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 震
企業業務合同中涉稅風險主要包括合同主體的涉稅風險、合同價款約定不明產生的風險、發票的開具和取得風險以及稅務政策變動導致的稅負轉移風險等。不同的經濟業務類型會讓企業面臨不同的合同涉稅風險,而企業應當重視識別和管控相應風險。
(1)合同主體“三流合一”風險。企業發票開具方與合同所載方、資金收款人應當一致,否則會存在虛開發票風險。這要求企業須加強業務合同流、資金流、票據流的管理,在合同簽訂、審批、驗收、支付、開票等環節形成閉環管控,并對不相容職位分崗分人,確保每一張發票有真實的業務和資金背景。同時要強化各部門稅收法律意識,避免觸碰法律底線。(2)稅率波動導致稅負轉移風險。當遇到國家增值稅稅率變化時,若購銷合同對增值稅稅率以及稅額的約定上預判不足,會減少企業銷售收入或增加企業采購成本。因此,企業在商務談判中應明確合同價款是否含稅,并在合同中明確適用稅率及稅率變動對應的補充協議條款,避免因稅率波動而產生損失。(3)購銷合同條款與稅收優惠政策匹配風險。稅局對某些稅收優惠條款有嚴格的審批條件,若要享受相關稅收優惠政策,須保證對應的合同條款符合相關申請條件。例如軟件企業增值稅實際稅負超3%部分可享受即征即退優惠政策,主管稅局單位往往要求合同所銷售的軟件產品名稱,要與發票名稱、專利著作權名稱三者一致。因此,企業必須事先全面了解相關稅收優惠申請條件,做好稅收籌劃安排,避免因合同條款不符合相關約定而損失稅收優惠效益。(4)結算方式影響增值稅現金流成本。增值稅規定了納稅義務發生時間,其中發票開具時間和結算時間直接影響產品銷售方(或服務提供方)的納稅義務時間,此外支付結算方式和發貨時間亦影響納稅義務時間。因此,企業在經濟合同中,應明確支付結算方式、發票開具時間、付款時間、合同履約地、發貨時間、發貨方式等要素。(5)關聯定價不公允導致的涉稅風險。無論是上市監管部門還是稅務監管部門,均要求集團企業之間的交易應在獨立交易原則下進行,交易價格不能偏離市場公允價格,因此集團企業關聯企業之間簽訂價格要合理公允。
(1)限制債資比防止企業資本弱化。稅局為了防止企業資本弱化,對借款企業劃分為金融企業和非金融企業,對非金融企業之間(尤其是關聯方之間)設置了相對苛刻的所得稅前扣除標準,比如,非金融機構的關聯方之間,債資比為2:1,借款利率不得超銀行同期同類貸款利率等。這要求企業融資部門在年初測算企業最佳資本結構時,應充分考慮稅務規定所帶來的稅負成本。(2)“統借統還”與“集團內無償借款免增值稅”政策選擇影響企業效益。統借統還集團核心企業或財務公司對下撥單位收取的不超外部借款利率的借款利息免增值稅,財稅【2019】20號規定,集團企業之間無償借貸免征增值稅。這兩項增值稅優惠政策看似同是免增值稅,但對財稅【2019】20號僅免增值稅,并不代表免除企業所得稅。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特別納稅調整,無償借貸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減少企業應納稅收入,會導致無償借出方利潤表無利息收入但納稅調整了企業所得稅。
3.租賃合同涉稅風險。企業經營租賃和融資租賃在稅務上處理有很大區別,企業所得稅上經營租賃支出分期扣除,融資租賃按計提折舊方式扣除。另外,對于免租期條款,會涉及到房產持有人在免租期內繳納房產稅的稅收成本。因此企業需根據租賃業務類型,規范相關賬務處理,避免遺漏稅款產生稅收滯納金等風險。
4.技術服務(開發)合同涉稅風險。國家鼓勵企業投資技術研發,對于技術服務合同涉及較多稅收優惠,包括:(1)技術服務合同免增值稅;(2)技術開發合同的研究開發經費不作為印花稅計稅依據;(3)研發費用可加計扣除。對于企業,在簽訂相關合同時,作為服務提供方要充分享受稅收優惠,作為服務接受方要考慮免增值稅對商業定價的影響。
企業應以信息化管理為基礎,對合同的談判、起草、審批、執行、歸檔各個環節,從全生命周期制定完善的合同風險管理機制。通過合同全生命周期關聯機制,將各項關鍵控制點串聯,通過事前預警、事中咨詢與監管、再到事后反饋。
加強稅務管控意識可實現在事前籌劃階段將涉稅風險降到最低,對于企業執行層面的管理人員,應加強各業務模塊管理人員涉稅風險意識,并與財務部門形成良好互動關系,進而有效降低企業合同管理中涉稅風險。
對業務合同進行分類, 專項應對各種潛在稅務風險。首先在合同簽訂之前,明確合同的類別, 制定風險措施,其次在合同簽訂過程以及執行中,需要根據稅務政策的調整和實際執行情況判斷稅務風險,對整個過程進行監督與控制,保證合同的順利完成。
企業在日常經濟業務開展過程中,應積極與當地稅務主管機關建立聯系。在重大的合同簽訂方面,聽取稅務機關方面的意見,做到納稅前置溝通,使企業做好的稅務籌劃得到稅務部門的認可,爭取在稅法的理解上與稅務機關取得一致,把稅務風險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