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順 張鵬飛
在2009 年國家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信用卡業務的通知》以來,銀行的大學生信用卡業務被禁止,而伴隨著“互聯網+”的浪潮,傳統金融服務行業開始與時俱進從線下向線上轉移,因此,這些審批手續簡單、無抵押的校園網貸平臺紛紛涌入大學校園,因其手續簡單、門檻低等特點而深受大學生的青睞。但是,由于缺乏行業監管和這些平臺不規范運營等原因導致大學生“自殺”,“裸貸”等惡性事件層出不窮,嚴重侵犯了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和人身安全,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為了解大學生使用校園網貸的現狀,本文立足于鎮江市內高校,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分析總結當前大學生使用校園網貸的原因及危害,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能夠解決問題。
校園網貸即部分金融機構通過互聯網信用平臺向高校大學生發放貸款,并根據約定的利息分期償還本金和利息的一種網絡信貸模式。目前主要可以分為三類形式:一是部分互聯網平臺為拓展業務,增加用戶黏性而推出的一種信用貸款模式,如支付寶推出的借唄,微信推出的微粒貸等;二是部分電商平臺推出的分期購買服務如淘寶推出的花唄,京東推出的白條等;三是P2P 貸款平臺,主要面向在校大學生提供消費、創業、助學等小額貸款服務,如名校貸、愛學貸等,這也是當前校園網貸的主要平臺。這些網貸平臺宣傳往往夸大其詞,“大學生零利息貸款”、“無需抵押”、“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等宣傳用語充斥著校園的每個角落,同時申請手續也簡便,只需提供個人身份證、學生證、家長和朋友的聯系方式以及家庭住址等有效信息即可辦理。當無收入來源的大學生在生活費無法滿足其高額的消費需求時,方便快捷的校園網貸平臺便成為滿足其消費欲望的主要途徑,校園網貸的亂象也隨之而來,“大學生欠款跳樓”、“女大學生身陷裸條”等悲劇不斷上演。然而,這些飽含血淚的事例并沒有引起這些大學生的注意,他們仍然我行我素,無所顧忌,該花的花,該買的買,該貸的貸,已然成為校園網貸的“高危人群”。
為實現調查目的,本次調查共選取鎮江市內公辦本科、民辦本科、高職高專層次共5 所院校發放調查問卷共1000 份,收回有效問卷617 份,其中男生293 份,占比47.49%,女生324 份,占比52.51%。大一年級161 份,占比26.69%,大二年級144 份,占比23.34%,大三年級156 份,占比25.28%,大四年級156 份,占比25.28%。樣本相對平均,保證了調查對象具有充分代表性,數據具有全面性,滿足了調查數據分析的需求。
在對本次調查問卷進行收集整理后,小組對調查數據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了分析,現簡述如下:
根據調查數據可知,當前大學生主要是靠父母給予的費用作為生活來源,其占比高達92.38%,當然也有部分大學生通過自己勤工儉學和校園獎助學金的幫扶貼補生活支出,由此可見,大學生的生活費主要來源于父母,可以滿足其生存所需,但要滿足其更高級別的消費是不夠的,這就為校園網貸的滋生發展壯大提供了土壤。
1.了解程度:多數大學生對校園網貸有一定的認知程度。
在本次調查中,81.2%的受調查者表示對校園網貸及運作流程“非常了解、基本了解”,18.8%的受調查者表示“不了解”。對于校園網貸的維權方式,69.85%的受調查者表示“基本了解、非常了解”,而表示“不了解”的人數占比21.15%。說明絕大部分大學生對于“校園網貸”具有一定的認知程度。
2.看法:近半受調查者對“校園網貸”持中立態度。
近半數的受調查者對校園網貸持中立態度,支持人數占比僅有31.44%,不支持的人數僅占20.75%,由此可知,大部分大學生并不反對這種校園網貸這種信貸模式。
對于“校園網貸”的風險來源,60.62%的受調查者認為非理性項目支出是產生“校園網貸”風險的最主要因素。
1.整體需求及使用情況:
