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方恒亮
2019年初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是事關未來15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大計華章,標志著大灣區建設正式揚帆起航。按照《綱要》的規劃,到2035年,粵港澳大灣區將打造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引領區域性經濟體系新篇章,經濟發展能力、科技創新效率、國際影響力等都將邁向世界領先隊列。為此,需要科技力量的積極引領、基礎設施建設的高效協作、金融市場的有序發展、智慧城市建設的不斷探索和營商環境的顯著提升來為大灣區蓬勃發展保駕護航。
《綱要》提出,粵港澳大灣區要發展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并以整章節內容,重點描述支持科技發展的基礎舉措,具體表現為:構建開放型科技共同體,打造高端科創平臺、優化區域科創環境;并且指出了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
香港擁有世界級科學研究基地,大灣區應充分發揮此功能價值,力圖增強自身的科技創造能力,提升國內核心科技的知識產權效應,保障大灣區新科技術相關產業的有序發展狀態。與此同時,香港地區應充分利用自身所擁有的知識資源和以智能技術為基礎開展的自動化生產,助力于大灣區經濟發展。
大灣區在人才培養層次具有一定扶持能力,以9+2城市為基礎的人才培養孵化器,保持著其自有的孵化流程;在此背景下,各地區應加強教育協作,實現人才培養的一體化管理,一方面有利于規避各區域的培養疏漏,另一方面有助于完善各區域的人才培養流程,便于大灣區迅速培養吸收各界高端人才。
大灣區所具有的創新優勢包括科學技術的質量認證和行業標準的配置,此二者均屬于知識產業轉化層次。提升知識產權轉化能力,有利于增強大灣區的知識產權保護能力,提升大灣區知識經濟效益。
《綱要》明確指出,要建設國際金融樞紐站,發揮香港在金融領域的引領帶動作用,大力建設大灣區金融產業,推進金融市場有序發展。
深圳潛藏大量的初創企業,大灣區應通過金融手段給予其適當性扶持,促進其獲得良好發展基礎;大灣區還應通過創新金融體制以設立創業投資基金、企業私募等,為大灣區助力初創企業提供資金幫扶途徑。
港澳地區與內地,在金融產品監管流程層次,存在些微不同內容。金融管理體系應借助大灣區發展契機,尋找兩地模式的差異點,并且采取相適應的方式,促進兩地標準趨于統一,如證券交易規則等。
加強大灣區金融互通,有利于加速區域性經濟發展,為地區性交易提供有利環境。目前的“深港通”、“滬港通”都發揮很大的作用。內地與香港兩地之間應加強金融互通機制,實現兩地金融信息交流進一步增強,如以保險產品為媒介,進一步打開兩地金融交易市場。
大灣區多維度的交通網絡構建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核心關鍵,它可以促進人流、物流,從而促進資金流、信息流的高效流通。《綱要》為大灣區城市群提出了以協同合作為核心理念的基礎設施發展藍圖,便于對內、對外信息交流,促進9+2城市的信息交流科技、交通運輸等項目獲得實質性發展,力圖建設大灣區成為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建議統籌規劃大灣區區域內重要基礎設施,充分發揮各地不同的功能和定位,科學完善大灣區應具備的基礎設施,促進城市間相互協作、減少差異化競爭。在合作效應引導的政策背景下,應大力挖掘各區域的優勢功能,彰顯政府工作協調能力,發揮“9+2”城市群力量,共同完善大灣區基礎設施。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指導下,大灣區必須具有聯通世界的能力。要打造“一帶一路”核心樞紐,構建立足粵港澳、輻射亞太、面向全球的綜合物流通道和網絡體系,形成一個海陸空并進、功能完備、通關便利的全球樞紐。
建議將廣州、深圳機場作為核心引擎,南沙港、鹽田港作為重點項目,全面提升大灣區航空、港口等交通運輸效能,并以此為切入點,創建與香港互聯互補的交通物流系統、在航運、物流等方面全方位合作體制,全面提升港口城市群的國際競爭力,在大灣區打造世界級機場群。
《綱要》強調了智慧城市作為大灣區引領全球的關鍵性措施,應盡快在新科信息基礎環境下,建立智慧城市群組,加強粵港澳智慧城市群之間的合作機制,開放信息交流窗口,大力發展以智慧為主流的交通、能源、市政與社區。
建議大灣區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推進智慧城市建設,進一步提升區域性數據共享與交流。大灣區可以創建專屬數據庫,并且在數據庫設置數據存儲標準、數據使用與傳輸管理內容,以便于加強大灣區新科技術互通,實現數據交流的科學發展環境。
建議大灣區打造城市多元化功能性區間,作為智慧城市的生活模擬空間,推進科研發展、促進新科企業邁向國際市場。
人工智能具有良好的新科技發展前景,應綜合分析人工智能所帶來的連鎖反應,并且制定可行性策略,讓人工智能在大灣區智慧城市中發揮作用,盡最大程度地實現其價值,發揮其應用性能,增強大灣區的國際競爭力。
《綱要》特別強調的工作重點為:優化營商環境,讓大灣區發展成宜居勝地,加強大灣區醫療資源內部聯合,采取具有人才吸引開放性、人才吸收有效性的引進政策,彰顯港澳地區的醫療優勢,創建更具平臺實力的人才環境。
香港地區擁有先進的醫療資源,建議充分發揮此醫療優勢,促進大灣區獲得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醫療服務能力。一方面推動香港醫療資源在大灣區內落地,另一方面重點發展與海外醫療資源聯合機制,采取內外結合方式,共同發展大灣區的醫療技術和醫療服務。同時大灣區醫療機構應結合實際發展動態,制定獨立、創新的運作規則。
大灣區應采用地方稅款返還方式,來增強其人才吸引力,為大灣區精英人才提供低稅福利;與此同時,大灣區應建設外來職工待遇一體化流程,保障大灣區外來職工享有機會同等的社會福利,具體包括:學習機會、就業機遇、就醫資格等。同時,通過增強港澳兩地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吸引人才資源,特別是具有前瞻性視野的創業人士、技術領域的尖端人才、復合型高端人才。
綜上所述,《綱要》為粵港澳地區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強勁引擎指明了方向和路徑。對粵港澳大灣區未來15年內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規劃,一個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將在不懈奮斗中逐步走向世界級城市群。粵港澳三地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以高起點高質量作為大灣區的建設宗旨,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譜寫新篇章。工商界從業者應該努力提升對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規劃的理解能力,共同參與大灣區的建設中,讓大灣區工商業更具昌隆,為我國其他地區發展提供指導,促進中國經濟社會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