻律,畫筆與油彩的肌理融合出精致的生態美,充滿生命的感召力,栩栩如生,美不勝收,若成藏品,價值如金。畫面中所體現出的“桃源”“生命”“禪道”“追求”等諸多意境元素的合成,除了在這幅畫中盡是完美,極顯深刻,在其他俗質油畫中是看不到的。因為藝術品位是大師之謀,精神高度是生命之韻,可謂是獨一無二、獨享獨得、珍重如金。
我們再把目光投向另一幅珍品奇工,《瀑布上的森林 湘西》是一幅風景油畫,也是一幅富有傳統格致的詩意畫。作品從技法角度展示出大師調色造詣的獨特,并非常人能夠掌握的神奇。他的油畫設色飽和度是非常高的,也相當復雜,主色與輔色的渲染極度精確,成為油畫設色的時代范本,可以從松林與山石的渲染中,區分出數十種甚至數百種用色,設色之能已經是脫俗非常的功深似海。
作品極致復現了梵高式的善于用復雜多元色點的堆積,來描繪景觀的心緒手法,以色代線,去掉了輪廓線的呆板與刻意,顯出色點跳躍的靈動與逸動,把描繪對象通過心覺分解、點彩心繪構成諸多色彩區域,而這些區域恰是主觀心境在瞬間不同所思的映物。所以色彩隨心境流動,不顯固化,演變成意識的流體,傳達出他通過追求色彩變換而顯情緒抒發的創作特色。我想,梵高油畫的技法是劉狄洪重點關照的對象,而梵高傾心于色彩世界的意境渲染也是劉狄洪先生早就達成的溝通,所謂大師隔世能通智,此是必然。
這種源發于梵高創作的印象流派的設色的方式,讓劉狄洪油畫布里的森林,自然意會成渴望精神永恒的熱忱,這份熱忱對于梵高來說可能是失智的瘋狂,可是對于劉狄洪來說卻是極致的深沉與真摯,這是他與梵高同技,卻又擁有不同的畫意表達方向的區別。深沉幽藏的吶喊之聲,是色彩的無窮張力,恰是表達生命陽光的至高藝術手法。在藝術思想的理性境界上,劉狄洪與梵高的藝術追求又表現得驚人一致。所以站在《瀑布上的森林 湘西》這幅油畫面前,同樣擁有《向日葵》的生命印象,雖不同題,卻是同功。因此,《瀑布上的森林 湘西》也是傳世佳品。
極為可貴的是,這幅油畫可以引導人的心緒從嘈雜的俗塵一下走進自然的怡意,挺拔的松林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表達人格精神,讓人仰觀之際,總會怦然心動。飛瀉的山泉水瀑,是不畏命運擠壓的象征,帶著鞭策進取的力量,成為森林間的陽光,用強悍的力量沖破阻隔,通過巖石堅硬的烘托,解幻成生命的歡歌,如果沒有深厚的藝術積累,如果沒有嫻熟至極的藝術表現手法,這種變幻莫測神奇幻意是無論如何也無法達成藝術對心靈的強大沖擊力。
油畫大師劉狄洪,在追逐生命的鞭策境界里,善于在逆境中尋找陽光,用深沉折射強悍,他對苦與煉有著獨到而深刻的理解,復歸于畫里,成為精神的托放,會令我們帶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反復賞觀這兩幅作品。畫面中的元素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竹松石水,而是誠摯譜寫的生命韻律,他用竹林松海向世人傳遞了他對生命的理解,展示出獨特的精神世界:對家人有赤誠心胸,對波折有樂觀情懷,對藝術有崇敬之感,其核心精神就是對變幻莫測的生命經歷給予真誠的禮贊。
功深厚技繪精彩,春秋品質傳名作。他通過描繪湘西,溝通了生命與自然的對話路徑,展示了精神世界的獨特魅力!無論是《常德-河伏山莊》,還是《瀑布上的森林 湘西》,都是生命的深沉之歌,借由對自然的透視和生命意象去鋪設去醞釀,最終用誠摯和熱烈催開了藝術之花,這樣的作品當然是功如梵高,藏必成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