對于校園網貸的使用情況,多半受調查者表示使用,其中經常使用者占比11.67%,偶爾使用者占比54.46%。只有33.87%的受調查者表示從不使用校園網貸。這也進一步表明了校園網貸在大學生群體中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
2.“校園網貸”使用目的:以娛樂消費、奢侈消費為主。
在對“校園網貸”的主要用途進行調查時,發現網絡購物占比最大達43.44%,外出旅游也占據了38.57%的較大比重。除此之外,培訓、戀愛和創業支出也各自占據了一定比重。可見網絡購物是大學生網絡借貸的主要方向,同時,我們也發現當前大學生對個人今后發展的意識不足,相比于培訓創業等支出,他們更加重視當前的生活質量消費。
3.貸款及還款情況:大部分使用者缺乏風險意識,父母成為主要負擔者。
在調查進行校園網貸時是否會考慮自身還款能力時,61.03%的受調查者表示自己考慮過,但相信自己的還款能力,38,97%的受調查者超出自身的實際承受能力進行貸款,說明部分使用者使用“校園網貸”時風險意識不強。而當貸款即將逾期或已逾期時大部分學生會通過向父母、親戚索要,部分學生會向同學朋友借款,但也有一部分學生會借新還舊。這種情況也充分體現了我國當代大學生的現狀,對于支付高額的本金和貸款利息的負擔更多地會歸屬到父母那里,成為父母的負擔。
1.大學生消費觀念不合理。
在校大學生作為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的獨立消費群體,由于身心發展不成熟,很容易受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消極觀念的沖擊,從而產生享樂、攀比等消費心理。尤其是剛進入大學的新生開始獨立生活之后,不知道如何正確的對待外界誘惑,因此更容易迷失自我,對消費的欲望過高,當生活費無法滿足其高額消費時,“方便,簡單,快捷”的校園網貸便會成為他們的首選方式。
2.大學生缺乏金融知識教育,風險意識薄弱。
從調查結果來看,由于大學生風險意識薄弱,同時缺乏相應的金融知識,部分大學生甚至在進行校園網貸之前都沒有認真考慮過自己是否真的具有還款的能力,對校園網貸所宣傳的“零首付”,“零利息”等噱頭深信不疑,借款之后卻發現自己已經落入了難以掙脫的陷阱,但為時已晚,高額利息與多種收費接踵而至。
3.政府監管不到位,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
由于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尚處于摸索階段,校園網貸作為新生事物,其監管主體尚不明確。盡管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委聯合下發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網絡信貸主要由銀保監會復雜監管,卻始終沒有明確指出由那個部門具體進行監管工作,導致相應的監管工作并不到位。因此,部分互聯網金融機構往往借殼電子商務進行網絡貸款業務。同時很多深層次的問題如校園網貸的貸款額度、收費標準、還款期限等也沒有得到及時解決。雖然校園網貸在全國高校已普遍存在,但目前我國對網絡借貸還沒有立法,也沒有出臺相關規則。正因如此才導致校園網貸在大學校園里扎根發芽,野蠻擴張。
4.校園網貸門檻低,行業缺乏自律。
目前校園網貸平臺良莠不齊,魚龍混雜,既沒有行業自律公約,自身也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貸款審核制度,為追逐利益,他們通過降低貸款門檻或簡化審核程序,甚至誘騙女大學生進行“裸貸”即以手持身份證的裸照為抵押進行網貸從而提高貸款額度,絲毫不考慮大學生是否具有償還能力,縱容了大學生的非理性消費行為。另外,校園網貸平臺為取得在校大學生的信任往往在校園內高薪招聘校園代理,校園代理通過QQ,朋友圈等網絡平臺進行宣傳推廣,使大學生更加方便地進行校園網貸,部分校園代理為牟取暴利甚至會欺騙同學辦理校園網貸業務,導致校園網貸在大學生之間越來越普遍。行業的無序競爭,無規則經營,導致了校園網貸的“亂象叢生”。
1.引發債務問題,面臨巨額賬單。
