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耀
我國目前主要采用合理密植、合理灌溉、測土配方施肥等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通過科學調查研究,由于葉片受光面積等因素,不同農作物的種植空間距離在某一固定值才能達到最大產量,為確保農作物水分、營養等資源分配合理,避免出現相互競爭養分的情況,必須針對不同農作物采用合理密植技術,達到提高農作物單位產量的目的。植物的生長與土壤息息相關,農作物從土壤中吸收養分,扎根生長,肥沃的土壤對于農作物而言十分重要。對土壤進行取樣研究,分析土壤成分并根據實驗結果采用科學合理的施肥方式可以有效治理土壤,提高土壤質量,從而實現農作物高產。
1.作物播種時期。若要對農作物栽培技術進行更好的應用,就必須對農作物生長的習性以及生長規律有具體的了解,播種時間的選擇應該根據當地環境情況而定,這樣更加有利于農作物的快速生長。同時,也保證了種植可以在合適的溫度條件下發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避免病蟲害對農作物的生長造成負面影響的的作用。如果播種的時間較早或者較晚,對種子的生長都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同時也會使得種子對溫度、濕度以及營養的需求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會直接影響到種子的發芽率。因此,要注意對播種的時間進行嚴格控制,這樣才能夠保證農作物的生長處于最佳狀態,同時也提升了種子自身的抗病蟲害能力,有利于提升農作物的綜合產量。
2.作物種植密度。在對農作物進行栽培種植的過程中,種植密度會對農作物的產量產生直接的影響。首先,合理的種植密度能夠為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創造出良好的養分吸收環境。如果種植密度過大,不但會縮減農作物單個植株的生長空間,還會降低農作物單個植株的養分使用效率,從而導致農作物產量的降低。其次,合理的種植密度能夠為農作物創造出良好的光照環境,從而有效的促進農作物的光合作用,進而促進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在這種情況之下,農作物的質量與產量都可以得到保障。因此,對農作物的種植密度進行合理的控制是實現農作物高產的主要途徑之一。在工作實踐中,必須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農作物的種類、農作物的品種特性以及栽培種植方式等來確定種植的密度。通常情況下,對于降雨量較多的地區而言,可以適當的減小種植密度;對于降雨量較少的地區而言,可以適當的增大種植密度;對于灌溉條件較好的地區而言,可以適當的減小種植密度,對于灌溉條件較差的地區而言,可以適當的增大種植密度;農作物如果具備植株高大與株型松散的特征,可以采用稍大一些的種植密度;農作物如果具備植株矮小與株型緊湊的特征,可以采用較小的種植密度。另外,在進行播種的時候,先播種的種子要采用稍大一點的種植密度,后播種的種子要采用稍小一點的種植密度。
3.田間管理。在開展田間管理工作的過程中,很多的因素都會對農作物的產量產生影響。首先,需要及時的開展土壤翻新工作,以此來有效的改善土壤的耕層結構,確保土壤可以具備疏松的特征,從而有效的提升土壤中的養分含量,進而促進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另外,對于農作物產量較低的地區而言,要對土壤檢測工作予以高度的重視,以此來制定出合理的土壤成分補給方案,從而逐步的提升農作物的產量。其次,結合實際情況來開展灌溉工作,配備專業的灌溉設備。再次,結合實際情況來開展施肥工作,科學配比肥料元素,為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提供充足的養分。根據農作物的類型、土壤肥力狀況、目標產量、當地的氣候環境條件以及肥料的特點來制定具體的施肥方案。盲目施肥必然會降低農作物的質量和產量。
1.積極使用高新栽培技術。農作物的栽培主要有翻耕、施肥等多項技術構成,因此可利用下列措施實現農作物的高產:科學翻耕。首先,必須確保土壤具有良好的播種條件,根據農作物的大小進行播種空間的確定,以土壤含水量為依據選擇適當的灌溉方法,從而有助于農作物的生長。積極進行表層土壤翻耕,清除雜草徹,從而保證土壤能夠具有充分的氧氣含量,為農作物的生長創建良好的環境;以土壤構造及種類、農作物實際生長周期所需的營養為根本進行施肥方案的選取,從而保證足量的營養。
另外,有效的提高農業產量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培養新的品種,讓這些品種具有抗蟲害和高質、高產的特點,這是農作物栽培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對新品種進行培育的時候,研究人員一定要注意種子的培育方法和途徑,要對種子的性質全面的考慮,才能真正的培養出高質、高產,抗災害的強的新品種,最終有效的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2.做好農作物品種設置。在進行農作物栽培技術應用階段,為了保證農作物高產需要提前將育種工作完善落實,通過選用抵抗病蟲害能力較強、適應力強的農作物進行種植,能夠將農作物的成活率有效保障起來。對于農業研究人員來講,東北地區可以選用的農作物數量相對較多,常見的是玉米、大豆等基礎性品種,當然不同的農作物在技術應用階段的標準要求也有所不同,所以需要做好各種技術手段以及農作物之間的撇會,由此農作物育種種植效果能夠得到進一步強化,且農作物產量也會逐漸增高。
3.合理作物密植。合理的農作物密植可以對農作物的產量產生非常大的影響,所以在實際種植過程中必須嚴格控制好農作物間的空間排布,利用合理的密植規劃,保證作物在地上、地下都可以獲得汲取充分的養分。同時還必須關注的問題是,在單位面積上需要對作物的密度進行合理的控制,這樣也能夠提升作物的總產量。對種植密度進行合理的規劃,可以在保證作物充足的養分及光照條件下,還能夠充分利用土地資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4.做好中耕除草工作。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做好田間除草工作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它能夠保持土壤良好的通透性,增加土壤養分含量,水分含量,促進農作物根系的生長發育。進入雨季之后,由于降雨量較多,應該及時做好田間的排水工作,同時還應該做好土壤的疏松處理工作,進一步降低土壤當中的水分含量,防止雨水浸泡,引起農作物根系腐爛。反之當田間降雨量不足時,可以利用中耕除草,有效減少土壤當中水分的散失,為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提供充足的水分。
結束語:在我們國家日益繁榮發展,經濟實力逐漸壯大的過程中,農業一直以來都是一項直接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大工程。在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歷程中,農作物的栽培技術是農業技術體系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世界范圍內糧食危機日益加劇,深入研究農作物高產影響因素,為了應對這一問題,我國深入研究作物高產影響因素,全面提升作物栽培技術,促使農作物實現最大化產量,這對我國農業實現現代化發展目標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