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立興
會計領域我們所做的核算依據什么,憑什么有效資料入賬,核算方法是否被稅務局認可,管理層通用認可的核算結果依據是什么,稅務層面認可核算結果依據是什么等等,這些都需要我們探討和剖析。
為了規范會計行為,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加強經濟管理和財務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制定的法律。2017 年11 月4 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決定,通過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作出修改。
為了規范企業的會計核算,真實、完整地提供會計信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及國家其他有關法律和法規,制定本制度。
其中企業會計制度,金融企業會計制度、物業管理企業會計制度、醫院會計制度、個體工商戶會計制度、行政單位會計制度、事業單位會計制度、高等學校會計制度等等。
(1)企業會計準則。
《企業會計準則》由財政部制定,于2006 年2 月15 日財政部令第33 號發布,自2007 年1 月1 日起施行。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包括基本準則與具體準則和應用指南。
基本準則為主導,對企業財務會計的一般要求和主要方面做出原則性的規定,為制定具體準則和會計制度提供依據。
(2)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準則。
《事業單位會計準則》經2012 年12 月5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部務會議修訂通過,2012 年12 月6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令第72 號公布。該《準則》分總則、會計信息質量要求、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支出或者費用、財務會計報告,自2013 年1 月1 日起施行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企業會計準則》制定本制度,為規范公司日常財務行為,發揮財務在公司經營管理和提高經濟效益中的作用,便于公司各部門及員工對公司財務部工作進行有效地監督,同時進一步完善公司財務管理制度,維護公司及員工相關的合法權益,制定本制度;其中包括企業財務通則、金融企業財務制度、物業管理企業財務制度、醫院財務制度、各種事業單位財務制度等等。
國家和地方性發布的規定,如會計核算方法、會計處理規定等等我國從會計法、企業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和財務制度、其它制度等約束,會計行業的規范很建全,各種企業組織都能從相應行業中找到所屬的行業規范法規。
國際會計準則是由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制定并公布的會計一般規范。其目的是促成國際范圍內的會計行為的規范化。它不直接約束各國的會計活動,而通過納入各國的會計規范系統來對各國(主要是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會員所在國)的會計活動施加影響。
國際會計準則不直接影響各國國家的會計核算依據,而是推動其各國會計核算的影響,使用整體趨勢向著有利于各國當前會計核算依據當前形式的引導,以代表當前會計核算基礎依據的先驅方向。
以盈利為目的企業,首先會計的做賬行為和入賬原始單據的要求、會計人員行為都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做賬具體核算要求都要依據《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制度。通常我們日常核算的標準要參照《企業會計準則》具體基本準則,我們理論基礎都是依據《企業會計準則》來衡量的。出發點是以權責發生制,最終確認每月企業應按權責應享有的收入、成本、費用。
機關行政單位適用于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預算一些法規,事業單位會計核算適用于《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等,各地區和各企業內部也推行財務管理制度等。
機關行政類單位有別于企業公司核算模式,引入了國家財政下撥預算體制,綜合各部門財政預算審批體系,體現機關行政單位的收入和支出有效地把控機制。
事業單位會計多數有收入來源,與銷售收入有關的以權責發生制體現,與其它相關也適用于相關事業單位會計制度。
民間非盈利性組織也需要相應的會計核算工作,依據相應行業的會計制度,做好核算各類科目的具體核算工作,反映組織經濟周轉行為在賬務處理上的體現,給管理者和審核人員提出依據,也利于組織行業分析和經濟管理。
