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欣鑫
(巴中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巴中 636000)
手工課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基礎必修課,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是紙工、泥工、布工、廢舊材料利用、綜合材料運用等。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其專業技能。換言之,手工課主要是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進行職業能力的培養,學生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能夠掌握常見手工材料的制作方法和造型規律,從而達到幼兒教師崗位的素質技能要求。
手工制作對于促進學生的動手能力、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因此,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對于手工課的學習不僅要會做,還要能夠進行一些手工制作的教學,這就要求學生掌握制作技能的同時具備一定的教學能力。一直以來,手工課作為一門實踐類課程,主要教學形式是教師講授、分析、示范制作步驟;學生單獨、或小組合作完成作品制作。學生經過一學期的學習鍛煉,基本能夠掌握各種材料的使用與設計方法。但是,在教學中,教師往往容易只關注學生的技能掌握而忽略學生的表達能力。另外,由于課程的課時有限,學習內容又較為多樣,學生對每一種材料技法的掌握往往流于表面,加之部分學生有惰性,存在應付作業的情況,教學效果往往不夠理想。學生對材料的一知半解也不利于綜合創作能力的提高。一旦作品制作難度稍大,學生普遍出現信心不足。特別是學習能力較低的學生更容易產生挫敗感,一直處于趕作業的狀態,過程中不斷降低自我要求,甚至對手工課產生反感。針對以上諸多問題,結合實際的教學實踐,總結思考如下:
主要方法是:多做綜合教學成果展,增加作品陳列室。教學成果作品展可以是單元性的,也可以是綜合性的。單元性成果展也可以稱為階段性成果展,它能夠幫助學生對每一單元的學習進行系統總結,并較為全面的了解同級同學的學習情況,取長補短。綜合性成果展也可稱為總結性的成果展,是對一學期的學習成果進行綜合展示。它能充分展現學生的制作水平,因此也最能直觀反應教學效果。成果作品展是對學生制作能力的一種肯定。在組織展覽中,需要學生團隊合作進行場地及展臺的布置,這也能綜合鍛煉學生的協調能力、溝通能力、和場景設計的能力。
由于手工課的實踐性較強,大部分時間都需要學生自己動手制作,這對學生的耐心是一種考驗。同時,由于技能生疏,剛開始的作品往往不夠美觀甚至不能達到要求,這對學生的信心也是一種打擊。針對這種情況,教師的適時鼓勵很重要,但更需要給學生樹立一個可見的學習榜樣,幫助他們進行心理暗示,不斷強化信心。作品陳列室可以擺放歷屆優秀作品,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使學生對手工課程有更全面的認識。
學前教育專業的手工課不僅要求學生具備動手能力,同時還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動手能力可以通過完成作品制作來學習,而溝通和表達能力則需要通過與他人合作來進行練習。因此,教師在進行課程設置及任務布置時,要考慮哪些需要單獨完成,哪些需要合作完成。單獨完成的課程任務注重技能的掌握,合作完成的作品則更注重整體的協調度和小組的分工形式。同時,可在課程中設置作品分享和情景模擬等環節,通過“做”與“講”的結合,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從而培養其教學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這也有利于學生更好的處理各種復雜關系,提高其綜合能力。
合理引入新形式不但能提高學習效率,也能幫助學生養成規范作品制作步驟的習慣。騰訊QQ作為學生的常用社交軟件,普及面較廣,學生操作較熟練,因此是進行新課程形式建設的最佳選擇。
以往的教學形式即使采用多媒體教學,也多是PPT展示和視頻播放,學生在課上看完即過,課后可能只記住片段,不利于對所學知識的反復識記。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在期初建立手工課程的專用QQ群,并結合課程進度在群應用里上傳各種作品圖片和制作步驟的解析圖、示范視頻等。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更全面地了解課程內容,另一方面可以反復查看、下載,便于學生課后鞏固。QQ群的另一個用處是可以運用群應用收集學生作業,比如作品的制作步驟圖、成品效果圖等。通過系統的記錄,可以觀察學生的制作進度情況和各項技能的掌握程度,從而幫助老師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更準確的判斷。
學前教育專業的幼兒手工與玩教具制作課程與幼兒園教育環境創設課程都需要大量的手工制作。美術基礎課程的學習,則可以使學生具備較為扎實的造型能力。手工制作需要一定的美術基礎,它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同時也能幫助學生在制作過程中進行更好的的色彩搭配和造型設計。提高學生審美水平的另一方法是多參加畫展等藝術類活動。當前我國美育與藝術教育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2]。作為美育工作者更應該及時了解當代藝術的發展形式。當代藝術創作形式多元,各種門類的藝術都越來越重視對綜合材料的運用。藝術活動的參與形式有多種,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實地考察,條件不便的地區可以選擇網上觀看。這些藝術活動可以幫助學生發散思維,激發學習興趣,在提高審美水平的同時培養創新意識。
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各地逐漸興起發展地方特色文化的熱潮。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特別是當下社會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兒童玩具花樣百出,各種動畫片的衍生品琳瑯滿目。其中受國外文化影響的不在少數,甚至很多家長和學生潛意識里都會將“外國”與“流行”結合,對本土產品不屑一顧。這種大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很難真正擁有文化自信。因此,培養文化自信需要從娃娃抓起,這就要求學前教育專業的手工課程也要與時俱進,增加新內容。以往的課程內容中,最常見的傳統手工藝就是剪紙,除此之外,刺繡、泥塑等由于對材料和技法有較高要求,通常都是簡單介紹,不進行實際教學。地方特色文化的興起,給學前教育專業手工課的主題選擇提供了更多參考素材。在作品題材上可以結合本地特色,如少數民族文化、本地民間工藝、風景名勝、標志性建筑等。在表現形式上再進行創新,結合不同的加工方法,可制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別出心裁地作品可用于校園文化的裝飾,也可作為優秀成果進行展示,使學生獲得榮譽感的同時,更加喜愛本土文化,逐步建立文化自信。
綜上所述,學前教育專業的手工課程應該與時俱進,博采眾長。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根據實際情況,結合本地特色,豐富課程內容,及時更新教學方式。在培養學生制作技能的同時,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學生具備良好制作技能的同時擁有較高的審美水平和表達能力,最終成為有能力又自信的幼兒手工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