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邱永春
企業的發展隨著經濟發展逐漸多元化,收入確認也隨著時代的變化逐漸復雜化,難度也隨之而加大。新會計準則的發布既有利于促進企業的發展,同時也為企業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挑戰。而面對機遇與挑戰,企業如何在新會計準則的大背景下實現可持續性發展,抓住發展的機遇值得每一位企業管理者的思考和分析,新會計準則的背景下企業加強對收入確認的研究和分析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1.會計政策合理性原則。在企業收入確認和利潤成本核算過程中,如果采取不同的會計核算方式,那么必然會導致會計結果的不同,也會導致納稅額度存在著明顯的區別。從現階段來看,我國大部分的稅務機關依舊是以現行的稅法作為稅額核算的主要依據,同時這也就為廣大納稅人的稅收籌劃提供了一定的可操作空間,因此如果沒有按照會計政策合理性的原則對其進行分析和處理的話,就很容易導致企業在內部運營和管理過程中的風險不斷加大。隨著新會計準則的確認,對企業而言必須要對其予以很好的適應,然后選擇科學合理的會計核算方法,對收入進行有效的確認和核算,以此來提升自身收入確認的合理性、靈活性與有效性,幫助企業選擇與自身經濟利潤和成本一致的收入確認體系,在此基礎上開展稅收籌劃和成本核算,如此一來不僅有助于企業減輕稅負,也有助于稅收征繳計劃的有效落實。
2.交易方式合理性原則。在新會計準則下,企業稅收籌劃的交易方式和方法也要受到合理控制,要想實現節約稅賦的目的,可以通過對交易時間的有效控制予以實現,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對稅收的納稅時間進行合理調整,有助于降低企業的稅收額度。對于那些規模較大的企業集團而言,在總部下設一些分支機構和分公司,并且按照各自行業的稅率和政策進行納稅的話就會造成在同一企業內部納稅額增多的問題出現,所以需要通過采取科學合理的交易方式來對企業的應納稅額予以有效控制,這就需要堅持交易方式的合理性原則。
1.會計判斷失誤導致收入確認存在誤差。在收入確認過程中,會計行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相關會計人員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有著很高的要求。再加上會計決策本身就是一種層次較高且不為人知的會計活動,因此很難被察覺到,這樣就給會計人員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間,如果部分會計人員在自身工作過程中,由于職業道德操守不強或者是技能不夠導致會計判斷失誤,就會致使收入確認存在誤差,也會影響其專業的判斷,會造成收入確認存在不足,從而難以保證會計報表的真實性與可靠性。
2.虧損企業對收入確認弄虛作假。現階段,我國依舊有一些企業并沒有按照真實的收入以及相應原則來對其進行確認,尤其是對于那些虧損的企業來說,有可能會在收入確認的過程中弄虛作假,妄圖以此來掩飾自身在運營和管理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從而獲得銀行貸款或者是發行證券,以減輕債權人索債或者是對企業產生的壓力,在上述各種因素的影響下,一些運營管理不善的企業往往會選擇制造虛假收入的方式,這主要是由于虧損企業本身的財產擔保能力就比較弱,而且資產信用狀況不良,如果按照正常途徑的話難以有效從銀行獲得貸款,因此通過對收入確認弄虛作假來挽回自身的虧損形象以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
3.盈利企業推遲收入確認或者是隱瞞收入。在新會計準則之下,依舊有部分盈利的企業為了更大化地實現自身的經濟利潤,往往會通過調節賬目或者是隱瞞收入的方式,將本來應該在本年度計入收入的掛賬轉移到下年進行結算,從而實現少納稅或者是推遲納稅的目的。此外還有部分企業出于平衡會計期間經營業績的需要而選擇推遲確認收入,往往會通過人為的操縱來達到自身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目的,通過不正當的收入確認方式對本應該進行確認的收入不進行確認,或者是將一年中的部分費用轉移到下一年,從而實現偷稅漏稅的目的,這樣做不僅不利于國家的稅收安全,也會有損企業的社會形象。
4.收入費用和資產負債形成矛盾。在新會計準則下并沒有很好的解決在收入確認過程中的資產負債和收入確認之間的矛盾,比如對于一筆銷售預付款而言,如果按照資產負債的觀念來看的話有可能會被認定為是資產,可是從收入費用的角度來看它并不能夠作為收入,而只能夠被確認為是負債,可是如果將這筆預售款作為負債的話,就會導致企業的負債率變高,也會加劇后期的續債務契約成本,因此這也是一個需要注意的地方。
企業在自身的納稅管理過程中,由于納稅和收入確認有著非常明顯的關系,所以需要在納稅的時候嚴格按照企業的稅收收入進行研究和分析,并且確保會計收入的真實性與合理性,在滿足相關會計核算政策的前提下,要根據不同的稅收方式進行靈活有效的管理。盡可能減少會對收入確認造成不良影響的因素,以此來實現對稅收差額的有效控制,從而幫助企業在新會計準則下實現更好的收入確認與成本核算,實現降本增效的目的,推動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