會計信息主要用來處理企業經營過程中價值運動所產生的數據,按照規定的會計制度、法規、方法和程序,把他們加工成有助于決策的財務信息和其他經濟信息。具體地說是會計信息是指會計數據經過加工處理后產生的,為會計管理和企業管理所需要的經濟信息。會計通過信息的提供與使用來反映過去的經濟活動,控制目前的經濟活動,預測未來的經濟活動。它包括:反映過去所發生的財務信息,即有關資金取得、分配與使用的信息,如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等;管理所需要的定向信息,如各種財務分析報表,對未來具有預測作用的決策信息,年度計劃,規劃、財務戰略等等。
企業報表是會計核算每月末的產物,是公司核算過程經濟行為總體在財務報表的反映,不僅反映了資產情況,還反映了盈利情況、現金流使用情況等,給管理者和使用者更為具體地信息所取,其中報表結果依據基礎為企業會計準則。
企業具體準則是在基本準則的指導下,處理會計具體業務標準的規范。其具體內容可分為一般業務準則、特殊行業和特殊業務準則、財務報告準則三大類,一般業務準則是規范普遍適用的一般經濟業務的確認、計量要求,如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職工薪酬、所得稅等。特殊行業和特殊業務準則是對特殊行業的特定業務的會計問題做出的處理規范;如生物資產、金融資產轉移、套期保值、原保險合同、合并會計報表等。財務會計報告準則主要規范各類企業通用的報告類準則;如財務報表列報、現金流量表、合并財務報表、中期財務報告、分部報告等。
基本上報表信息依據基礎各國都是大同小異,這樣跨國公司的合并報表只是因為各別國小差異會有所調整,形成跨國集團整體合并報表,信息的反饋也被管理層所采納。
有些會計準則的要求可以在賬務上反映,但稅務層面則需要調整,比如:壞賬準備,減值準備等等,這些都有會計核算與稅務核算處理結果有所不同,現階段稅務層面的核算基礎依據增值稅法、消費稅法、企業所得稅法等等,稅款的納繳從法律層面上給予了界定。就拿企業所得稅而言,企業會計核算依據《企業會計準則》,但到季度末申報企業所得稅時,需要按各類項目進行納稅調整,調整成稅務層面的數據,進行繳納稅款。其中尤為重要的一點是,會計核算與稅務核算賬務處理不同,差異可以通過間接過渡科目進行歸集和調整。使兩者融合在一起,互相牽制和制約。
正是由于這種會計核算上與稅務核算上的不同,造成了企業間和中小型企業間對其操作的差異而形成了模糊處理狀態,大企業有上市公司,大型企業,這些企業會計核算不僅受到《企業會計準則》的約束,也受到上市交易所的披露和要求,而中小企業會計核算與稅務核算無法分清界定,而對于中小企業的會計核算也沒有大公司內部核算的標準要求。比如:購買固定資產,《企業會計準則》要求固定資產是指同時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資產,第一為生產商品、提供勞務、出租或經營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壽命超過一個會計年度的;使用壽命是指企業使用固定資產的預計期間,或者該固定資產所能生產產品或提供勞務的數量?!镀髽I所得稅法》要求購進的設備、器具,單位價值不超過500 萬元的,允許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不再分年度計算折舊;單位價值超過500 萬元的,仍按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等相關規定執行。這樣一些中小企業直接執行稅務方面要求進行核算賬務處理,而沒有間接過渡到稅務調整科目進行歸集。
對于中小企業而言,處理繁瑣的會計核算與稅務核算之間差異,對于技術型會計人員有所要求,對于企業費用過于增加負擔,但現實中需要企業會計與稅務會計相融合在一起,為企業真實反映相關差異找到一個過渡來融合,體現出即滿足稅務層面的要求,也滿足企業層面的要求。
對企業報表口徑而言,使用者很多,比如管理層、債權人、投資者、股東等等一些需要對外信息涉取。對企業報表核算要求都是一致的,體現了眾多使用者數據共享性、數據的真實性等,使用者會利用數據進行相關性評價,應用于衡量行業標準對比,企業自身價值的體現,企業內部財務狀況,企業發展財務戰略、策劃戰略等。
對稅務報表口徑而方,使用者是稅務局,使用者較少,所以現時當中只做了納稅調整,而無需要再以稅務調整為基礎進行調整會計報表的收入、成本、費用了。會計報表是企業對外的報表,體現了大眾使用要求的目的。
企業作為以盈利為目的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經濟組織,其根本目的是盈利,賺取利潤,其經營狀況的好壞直接體現在對外披露的財務報告里。財務報表提供的資料與其他核算資料相比,具有更集中、更概括、更系統和更有條理性的特點。事實上,只有深刻地理解了財務報告的內涵,才能更容易地理解報告所反映的經濟實質,才能對企業財務報表披露的經營業績給出評價,不管是經營者還是投資者,只要對報表有需求的人,都可以通過報表介質來傳播企業的信息量,形成經濟的流動的數據體現,有利于企業的微觀和宏觀的綜合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