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騰
跨境電商作為貿易新業態,近年持續呈高速發展態勢,一直受到政府高度重視。本文根據跨境電商及相關監管政策發展情況,結合跨境電商與一般貿易、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內部不同模式等差異化特征分析,對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稅收相關問題進行梳理和研究,并嘗試提出對策建議。
我國跨境電商行業起步較晚,發展情況與國家相關監管政策與措施密切相關。從2012年至今,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
起步階段(2012—2015年):國家監管政策導向為扶持跨境電商行業快速發展。2012年設立首批5個試點城市;2014年提出跨境電商進出境貨物、物品監管新模式,列增海關監管方式代碼“9610”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和“1210”保稅 跨境貿易電子商務;2015年設立首個跨境電商綜試區,規范了跨境電商進出口稅收政策。該階段對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按個人物品屬性征收行郵稅。
調整及過渡階段(2016—2018年):跨境電商行業發展速度加快,規范和正確引導成為重點。2016年頒布“四八新政”,對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按照貨物征收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發布清單,對品類準入進行了規范;該階段內還擴大了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范圍,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根據需求量新增享受優惠的稅目商品范圍。
完善階段(2019年至今):跨境電商持續高速、健康發展,市場規模迅速擴大。2019年起,有關部門以“四八新政”和正面清單為基礎發布稅收新政,延續和完善跨境電商進口政策,提高零售進口限額,增加準入品類,并進一步擴大適用范圍,各地陸續出臺專項規劃和支持政策。
1.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和一般貿易進口。
跨境電商作為貿易新業態,其本質屬性和征稅方式同一般貿易有明顯差別。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按照貨物征收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購買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的個人作為納稅義務人,實際交易價格(以支付單據為準,包含貨物零售價格、運費和保險費)作為完稅價格,電商企業、電商交易平臺企業或物流企業可作為代收代繳義務人。
2.跨境電商保稅進口和直購進口。
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包括保稅進口模式和直購進口模式。
保稅進口模式下,消費者支付的價格由跨境電商企業確定,包含商品國外采購價、綜合稅、倉儲費用、國際與國內運費、企業利潤等;直購進口模式下,消 費者支付的價格包含商品的國外售價、代購費、國際運費、綜合稅或行郵稅等。
1.征稅對象難以有效界定。
雖然跨境電商稅收新政已明確購買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的消費者為納稅義務人,電商企業、電商交易平臺企業或物流企業可代扣代繳,但在實際操作中,因兩方面原因導致征稅主體難以有效界定。一是跨境電商平臺、企業和消費者多方通過互聯網在線進行溝通、談判、選擇、支付來完成整個交易,交易環節無紙化,交易信息電子化,如在一般貿易中可作為特許權使用費計入貨物價格一并征稅的技術指導和服務,在跨境電商模式中是以獨立合同項通過網絡提供,征稅對象不確定性增加。二是當前我國個人稅務信息登記缺失嚴重,對個人納稅主體的交易限額和繳稅情況進行監管困難,冒用他人身份信息進行交易的情況無法從根源上避免。
2.征稅額度難以準確認定。
根據跨境電商稅收新政,進口貨物完稅價格的確定以實際成交價格為基礎,其中包含了貨物零售價格、運費和保險費,而成交價格則基于可信賴的外貿支付單據來確定。在保稅進口模式中,存在電商企業向物流企業支付全程運費的情況,或存在重復征稅。并且,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具有貿易碎片化的特征,直購進口模式下,通關采用“清單核放、匯總申報”,貨物在入境時即需三單比對清關,海關以抽查代替全部報關。特別是在“雙11”、黑色星期五等商業促銷時段,海關難以進行逐一確定“三單”上的貨物描述是否真實準確、商品歸類適用稅率是否正確、是否存在貨物高值低報利用“進口低價值貨物免征增值稅制度”的情況等,海關監管和稅收征管成本較高,征稅額度難以準確認定。
3.進口商品原產地難追溯。
一方面,生產國和出口國不一致,難以杜絕非優惠原產地產品通過非法途徑獲取優惠原產地證書甚至專用原產地證書,用以避稅逃稅的現象。另一方面,跨境電商零售進口還存在商品零散、分散、品類雜等特點,使得進口國對商品原產地追溯困難,尤其是集中采購后再進行零散銷售的業務模式,確定每批次、每單業務的原產地難度較大。
4.進口商品品類受約束。
財政部等多部門共公布四批次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清單,限制了跨境電商進口商品的多樣性,清單外商品只能按照一般貿易進口或是個人物品攜帶進境,對企業,清單外商品只能退回海外或者傾倒銷毀,甚至走私等不當途徑,造成損失浪費或滋生逃稅及違法問題;對消費者,部分需求商品無法通過跨境電商渠道,只能尋找其他途徑,為代購創造空間,增加了稅收漏洞,加大了監管難度。
5.稅收征管方式有待優化。
一是稅務登記制度待優化。跨境電商現行稅務登記制度未將大中型企業與小微企業、初創企業明確區分開來,稅務登記信息多,流程繁瑣復雜,易增加跨境電商小微企業、初創企業的稅收遵從成本。二是針對貨物流的涉稅信息監管待優化。當前征收監管流程較單一。稅收新政規定代扣代繳義務人僅包含實體貨物相關企業,第三方支付機構(如支付寶)、銀行等結算機構并未納入其中,跨境零售進口稅收監管大多集中于間接監管,即實體貨物流轉環節,較少從直接環節監管,即資金流最終流向環節。三是跨境電商信息整合體系待完善。
第一,海關、稅務、工商、物流與口岸等各級相關行政主管部門應根據我國跨境電商發展水平和現有政策,充分做好跨境電商相關實踐調研,綜合考慮各類實際問題,廣泛汲取政府有關部門、市場參與主體、個人消費者與供貨者等各方意見,進一步完善《電子商務法》等現有政策法規文件中關于跨境電商的明細規定與解釋,研究制定出臺相關專項政策,要求不僅能解決眼前如征稅主體、征稅額度的確定等具體問題,還能著眼于未來長遠可持續發展,如推廣復制保稅進口試點實踐經驗和先進模式,進一步營造更好的行業發展環境。
第二,加快信息化、智能化建設,提高相關主管部門對跨境電商零售交易大數據的獲取、處理與分析能力,著力解決長期以來各部門、各條線數據分散凌亂的信息孤島問題,實現行業各方信息高效共享,建立跨境電商數據在線登記和查詢機制,按規按時讓單位或個人填報真實交易地點、對象、金額等關鍵涉稅信息,同時提供實時查詢企業或個人的年度剩余額度、累計繳稅費用、包裹通關狀態等信息服務。大力加強信息安全建設,務必保障交易數據、物流數據、跨境電商企業與消費者登記信息的隱私性,保障支付與交易等金融數據安全性。
第三,立足構建公平的行業發展環境,科學合理解決跨境電商與一般貿易、試點城市與非試點城市、大中企業與小微及初創企業、實體產品與數字產品間定性及稅負平衡問題,統一規范各相關部門對于不同主體的監管措施,明確各主體的權利、義務及責任,促進行業各要素自由流通、公平交易、平等使用,推進行業轉型升級,逐步實現新業態常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