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明亮
金融領域的過渡期政策,主要體現如下:
中國人民銀行等四家單位2018年4月27日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稱資管意見),就資產管理業務中的部分業務發展不規范、多層嵌套、規避金融監管等問題,采取的一項措施為合理設置過渡期,明確按照新老劃斷原則設置過渡期,確保平穩過渡。
融資租賃屬于金融業下非貨幣銀行服務。融資租賃公司存在背離本源的行為,如違法發放貸款、違法提供融資性擔保,為重點整治行業。《融資租賃公司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融租辦法)第52條規定:本辦法施行前已經設立的融資租賃公司,應當在省級地方金融監管部門規定的過渡期內達到本辦法各項規定的要求。在過渡期內引導融資租賃公司回歸本源,防止打擊面過寬的問題。
融資擔保屬于金融業中其他未包括金融業。未經批準開展融資擔保業務,違反國務院《融資擔保公司監督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為了解決無資質融資擔保問題,銀保監會等九部門2019年10月9日發布《融資擔保公司監督管理補充規定》,就其中未經監督管理部門批準、已開展的融資擔保、貸款擔保等業務,一方面要取締,另一方面要求妥善結清存量業務。表明監管部門認識到存在無資質融資擔保行為,為化解風險,要求妥善結清存量業務。
《關于辦理非法放貸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稱非法放貸意見)出臺后,不少人擔憂會舊賬重提。最高法有關人員稱對于該意見施行前發生的非法放貸行為,在實體處理上要注意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被告人何偉光、張勇泉等非法經營案的批復》(以下簡稱高利貸案批復)精神保持一致,亦即既往不咎。這與解決存量業務、新老劃斷是一個道理。
金融過渡期政策,可歸納為金融監管部門或司法機關針對金融主體的金融違法行為,為進行規范整改或解決存量業務而給予一定期限用于整改規范或進行新老劃斷、結清存量業務的政策。是司法行政部門為了平衡金融違法行為與防范系統風險、防止打擊面過寬的一種緩沖措施。
設置金融過渡期政策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已存在的金融違法犯罪問題,此外,設置過渡期政策的意義,還有防范發生系統性風險、維持市場穩定、防止打擊面過寬等問題。
資產管理業務、非法放貸等違法違規行為的產生,都存在司法行政機關的明許或默許。因此,過渡期政策具有糾錯色彩。資管意見禁止金融機構提供通道服務。但國務院辦公廳2013年發布的《關于加強影子銀行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銀監會辦公廳2014年4月8日發布的《關于信托公司風險監管的指導意見》卻規定,金融機構之間的交叉產品和合作業務,都必須以合同形式明確風險承擔主體和通道功能主體,允許以約定的方式開展通道服務,體現監管部門對通道服務的容許態度。資管意見設置過渡期以及2019年11月8日最高法發布的《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以下簡稱九民紀要),確認本屬違法的通道業務不違法,都有糾錯的成份。非法放貸問題也同樣如此。在高利貸案批復中,對發放高利貸的行為不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該批復已經對市場上的放貸行為提供一個明確的指引。非法放貸意見發布后,不少地方的司法機關出現機械的錯誤做法,追究之前行為的法律責任,無視之前的批復的規定。最高法發布《<關于辦理非法放貸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的理解與適用》明確非法放貸意見施行前的非法放貸行為,不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也具糾錯色彩。
不得不注意到這樣的問題,基于之前司法行政機關的明許默許,已經產生了數量巨大的違法甚或犯罪行為,如大量融資租賃公司的名租實貸、大量的無資質融資擔保等。倘若按照新的規范、不加限制地追究,則會產生為數巨大的違法犯罪分子,市場可能也會因此而受到極大沖擊。資管意見、融租辦法禁止違法行為的同時設置過渡期,目的都是為了確保相關市場的穩定,防范打擊面過大。
對于同時期發生的民間借貸或融資擔保行為,已經起訴并取得生效判決的,則為法律所支持;只是因為起訴時間不同,便因政策、法規、意見的改變,而成為非法、犯罪行為,則法律的可預期性降低。若根據新規定追究以前行為的法律責任,則意味著之前生效的判決,都要推翻,司法判決的穩定性受到影響。因此,過渡期政策的設置,有助于維護法律的可預期性及判決的穩定性。
過渡期政策的設置,在客觀上,對于金融違法、犯罪行為,具有相應的阻卻作用。這也是防范打擊面過大的應有之意。根據非法金融取締辦法之規定,非法開展通道業務的屬于超越國家政策范圍從事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具有非法經營罪的可能。但九民紀要與過渡期的規定相銜接,明確僅以通道業務合同目的違法為由請其確認合同無效的,不予支持。既然較輕微違法亦可排除,則更能排除刑事犯罪。如果民事上、行政上是合法的, 則不可能在刑事上認定為不法。對無資質的融資擔保、非法放貸、融資租賃公司的名租實貸等行為,均已違反當時的法律,但司法實踐普遍認可該類合同的法律效力。因此,就存量業務而言,在過渡期內,即便不認可其有效性,也應阻卻非法經營罪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