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宮產術后產婦會因腹部切口及宮縮而疼痛,最大限度地減輕產婦術后疼痛是剖宮產術后護理工作的重點問題,傳統子宮鎮痛的方式為自控鎮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但由于宮縮痛是因子宮強烈收縮產生的內臟痛,機制復雜,通過上述方法很難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同時PCIA存在著嚴重的胃腸道反應,產婦易出現惡心、嘔吐等并發癥,嚴重影響到產婦術后恢復[1-2]。有研究證實,耳穴刺激有助于減輕產婦術后惡心、嘔吐并輔助鎮痛[1,3]。耳穴貼壓是一項中醫治療手段,具有簡單、方便、安全等特點,但是否對剖宮產術后抗惡心、嘔吐有作用的臨床機制尚不清楚。本次研究擬選擇我院產科擇期剖宮產手術的產婦作為研究對象,觀察耳穴貼對術后產婦惡心、嘔吐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產科擇期剖宮產手術的產婦6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初產婦,孕周為37~42周,年齡18~34歲;②實施剖宮產術;③經醫院倫理學會批準,產婦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陰道分娩失敗再接受剖宮產者;②有內分泌疾病及其他嚴重產科并發癥者;③術前24 h有惡心、嘔吐者;④術中大出血或嚴重并發癥者;⑤心肝腎功能異?;蚓癫∈氛撸荒芘浜贤瓿杀狙芯?。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所選產婦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30例。共入選60例產婦,兩組產婦的年齡、體重、手術病種、平均手術時間及受教育程度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基線情況比較
1.2 干預方法
所有產婦采用PCIA方式鎮痛,術后0.5 h內開啟PCIA泵,泵中藥品為100 μg舒芬太尼、10 mg托烷司瓊、生理鹽水共100 mL,泵入速度維持在2 mL/h,產婦出現明顯疼痛時可按壓1次,單次輸入0.5 mL,常規使用至術后48 h拔除。試驗組產婦接受耳穴磁珠貼壓治療,取耳穴神門、皮質下、交感3穴,采用75%乙醇棉棒消毒穴位處皮膚,以消毒牙簽在相應的穴位附近按壓尋找敏感點,并做好相應的標記,將醫用膠布剪成0.5 cm×0.5 cm,將耳穴磁珠粘貼在標記處。囑產婦家屬于術前、術后1 h、6 h、12 h、18 h、24 h通過拇指和食指指腹于耳郭的正背面,雙耳同時按壓,動作需輕柔,手法由輕到重,以耳穴處產生酸麻、熱感和輕度痛感為準,不再加力,單次按壓時間為5 min。對照組產婦僅粘貼相同大小的醫用膠布,其他操作同試驗組。
1.3 觀察指標
采用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AS)評估產婦術后1 h、6 h、12 h、24 h、48 h疼痛情況,選擇10 cm長游動標尺,標尺“0”表示無痛,“10”表示劇痛,移動游動標尺于產婦疼痛的位置記下數字,數字越大產婦越疼痛。記錄術后48 h內兩組產婦惡心、嘔吐的發生情況及嚴重程度(每例產婦只統計1次),分級標準為無惡心、嘔吐為Ⅰ級,輕微惡心、無嘔吐為Ⅱ級,惡心、嘔吐,無內容物吐出為Ⅲ級,有內容物吐出為Ⅳ級,需要藥物控制。惡心、嘔吐發生率=(Ⅱ級例數+ Ⅲ級例數+ Ⅳ級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2.1 兩組產婦術后疼痛VAS評分比較(見表2)


組別例數1 h6 h12 h24 h48 h試驗組303.1±0.61.8±0.31.6±0.41.5±0.31.4±0.2對照組303.3±0.72.6±0.42.2±0.42.0±0.31.8±0.3t值-1.188-8.764-5.810-6.455-6.076P 0.240 0.000 0.000 0.000 0.000
2.2 兩組產婦術后惡心、嘔吐發生率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產婦術后48 h內惡心、嘔吐發生率比較
注:兩組產婦術后惡心、嘔吐發生率比較,χ2=5.455,P=0.020。
剖宮產術后產婦疼痛造成產婦產后睡眠不足、難以哺乳、情緒低落等,研究證實,剖宮產術后急性疼痛與產后抑郁關系密切[4]。因此,臨床加強對產婦術后的疼痛管理能降低其疼痛,并對產婦心理及生理產生影響,有助于幫助其生理機能的恢復。PCIA被證實能有效緩解剖宮產術后產婦疼痛,并對新生兒影響較小[1,5-6],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經PCIA鎮痛后,產婦會出現嚴重的胃腸道反應,并且可能鎮痛不全,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使用。臨床上關于減少婦科手術病人惡心、嘔吐等的報道較多,周愚等[7]使用電子止吐儀經皮電刺激內關穴有效減少了婦科腹腔鏡病人術后惡心、嘔吐的發生率。李煜等[8]使用韓氏儀復合恩丹西酮亦有效減輕了病人術后惡心、嘔吐等的發生。
中醫典籍指出“十二經脈上結于耳”“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認為耳與經絡關系密切,同時剖宮產手術疼痛屬創傷疼痛,中醫認為經脈之血外溢留于肌膚之間導致氣滯血瘀、脈道不同[9-10]。耳穴神門位于耳三角窩的頂點,中醫認為按壓此穴位可宣暢經絡,疏通氣血,通則不痛[11-12]。胃穴位處在耳輪腳消失處,現代醫學發現,迷走神經是耳穴發揮作用的重要介質,是支配胃的優勢神經[13],陶濤等[14]研究結果顯示,胃迷走神經興奮時能刺激胃動素分泌,交感穴位處在耳輪與耳輪下腳的末端交界處?,F代醫學研究結果顯示,耳郭的血管壁內有豐富的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耳穴貼壓鎮痛可能與此神經調節有關[15]?;谝陨峡紤],本研究取此三處穴位對產婦進行耳穴貼壓治療,結果顯示,輔以耳穴貼壓的PCIA鎮痛方法能更好地減輕剖宮產產婦術后的疼痛,除術后初期外,其他術后各時間點產婦的VAS得分均低于同期單獨使用PCIA鎮痛的效果,之前有關耳穴貼緩解內臟痛的報道較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6-17]。朱曉輝[18]在研究耳穴與內臟的功能聯系時指出,耳穴內臟代表區正是在耳甲區的舌咽與迷走神經感覺纖維分布的區域。因此認為耳穴貼壓重點緩解的是剖宮產術后的縮宮痛,這有待進一步的試驗證明,當然術后初期兩種方法在緩解疼痛時效果一樣,主要考慮到耳穴貼壓時間、次數不夠,未發揮出效果。耳穴磁珠中醫傳統療法可調理腸胃,減輕產婦術后經麻醉鎮痛產生的胃腸道不適[19-21],本研究結果進一步驗證了上述結論,術后經耳穴磁珠貼壓有效減少了剖宮產產婦術后48 h內因PCIA鎮痛引起的惡心、嘔吐。當然本研究還需更多的理論知識和循證證據支撐,其具體機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