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雯
(連云港市藝術學校 文化科,江蘇 連云港 222000)
中職學校往往對語文等文化課并不重視,加上家長有時會給學生灌輸一些錯誤的學習觀念,這就導致中職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推進更為困難。古詩詞本身屬于古代贈與的文化瑰寶,但由于其歷史悠久,現代人往往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在中職語文古詩詞教學本身不受重視的前提下,教師往往不愿意投入精力去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并要求學生直接背誦詩詞以通過考試。這樣的僵化的教學模式不能讓學生了解古詩詞的文化內涵,也無法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和文化素養。學生不能從這種古詩詞教學中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反而會增加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的抵觸心理。
1)中職學校對古詩詞教學不夠重視。中職學校建立的目的是培養具有專業技術的人才,其教學課程主要以幫助學生掌握一門專業技能為主,與就業直接掛鉤[1]。但這就導致學校將關注點集中在了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提高學生整體就業率。學校過于重視這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就會忽略語文這種公共課。語文課得不到重視,古詩詞教學也依然。更有甚者,某些學校會縮減公共課的總課時,也會占用這些課時去讓學生進行技能訓練。這就導致中職學生在古詩詞方面得不到啟發性的教學,也無法讓學生感受古詩詞作為文化瑰寶的魅力。因此中職學校中的古詩詞教學往往無法取得理想的進展。
2)學生和家長的思想影響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的熱情。大部分進入中職學校學習的學生都抱有盡早就業、盡早掙錢的思想。這種思想有可能是在社會壓力的影響形成的,社會要求學生如果不能展現出較好的學習潛力就必須掌握一門技能,這門技能就直接決定了學生未來的職業方向,進入職業學校就意味著學生除了掌握技能可以拒絕其他知識的學習,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的熱情。同時學生還有可能迫于家庭條件的壓力,家長往往也對學生的后續就業抱有較大的希望,家長可能會灌輸給孩子一些不正確的學習觀。這些思想會影響學生參與公共課,學習文化課程的積極性,會造成學生不正確的價值觀,嚴重阻礙了古詩詞教育的推進[2]。
如果教師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只要求學生對古詩詞進行機械記憶,這并不能達到古詩詞教育的目標,無法提高學生的審美情操和文化素養。因此這種機械僵化的教學模式和古詩詞教學不受重視的地位必須通過一些方式來進行改善。
傳統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綜合體,是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經典,具有深厚的精神內涵和人文底蘊。傳統文化的教學本身能夠讓學生對古代的知識有所了解,對不同朝代的人民的不同思想也有所了解,能夠培養學生的知識和文化底蘊,為讀懂古詩詞表達的意義和詩人在詩詞中蘊含的情感奠定基礎[3]。在古詩詞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能夠將歷史情境引入課堂,讓古詩詞脫離文字載體,變得更加生動形象,有助于學生理解古詩詞的內涵,發現古詩詞字詞間的韻味。傳統文化中老子的思想和孔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因此學校和教師在進行語文古詩詞的教學中,必須一定程度地融入傳統文化的教育,將傳統文化作為古詩詞的背景,也作為古詩詞學習的指向標。同時讓傳統文化盡情展示自己的魅力,吸引學生進行進一步學習,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不僅有益于學生在語文古詩詞方面的學習,還有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成長。
1)將傳統文化作為古詩詞教學中的背景情境。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涉及各個朝代,范圍也極為廣泛,文字、語言、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民俗等都屬于我國傳統文化,這些種類繁多的傳統文化往往能夠跟不同時期的古詩詞結合在一起,作為理解古詩詞表面含義和深度含義的基礎背景。這些豐富的傳統文化講述起來生動形象,能夠在極大程度上激發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只要中職學校中的學生有對古詩詞學習的興趣,能夠配合教師的教學,那么教師進行授課時就會輕松許多。
因此教師在課程中要利用我國的傳統文化創設情境,如在學到唐朝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便可以引入我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為背景,介紹重陽節在唐朝時期的習俗和重陽節在現在的習俗,以及從過去到現在習俗的演變過程。教師可以播放幻燈片,或者播放有關的短視頻,讓學生充分了解古詩詞產生的背景。這樣在學生讀到“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時,腦海里就會有相關背景的涌現,能夠大幅度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
2)充分運用古詩詞本身具有的音律感。古詩詞不僅僅在內容的表達上是一種藝術品,它講究仄起平收,講究押韻,講究不同的行文結構,這本身就已經形成一種美感。這種美感被稱為音律感,音律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4]。古詩詞往往讀起來瑯瑯上口,在閱讀的過程中很有音律感。因此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充分利用古詩詞的這一先天條件。教師在課堂中要重視學生對“讀”的練習,“讀”不是機械的背誦,干癟的朗讀。教師需要教導學生如何正確朗讀古詩詞,在閱讀的時候需要幫助學生找到每個句子重讀和輕讀的點,幫學生畫出句子的停頓,引導學生讀對每個字的語調,最重要的是在引導學生閱讀的同時讓學生讀懂詩人所表達的感情,帶著感情去閱讀。學生初讀時可能有困難,教師需要對古詩詞的閱讀做示范。如“今朝有酒今朝醉,千金散盡還復來”這一句詩,在前半句應該是高昂的,后半句“還復來”需要有一些停頓感。教師突出這份音律感,還可以用詩詞的樂曲版,如《春江花月夜》和《水調歌頭》等,都有廣為流傳流傳的音樂。音樂作為一種傳統文化,是最容易被不同年代的人所接受的一種,因此教師教導學生讀出詩詞的音律感,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詞的感情,發現古詩詞的美感,能夠極大地提高古詩詞教育教學的質量。
3)及時深挖內容,提升學生的人格素養。古詩詞是文字的精髓,同時也是文化的精髓,古詩詞在歷朝歷代中不僅僅是文學藝術的表達,也是思想的表達,古詩詞承載了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許多處世和處事的道理和哲思。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中,一定要深挖這些內涵,以此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開闊學生的眼界。如教師在教導學生學習“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時,就可以結合一些歷經艱難險阻最后成功達成目標的事例,講述古詩中傳達出的直面困難勇敢向前最后便能見到光明的思想。
我國的古詩詞是文化的精華,是國家的瑰寶。但到目前為止,中職學校對語文古詩詞的教育重視性還遠遠不夠。傳統的灌輸式教學也不利于古詩詞教學的推進。因此學校需要將傳統文化引入古詩詞教學中,將這兩者融合,相輔相成,相互激發,相互促進,從而增加學生對古詩詞和傳統文化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幫助學生建立人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