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應用技術學院,湖南 常德 415000)
王家慧
2016年全國高校思政會議提出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行[1],各大高校掀起了以“課程思政”為切入點、構建“大思政格局”的課程改革和探索之路[2]。建設課程思政的目的在于解決一直普遍存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嚴重脫節的問題,并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各門各類課程共生融合的立體化課程教育模式。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是“課程”;建設效果糟糕的課程,對于課程思政建設來說,猶如沒有源頭的水和沒有根的樹木。
首先,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難以滿足“課程思政”建設要求。國際貿易天然的“涉外性”,對實施本門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內容與思政內容融入度較低。第三,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單一,仍依賴于教師的“單口相聲”。最后,國際貿易實務專業課程實施“課程思政”改革以來的教學質量是否達到了既定教學目標,仍是課程組關注的問題之一,當下亟需構建一套“課程思政”保障體系,使之優化、固化,逐漸形成專業課程“課程思政”的長效運行機制。
一是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課程教學中的思政教育目標設計。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價值理念,是我國高等院校思政理論課的基本指導思想,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靈魂和本質要求,更是高校培養人才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思政理論課作為我國高校大學生的公共必修課,應該一直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引導大學生建立健全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教學內容的主軸線,堅持理想信念教育。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蘊含著東方和西方政治體制的差異、經濟政策的不同、文化的沖突以及意識形態的碰撞等,因此,在深入理解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課程特點的基礎上,充分遵循本課程培養目標要求的同時,有效挖掘其思政教育的外延,緊扣時代脈搏,強調無縫融入我國傳統文化精髓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探索設計專業課程教學和思政教育的雙重目標,實現專業課程“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作用的統一,產生協同育人的效應。
二是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課程教學中的思政教育內容設計。要改進專業教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其課程教學中的思政教育內容設計就至關重要。經濟類課程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即使是國際貿易理論,其適用性條件也隨著時代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在設計“國際貿易理論”課程每一個章節內容中,均要注重傳播正能量,引領學生走上正確、全面認識我國經濟開放中的主旋律,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當然,進行該課程教學內容設計時,一定要把課堂教學重心下移,結合當前經濟貿易發展中“一帶一路”戰略、跨境電子商務等熱點問題,實際調查學生真實的希冀和需求,真正了解學生的興趣和偏好,努力精準選取思想政治教育在“國際貿易理論”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最佳結合點,盡可能不要去一味地灌輸和單純地說教,而應與時俱進地創設新的教學場景、創新教學方法和實踐形式,有力推動“專業理論”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
“課程思政”不是將思政課的內容一股腦地生搬硬套進專業課教學中,而是課程與思政產生化學反應后的新結晶,是學生潛移默化中產生的價值、情感等多方面的共鳴。但由于專業課課時、教學內容的限制,“課程思政”的具體落實就需要一定的策略。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課題組通過梳理、解構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技能點及兩者之間的關系,制定出了“思政元素分散融入,專業教學化整為零”的教學策略,形成“思政微要點、專業微知識點、案例微分享”的三“微”統合育人框架,從而將思政價值引領“因勢利導”地融入進了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專業課程中。
一是思想基礎保障。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組除每月按時按質參加學院內部的政治學習,還互相督促,逐步養成閱讀中央媒體、堅持跟進“學習強國”的學習習慣,不斷地提高自身思想政治修養; 把社會主義核價值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等教育“順勢而為”地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自覺改進工作作風,提升育德育人、傳授知識與技藝的能力,樹立堅定不移的立德樹人的理想與信念。二是組織制度保障。學院黨組織一直以來穩抓“課程思政”總方向并進行頂層設計,通過績效指標引導教師實現觀念與行動的雙重轉變,整合學工系統教學系統“課程思政”素材,統籌優化相關教學與學術資源。
教師在課程思政的建設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擔任“國際貿易理論”課程思政的教師不僅需要具有扎實過硬的國際貿易理論方面的知識和良好的專業素養,而且需要不斷增強國家大政方針、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理論素養。因此,亟需建立將思政教育體現的“價值導向”引進課程的教學效果評價體系,即亟待構建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評價指標體系。為避免對“課程思政”教學評價的主觀性和隨意性,可以基于層次分析法等方法從學生的思政獲益、學業成就和社會實踐成績等方面進一步細化二級子指標并建立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評價指標體系,對“國際貿易理論”的課程思政也要進行評價,以切實保證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