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郝建姿
改革開放以來,縣域經濟得到了大力發展,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織部分,統計顯示,縣域經濟的生產總值能夠占據到全國GDP總值的50%以上,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縣域經濟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對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有著極其重要的政治意義和經濟意義。然而,站在財產保險行業的角度來看,縣域的工業、農業和商業企業的投保率和投保額都非常之低,與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不相適應。如何拓展縣域企業財產保險業務范圍,提高企業財產投保的質量和數量,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的問題。
我國的縣域經濟主要由國有、集體性質的企事業單位和民營企業等經濟組織所構成,這些經濟組織從創辦到興起再到成熟,大部分走的是依靠當地資源的投資規模型發展道路,幾十年辛勤創業和生產經營的風風雨雨,凝聚著所有者、經營者和全體職工的心血和汗水。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會面臨很多的風險,可能是無法抗拒和預防的地震、雷電和洪澇災害,也可能是意外的火災、停水、停電、盜竊等社會性事故,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人為事故,都嚴重的威脅著企業財產的安全,一旦不幸遇到一次,一家企業就可能會遭受到致命打擊,對企業的正常經營和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嚴重后果。
企業財產綜合保險是中國財產保險的主要險種,是以各類企業及其他經濟組織存放在相對固定地點,且處于相對靜止狀態的企業固定資產、流動資產和其他與企業經濟利益有關的財產為主要保險對象的一種保險。被保險企業及其他經濟組織,在遭受到保險責任范圍內的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時,能夠及時得到經濟補償,保障企業正常生產和經營,同時還配合企業開展防災防損工作,保護社會財產安全。
縣域企業因為受到地方資源環境和資金制約,一般規模較小,而我國的保險事業在縣級保險市場起步較晚、發展較慢,對企業進行風險投保重要性的宣傳不到位,企業管理者保險意識很不明確,尤其是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一些中小企業和實體經濟正在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嚴峻挑戰,更是不重視建立健全企業的風險管理體系。縣域企業財產保險業務拓展的市場很大,是以我們的市場拓展非常有利的機遇。
企業發展過程中為了防范風險,降低成本就會進行相應的保險投資。企業經營成本的提高和經濟效益的下滑都會降低財產保險的保額。近三十年來,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日新月異,一帶一路和中國制造在世界經濟的格局中產生了極大影響。
大部分縣域企業在經歷了多年發展,由于注重了風險防范,一直不曾發生過保險范圍內的災害和事故,自然也不曾發生過保險賠償事件,這時,人們都產生一種僥幸的心理,覺得災害和風險不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投保的錢都為別人或保險公司做了奉獻,得不償失,沒有必要。只要企業從重視安全,加強防范和降低風險角度進行應對,就可降低災害發生的可能性。
針對我國縣域企業在財產投保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提出如下策略。
1.提高企業的財產保險意識。在企業廣泛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使企業領導人認識到財產保險對于企業的必要性。災害事故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是矛盾對立的統一體。保險是建立在這一統一體基礎上的一種分擔風險的方法,對于投保企業個體而言,可是偶然和不確定的,也可能必然和確定的。企業投保的目的是為了把可能發生的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在企業一旦發生災害,能夠及時得到保險公司的經濟補償,減少遭受災害事故的損失,保證企業生產經營的正常進行和經濟效益的順利實現。同時,保險資金也為國家積累了大量的保險基金和建設資金,增加了國家財富,利國利民。
2.拓寬財產保險的推廣手段和渠道。當前我們向縣域企業推廣保險的手段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大多采用保險廣告、保險公關及銷售推廣等促銷方式,銷售渠道也以單一的直銷為主,沒有形成完整的促銷網絡。拓寬財產保險的推廣手段和渠道,就是要對服務對象加強職業研究,掌握有關企業經營狀況,對目標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和投保付費能力做出相對正確的估計。制訂出行之有效的推廣方案和策略。
3.加強企業防災工作。保險經營的特點是防患于未然和救災止損,在保險經營中,日常業務總是要涉及到災害事故,離不開承保、計算費率及理賠。如果我們能夠全面掌握企業的財產分布和設置,定期深入企業,對保險財產安全情況進行巡視,發現不安全因素及時向企業提出改進建議,并督促落實措施、消除不安全因素。
對風險重點部位進行預知性防范,制訂出災害發生后的應急預案,將會大大消除事故隱患,減少事故損失。因此,保險公司要與公安消防、防災救災等社會職能部門搞好協作,使業務、理賠與防災緊密結合,擔當起為企業防災的社會責任。
4.關心縣域企業的改革發展。保險公司的縣級分公司,要發揮區域優勢,關心縣域企業的改革發展,充分考慮企業在生產經營中的風險規避和承擔,提高企業的風險抵抗能力。為新時代我國的保險企業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