校園網貸作為互聯網金融服務的一種創新,是解決大學生應急需求的有效方式。但由于西方拜金主義等消極思想的影響,往往會忽視自己實際經濟狀況,陷入攀比消費、從眾消費等不合理的消費觀念的漩渦中難以自拔。校園網貸平臺正是利用了大學生這些不合理的消費心理進行虛假宣傳,模糊貸款利率,從而誘導大學生過度借貸消費,大學生社會經驗較少,也缺乏相應的金融和法律知識,無法發現網貸平臺設置的一些陷阱,即使出現債務問題,也不敢告訴父母老師,導致貸款的利息、服務費、管理費等遠遠超過自己的償還能力,由于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若貸款無法按期償還,他們通常會“拆東墻補西墻”通過其他網貸平臺獲得還款,進而陷入“連環貸”的循環中無法自拔。最終為了還款不得不向家長求助,又增加了家庭的經濟壓力。
2.遭受暴力催收,影響校園秩序。
校園網貸平臺的催款往往以恐嚇電話、暴力催收等方式進行,由于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大部分大學生并不具有良好的還款能力,面對追債,他們不敢向家長老師求助,只能自己獨自承受這種巨大精神壓力,心理防線一步步崩潰,甚至最后做出極端事件。
3.泄露個人信息,承擔失信風險。
目前,大多數校園網貸只需要提供學生證、身份證等即可辦理,很容易造成個人信息的泄露。同時由于大學生涉世未深,個人信用意識比較淡薄,當個人無力按期償還巨額貸款時往往會選擇逃避從而導致逾期不還款的行為,最終影響大學生的個人征信系統,對以后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
大學生由于思想不成熟加上涉世未深,面對誘惑往往難以抗拒,很容易受到諸如享樂、攀比等消費心理的影響,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因時而進,拓展教育內容,將如何引導大學生養成正確的消費觀念,培養良好的消費習慣等內容引入課堂教學中,積極開展“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等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同時邀請銀行工作人員開展相應的金融知識宣講,引導大學生合理地安排日常消費,從而遠離校園網貸。
根據調查結果可知,當前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風險認知能力不足,強調自我。因此,有必要通過知識宣講、案例警示教育等形式,分析校園網貸平臺的日常運作模式、贏利來源等,使大學生能夠認清校園網貸的真正面目,從而增強大學生風險防范意識,使學生具備良好的風險認知能力,從而能夠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同時,也要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別是已經陷入校園網貸陷阱的同學,要及時地對其開展心理輔導,給予安慰包容,防止發生惡性極端事件。
校園文化是學校在長期教育和教學中形成的校園精神和文化氛圍,在培養大學生的學習自主意識發揮著重要作用。每個大學生的個體思想觀念、行為意識、價值取向都會在這里發生碰撞交流,和諧的校園環境氛圍會潛移默化地改變學生的行為意識。因此,高校必須營造健康的校園消費文化環境,必須全面清理校園內的各種校園網貸廣告,同時禁止校園網貸平臺繼續以贊助活動,發傳單等形式繼續在校園內做廣告,取而代之應利用互聯網平臺和校園公告欄等方式介紹校園網貸的風險及防范知識,還校園一方凈土,同時發動學生社團的力量開展以校園網貸為主題的辯論賽、風險防范知識競賽等活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應與學生建立合理的對話機制,多與學生談心交流,在溝通中去了解學生,幫助學生認知自我。
綜上所述,當前校園網貸的隱患越來越大,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防范校園網貸風險的重要途徑,有必要通過加強對大學生消費觀念的教育和引導,加強大學生風險防范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營造健康的校園消費文化環境幫助大學生提升風險防范和應對能力,使之能夠在今后的大學生活中能夠有效的應對和化解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