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以前的清朝,“倭患”這事兒很消停。當然,這“老實”也不是無緣無故,首先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日本國情的變化。
清代年間,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出于穩定自家權位的考慮,對外厲行“鎖國”政策:除了長崎之外,日本對外的港口全數關閉,日本船只不許出海貿易,更不許擅自與海外往來,偷渡更是死刑大罪。如此嚴密監控的鎖國體制,鏟掉了倭寇作亂的土壤。
但拼命鎖國的日本,與對岸大清王朝卻有著重要的共同利益,這就是當時“中日和平”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雙方無比重要的“洋銅貿易”。清王朝的產銅地集中在云南、貴州、四川等省,產量有限不說,運輸更是十分困難。而日本島金銀銅等貴金屬卻產量豐富。且日本對中國的各種貨物需求量也極大。所以自1683 年清王朝平定臺灣南明政權開始,中日雙方也就心照不宣地開始了長達一半個世紀的“洋銅貿易”。
但最重要的一條原因是,號稱“閉關鎖國”的清王朝,在“康乾盛世”卻曾擁有一支威震東亞海洋的海上力量。康熙年間,出于與東南“南明小朝廷”作戰的需要,“弓馬騎射”起家的清王朝也一度高度重視海軍建設。當時的清王朝主力戰艦“鳥船”長50 米以上,裝備大型火炮30 門以上。而這樣的炮船,在當時的清軍水師里,有60 艘之多。如此兇悍的戰艦,不但在戰場上實實在在打出了威風,而且在康熙年間,還曾作為“封舟”,每隔幾年就去冊封琉球,等于是在海面上亮個相,威懾力十分強。

可讓人嘆息的是,隨著清王朝統治的穩定,沒有“倭寇”的大清朝,海上力量日漸衰落,最終為漠視海權,付出了沉重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