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友田 李紅生
伴隨著農業機械化的不斷發展,以及城鎮化的不斷推進,使得我國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這種轉移符合歷史的潮流也正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一直以來國家非常重視三農問題,尤其是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上制定了詳盡的支持政策。技工院校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也為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做出了一定貢獻,但客觀分析,無論是培訓的對象、課程的開設,還是師資隊伍、培訓模式等環節均存在較多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在關于職業教育發展的文件和會議中,多次提出“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在1997 年召開的首次全國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提出師資工作“以建立雙師型師資隊伍為重點”,到2010 年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達到50%以上。2010 年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以“雙師型”教師為重點,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依托高校和大中型企業建立“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完善教師企業實踐制度。然而通過調查發現,整體來講師資隊伍建設不夠理想,“雙師型”教師人數偏少,比例遠沒有達到50%的要求,教師隊伍的整體的教學能力和專業技能水平較差。
針對勞動力轉移的職業教育和培訓要求具有時效性、實用性、靈活性、多樣性和層次性強等特點,培訓學員多只需要掌握某種技術、工種或某個流程以實現崗前、在崗、轉崗等就業需要,但學校開設的職業教育的課程具有系統性、結構性、漸進性等特征,通常導致教育周期較長,這從就業市場來說,培養的是“技師型”人才而開發的,課程體系屬于長久性、實用性,不適應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的需求。開設不同課程以滿足不同類型的發展需要,必須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也就是因材施教。但學校面對繁重的教學任務和學員跟不上的情況,同時受師資力量、設備、場地等方面制約,要有效做到課程設置因人而異、因材施教變得非常困難,難以實現課程改革,更談不上滿足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需要。
目前大興安嶺地區開展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主要采取以班級為單位集中式授課的培訓模式,這種尤其對短訓學員難以滿足各層次勞動力人群的需要。同時,政府或相關部門委托學校培訓,學校在實施過程中容易片面注重培訓人數,培訓規模而忽視培訓效果。另外缺乏對學員接受能力的考慮,大部分學員在學習時存在聽不懂掌握不了的情況。忽視了培訓應以素質和技能培養為主,理論知識為輔的培訓模式。
隨著國家針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相關政策的出臺,地方政府為了完成國家和上級下達的任務,為了體現培訓工作的全面性和普遍性,把培訓名額簡單粗暴的進行拆分后,以指標的形式下發到各個鄉鎮和村。“政府出資,農民參培”變成政府的一廂情愿,農民群體并不滿意。一方面受社會現實因素的影響,現階段的農村,青壯年大多都外出打工掙錢,對政府推出的“先培訓、后輸出”的政策并不積極響應。另一方面受農村傳統觀念影響,農民根深蒂固認為首先應滿足“衣食住行”生存需求。對于新技能、新技術有著出于本能的抵觸和排斥,面對日益拉大的貧富差距,他們選擇與其花大量時間呆在教室鉆研他們認為的無用的搞不懂的知識技能,不如采取按部就班的勞動來獲取收入保證他們的基本生存。農民參與意愿不強導致短訓學員的招收遭遇冷門的境遇。
針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培訓的要求,開展培訓工作的教師和普通教師相比有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一支全面滿足需求,業務能力精良的教師隊伍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師隊伍是否具備高素質和高質量對于能否完成培養目標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教師更應該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努力提升自己的各項能力。在教授功課方面不但要傳授知識,還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為人師表。全面提高教師素質教育的水平,加強專業技能、實踐教學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培訓。注意吸收企業優秀工程技術和管理人員到學校任教,加快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學校要建立有效的培訓機制,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到企事業單位進行頂崗工作或實習鍛煉,提高廣大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
建立健全課程開發和教材編寫機制,文化公共基礎課的教材要體現職業教育的特色,具體編寫課程和教材時,多聽取企業的意見,設置和企業目前采用的技術密切相關的課程,增加教材和課程的針對性。還可以直接邀請具有豐富一線經驗的專家直接參與相關教材的編寫。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服務建設現代農業農村發展和培養高素質農民需要,深化農民教育培訓教材改革。適應新時代農民教育培訓需要,加強教材的立體化和數字化建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教材呈現形式,配套開發紙質教材、音像教學資源、教學課件、網絡學習資源等立體化教材,推動各門類教材協調發展、線上線下教學資源協同并進。
根據全日制學生和短訓學員特點分別實行全日制和短期培訓的教育方式,允許他們工學交替、頂崗實習完成學業。放寬對學員的年齡和生源要求,實現普職融通,學生學習初期不教授專業課程,只教授公共課程。一段時間后,根據個人的愛好和學校的培訓資源情況統籌確定培養方向。利用網絡、微課、慕課、微信等信息平臺打破培訓的時間和空間壁壘。利用短視頻、微課、藍墨云班課、云班課實施翻轉課堂等多樣的教學手段進行授課和指導,這樣就能大大的提高學習效率。由于針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培訓更加強調的實用和實效性。所以培訓的方法可以進行改進。比如直接下工廠企業,采用跟班或指定師傅,形成“師傅帶徒弟”的培訓方式。這樣能更好的達成培訓效果。
近年來,國家對相關學校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從基礎設施投入、師資隊伍建設、助學金等設置,到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實行全免等政策等都體現出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但現實發現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同還需要提高,尤其要讓農村勞動力主動接受職業教育轉移培訓還需要社會對職業教育形成培訓光榮、技能榮耀受尊重的氛圍。因此,技工院校可以借助公共媒體大力宣傳職業教育在建設和諧社會和現代化產業發展中的突出作用,可以將成功人士的案例樹立成為榜樣,對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正向引導。
農村勞動力轉移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針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研究是一個內容廣泛且龐大的課題。通過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問題的解決可以促進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實現農民增收,調整優化農村就業提供更好的支持。從技工院校的視角探尋相關培訓工作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尋求此類學校更好的服務于農村,并更有效的服務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早日實現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業和城鎮化全面轉移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