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仇喜娟
容錯糾錯機制是在堅持全面從嚴治黨的背景下提出的,是相對執紀問責負面懲罰的一種正面激勵,是營造勇于改革、敢于擔當創業環境的制度保障。
1.建立容錯糾錯機制是治理“不作為”的有力手段。隨著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向縱深推進,干部亂作為現象已得到有效遏制,但也出現了懈怠心理和不作為現象,阻礙了改革發展步伐。其中,不乏“不敢為”者,客觀上具備“干成事”的能力,但主觀上“想干事”的內生動力不足,存在“不干不出錯、越干錯越多”、“為了不出事,寧愿不干事”的消極心態。針對“不敢為”現象,除用好教育、考核、問責等方式外,更重要的是給予改革者、創新者鼓勵和保障,強化責任擔當,容錯糾錯機制正是從制度層面為改革創新者提供一把“保護傘”,給予強有力的支撐和兜底保障。
2.建立容錯糾錯機制是營造創業氛圍的重要保障。首先,從制度文化角度看,容錯糾錯機制承載著鼓勵創新的價值追求,目的是形成積極進取、包容失敗的制度文化,涵養出想干事、敢干事、善干事的良好風尚,有利于激發全員干事創業激情,推動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其次,從運行機理看,容錯與糾錯均旨在正確處理失誤,目的是科學地認識問題、解決問題。再者,從作用機理看,容錯糾錯機制用制度和規矩為干事創業者營造了寬松良好的政治生態環境,給予他們改錯機會,鼓勵他們重新干事,不讓他們流汗又流淚,從而有效破除洗碗效應,確保想干事的人不怕干事,能干事的人有機會干事,愿干事的人有膽量干事,最終形成“優者上”的用人導向。
3.建立容錯糾錯機制是國企留住人才的有效措施。人才是國有企業實現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容錯糾錯機制蘊含著“愛才”“用才”“容才”的內涵,為企業留住人才提供了堅實保障。容錯糾錯機制以鼓勵創新、包容失敗作為總體原則,正確認識干事者在干事創業過程中的錯誤,給干事者吃下定心丸,為人才積極改革創新、施展才華搭建了更廣闊的“舞臺”。
容錯糾錯機制是把雙刃劍,可以為干事創業者撐腰鼓勁,但若“錯”的范圍界定不準確、尺度估量錯誤,就會背離制度設計的初衷,淪為“保護傘”。要從總體上把握住基本原則,細節上完善體系,做到容可容之“錯”,糾該糾之“誤”。
1.嚴格落實“三個區分開來”。“三個區分開來”,清晰地劃分了容錯機制的適用范圍,明確了哪些錯誤和失誤是可以納入容錯機制的,哪些錯誤和失誤應接受處罰。首先,要堅持底線原則,從客觀階層分析錯誤的性質。錯誤行為是否違犯法律法規禁止性規定,是否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是否違犯戰略性、顛覆性錯誤,是否違犯同樣的錯誤,特別是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腐敗行為堅決不能容。
2.正確認識“嚴治”與“容錯”的內在邏輯。隨著全面從嚴治黨的不斷深入,嚴格執紀問責日趨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有責必問、問責必嚴是根本要求;容錯糾錯要求嚴管和厚愛結合,鼓勵干部開拓進取。兩者形式不同,但本質和目標一致,分別從防止權力出錯和鼓勵權力創新的角度提高權力運行效能,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處理好從嚴和寬容的張力,才能實現執紀問責和容錯糾錯之間的權力制衡,防止執紀問責和容錯糾錯互相脫節,起到激勵與約束的效果。
1.始終以容錯糾錯并舉為制度核心。容錯與糾錯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關系,容錯為糾錯創造前提條件,糾錯是容錯的目的,也是容錯糾錯機制的落腳點。容錯的關鍵是對錯誤的定性準確,處理恰當;糾錯的核心在于堅持有錯必糾、有過必改,對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早發現早糾正,對失誤錯誤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并不斷總結經驗,形成科學的辦事思維和方式方法。只有把容錯與糾錯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實現制定容錯糾錯的目的。
2.緊密結合企業發展目標適時調整。各企業要緊扣本單位發展目標和重點工作,列出容錯糾錯清單,明晰可容錯糾錯的范圍、具體情形以及條件。要明確責任部門,成立以人力資源部門、問責機構為主,其他職能部門為輔的容錯糾錯機構,并根據政策和形勢變化及時調整容錯糾錯情形,確保容錯糾錯機制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3.以黨紀法規為指引嚴格容糾程序。嚴密的容錯糾錯程序,是推動容錯糾錯機制落地見效的保障。容錯糾錯部門要深刻領會黨中央《關于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的精神,嚴格按照《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監察法》等,認真受理辦理有關單位或干部提出的容錯申請,認真甄別性質、準確分析情節、綜合研判成因,精準認定責任,有力督促整改。要堅持結果與過程并重,確保容錯有成效、改錯有監督。
容錯糾錯機制是一項系統工程,建立以容糾并舉為核心制度的同時,要進一步完善配套體系。要建立正向宣教體系,通過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科普容錯糾錯常識等方式加強干部員工對容錯糾錯制度的認識和引導,營造積極容錯的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