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敏
科技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作為科技發展的主體,人才是稀缺的人力資源。筆者選取20 世紀中國自然科學人才為研究對象,重點從成果產出與年齡分布的角度,分析科技人才成長的規律,為科學制定科技發展政策和健全科技人才資源管理體制提供參考意見。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人才是科技發展的主體,人才成長具有規律性特征。對于科技人才發展規律的探索和研究,特別是研究人才何時進入“最佳年齡區間”,即“最早成名年齡”,可以為及時發現科技人才并對其進行支持提供理論支撐。
只有掌握足夠的高層次科技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處于戰略主動和主導地位。因此,對于科技人才成果與年齡的研究是科技人才規律研究的重要方面,以往研究者們較多關注其最高成就的相關課題,對于其“最佳年齡區間”研究得不多,何時進入“最佳年齡區間”研究得更少。為了便于探尋科技人才成果產出與年齡的分布關系,筆者選取了20 世紀以來,中國自然科學領域科技人才的數據樣本,通過引用“最佳年齡區間”概念定義“最早成名年齡”(第一個成果產出年齡),對《辭海》收錄的具有權威性的科技人才成果數據進行分析,探尋科技人才成果產出與年齡的時空分布。因此,文中的“科技人才”是指狹義上的自然科學領域科技人才。
筆者主要應用文獻研究法、定量分析法、統計分析法、演繹歸納法,查閱《辭海》(2009 年版)等專業工具書籍,收集和整理20 世紀以來中國科技人才的姓名、出生年月、研究領域、第一個代表作及取得時間等大量詳細的信息和數據,共整理出了407個樣本,并利用網絡等資源對數據中代表作的年月、成果有關模糊信息進行進一步的確認和補充。通過運用數學模型、概率統計等方法和SPSS 等統計分析程序,從科技人才成果產出的年齡、學科、時代等關系進行分析。
1. 中國科技人才成果產出的總體年齡分布。為探尋科技人才科學發現、科技成果產出在何時進入“最佳年齡區間”,筆者利用統計軟件,對407 個樣本數據進行分析,我們得出,科技人才“最早成名年齡”最小的為16 歲,最大的為82 歲,平均數為35.09 歲,中值33 歲,眾數30 歲。偏度系數是1.111,峰度系數2.093。通過正態擬合檢驗,符合正態分布。因此,30 歲是20 世紀中國科技人才第一個成果產出年齡的峰值,也是科技人才首次成名的“黃金年齡”。
2.中國科技人才成果產出的學科年齡分布。筆者將選取的樣本劃分為: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材料與工程科學、信息科學8 個主要學科門類,實現了對自然科學的有效涵蓋。通過比較,我國在生命科學領域相對其他學科來說成果比較突出,而天文學、信息科學方面成果則較少。就“最早成名年齡”峰值來講,物理學、天文學領域是22 歲,數學、化學領域是27 歲,地球科學、材料與工程科學、信息科學領域是30 歲,生命科學領域是32 歲,整體上與科技人才首次成名的“黃金年齡”30 歲是相映襯的。
3.中國科技人才成果的時代分布及發展趨勢。這里要特別說明的是:由于數據來源于2009 年第六版《辭海》,而《辭海》有著一般只收錄已故人物(名人)的慣例,能夠確保所有數據樣本的權威性。這也是為什么樣本第一個成果產出時間基本上是在1981 年以前原因。
通過分析科技人才成果產出時期段分布線性趨勢,可以進一步看出科技人才成果產出時期段分布的趨勢。1900 年至1934 年,這期間,中國科技人才產出數量呈現出遞增趨勢,并在1930-1934 年這個時間區間內達到了第一個波峰。回顧歷史,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五四運動”,中國科學社等科學家團體的成立,中央研究院的成立,到1935 年,全國出現的各類專門的科研機構有70 個之多,這些,都促使了中國科技的再次萌芽,我們也就不難理解1925-1934 年成為了20 世紀以來科技人才成果產出的第一個超常涌現時期。
1934 至1949 年這期間,科技人才產出數量出現了下降趨勢,并在1949 年進入第一個波谷。1931 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國經歷了14 年抗日戰爭和隨后的解放戰爭,這期間,中國科技發展的社會環境不斷惡化。據統計,國內當時僅有30 多個專門的科研機構,科技人員也都不足5 萬人。
中國的科技人才成果產出數量在1950-1954 年時間段進入了第二波峰。1949年10 月1 日,新中國成立——科技事業迎來了新的起點。同時,政府為推進科技人才培養,推動科技進步,先后建立了一大批科研機構,特別是1949 年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并在較短的時間內以國防科研單位、各部門研究單位、各地方科研單位以及高等院校為主導的科技體系。
但是不幸的是,到了1958-1960 年“大躍進”運動、1959-1961 年“三年自然災害”,特別是從1966 年開始,中國經歷了長達10 年的“文化大革命”。這期間,中國科技發展幾乎處于停滯狀態。從圖中可以看出,從1955-1959 年時間段開始,科技人才成果產出數量急速下降,到1970-1974 年時間段內進入了波谷。
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中國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科技人才成果產出數量在進入第二個波谷后,在之后的時間段開始呈現了上升趨勢。因此,筆者認為,對20 世紀以來中國科技人才第一個成果產出時間分布統計描述,與20 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階段特征是完全吻合的。
1.深化對科技人才成長規律的研究。對于科技人才來說,都存在各自的事業發展的高峰期,主要表現在科技成果的高速產出或者是做出突出貢獻。運用社會學研究方法,通過文獻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定量研究法、數量分析法,建立科技人才成果產出與年齡分布的數學模型,研究一定時期內,就如中國20 世紀以來科技人才的成果產出與其年齡及環境的關系,探究科技人才成長的一般規律,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2. 為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提供理論支撐。科技強國戰略核心是人才強國。要樹立牢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通過各種途徑大力開發人才資源,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有力的人才保證。從年齡分布的視角對科技人才的成長規律的探索,通過對其成果產出數量高峰年齡規律的分析,探索出“最佳年齡區間”及“最早成名年齡”,在人才進入“最佳年齡區間”前后,加大投入和保障力度,能夠使人才獲得科技成就并產生經濟社會收益的可能性最大,從而也就實現科技人才投入的產出最大化。
3. 指導科技發展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正如文中科技人才成果產出時期段分布線性趨勢圖分析所述,總體上,我國科學技術事業正處于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而世界各國在科技興盛階段,都會執行“重點資助最佳年齡區間的科學家”的政策。一直以來,黨和國家對有關年齡區間的科學家是十分重視的,重點幫助他們開展重大科研項目工作。因此,深化對成果產出的時空分布研究,能夠更加準確地把握科技人才的“最佳年齡區間”特別是“最早成名年齡”這個關鍵時間點,并通過制定相配套的人才培養、人才管理、人才激勵等一系列體制機制,為處于“最佳年齡區間”的科技人才提供物質上、精神上的激勵和保障,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使他們更好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學研究及技術運用實踐當中,為社會創造更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