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高雨秀
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就是產業轉型、動能轉換、效率提升的過程,經濟發展注重綠色、創新、協調的理念,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實現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最大化。具體要求如下:第一,創新發展。創新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動力,要從產品、技術、市場、組織管理等要素入手,通過創新提高經濟產業檔次,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第二,產業融合。產業融合時不同產業、不同行業部門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促使產業結構更加合理高級。結合縣域經濟的特點,關鍵是對第一、第二、第三產業進行融合,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同步發展,提升縣域產業的集聚效益。第三,城鄉融合。城市和鄉村之間的資源要素要相互流動,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從農業現代化、農民市民化兩個層面出發,塑造新型城鄉關系。
1.創新難度大。發展縣域經濟時,產業創新升級的難度大,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產業基礎薄弱。農業產業的質量低、效益差,工業產業缺乏后勁,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均不利于產業升級。二是缺少技術力量支持。城市發展速度快,縣域經濟發展慢,兩者存在較大的差距,創新需要的環境、人才、技術等要素均不足,也是阻礙產業升級的重要原因。
2.專業人才不足。我國的科研機構、教育資源,均集中在城市,縣域的地理位置、經濟水平、功能體系均落后于城市,導致專業人才短缺。尤其是技術性人才、創新型人才不足,在縣域經濟的升級轉型中無法獲得推動力,阻礙了經濟高質量發展。
3.城鄉發展不均衡。其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且基本公共服務不均等,在就業、住房、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縣域居民明顯落后于城市居民。其二,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業發展活力不強,且種植業在農業中的占比較大,成為制約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因素。
(1)創新發展模式??h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首先要創新發展模式,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促進農業、工業、服務業的融合。具體操作上,一是采用互聯網+農業模式,對現有的農業資源進行整合,開展農產業深加工,延長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形成農業生產、加工、運輸一體化體系。二是采用互聯網+工業模式,促使工業生產向智能化方向轉變,加快工業的轉型升級速度,兼顧效率和質量。三是采用互聯網+服務業模式,構建便捷、智能、高效的服務業格局,既能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又能滿足居民的發展需求,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目標。
(2)培育發展新動能。培育縣域經濟新動能,是解決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有效手段。第一,以現有的經濟產業為基礎,引入新型生產要素,對生產技術和工藝進行改進,提高核心競爭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發展過程中,要結合縣域特色資源,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第二,拓寬縣域經濟的市場空間,不斷改善市場環境,既要引進技術和人才,又要加大開放力度。第三,新產業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龍頭企業的引領,應該采用現代企業管理模式,推動全要素、全產業發展,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3)推廣新技術產品。不斷提供新技術、新產品,才能推動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在具體操作上,應該發揮出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的優勢,農業、工業、服務業發展過程中,提高信息化程度,將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相結合。形成新產品后,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速度,既能提升縣域產業的實力,又能創新產業發展模式,發揮出集聚效應。(4)發展縣域特色產業。第一,縣域特色產業要以縣域的資源優勢為依據,向產品優勢、經濟優勢轉變,增強農業經濟實力。例如,建立農業產業園區,整合縣域資源,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提供充足的農產品。第二,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發展農產品加工、工業園區等產業,推動農業和工業協調發展,逐漸降低農業經濟比例,提高工業經濟比例,增強工業實力。第三,從特色旅游業出發,結合縣域環境資源特點,利用旅游業帶動經濟轉型,提供優質旅游項目和產品,不斷吸引外來游客,拉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5)培養高素質人才。站在政府的角度,首先要積極引進人才,和高校、科研機構密切合作,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適應縣域經濟的發展需求,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其次要對現有人才進行培養,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企業在運營管理中,落實人才培訓機制,從知識、技術、能力等方面入手,實現綜合素質的提升。最后要對經濟發展環境進行優化,吸引更多人才,提供充足的人才儲備力量。配合完善的考核、獎懲機制,激發人才的積極性和創新力,為縣域經濟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綜上所述,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應該從創新發展、產業融合、城鄉融合三個方面入手。針對發展難點,必須創新發展模式,培育發展新動能,推廣新技術產品,發展縣域特色產業,并培養高素質人才。如此,才能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