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楠楠
大學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生力量,是早上8、9 點鐘的太陽,是當代社會創新發展、奮發向前的核心。大學生作為一個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群體,身上具有兩大閃光點:活力和知識,這區別于其他群體。因此我們黨要吸收那些有能力、有夢想、有抱負的青年大學生,使其成為大學生的表率,也為我黨補充了鮮活的能量。自21 世紀初的大學擴招以來,大學生數量激增,而且伴隨著各高校黨委的建設工作不斷完善和加強,大學生黨員的數量也呈上升態勢,近些年更是創歷史新高。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存在一個問題,大學生黨員的數量明顯增加,發展狀況卻如同大學生生源質量一樣良莠不齊,這個問題也成為大學生黨員發展過程中的一塊短板,導致了大學生黨員的整體發展質量下降。因此,為了保證大學生黨員的發展質量不下滑、不走樣,使我黨吸收的年輕血脈保持純潔活力,我們必須要建立大學生黨員的發展質量保障體系。
大學生黨員是個特殊群體,因為他們既是朝氣蓬勃的學生,又是樂于奉獻的黨員,具有黨員和學生的雙重屬性。由于大學生黨員的雙重屬性,學生黨員的數量總體不多,在大學生中所占比例也偏低。近些年來,全國各高等院校采取措施,普遍提高了大學生黨員的數量,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黨建工作進入了全新時期。對于二本及以上國家公立高校的大學生來說,大學生黨員發展比例基本差距不大,大家尋求入黨的機會時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對于不同年級的大學生來說,大學二、三年級發展對象的比例高于大學一、四年級的發展對象。部分大學生黨員在入黨后沒有保持入黨前的積極態度,開始松懈,沒有密切聯系同學,產生了不好的影響。“在加入黨之前積極向上,在加入黨之后原地踏步。轉正后退步不作為”的情況時有發生,大學生黨員發展質量略有下降。
1.大學生入黨動機多元化。近些年來,高校大學生申請入黨的人數顯著增加,這本是可喜的事情,但是隨著社會價值取向多元化,個人入黨動機也呈現出多元化。一些大學生受到當代社會某些價值觀的影響,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動機并不純粹,屬于一種責任、榮耀、利益等各種情緒的集合。這些大學生有的把入黨看作一種炫耀的榮譽,入了黨自己和家人都有光;有的為了日后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把入黨當作一種籌碼;有些則是從眾心理、人云亦云。入黨的目的五花八門千奇百怪,若這類大學生成為黨員,則黨員的純潔性會遭到破壞。有些大學生黨員在入黨之后就放松了對自我的要求,開會不積極,遇事想逃避,由于入黨動機不純潔,他們無法在入黨后繼續保持積極的態度。他們的入黨動機僅僅是加入中國共產黨,而真正黨員的入黨動機是奉獻。正是因為有這部分黨員的存在,影響了大學生黨員發展質量和大學生黨員在學校普通同學中的信譽度。入黨動機目的不單純、多元化是當代大學生黨員發展過程中的主要障礙,而這也是影響大學生黨員發展質量的核心問題。
2.培養對象發展結構不均衡。由于大學生黨員的發展過程需要時間,所以在較低的年級上,發展率要比高年級低得多。發展順利的話最早在大二上學期方可入黨,通常發展的高峰期在大三和大四。不過大三黨員大多忙著考取研究生或者爭取保送資格,而大四黨員通常會離開學校實習。黨支部很難有效地開展組織工作,這意味著大多數成員要么不在學校,要么無法發揮學生黨員在學校應該發揮的模范作用。這種年級上的失衡一方面來自高中和高校銜接不充分,很多高中的入黨積極分子被高校告知需重新培養;另一方面發展入黨的組織程序也決定了發展黨員數量的年級分布不能均衡。這種失衡不利于學生黨員在低年級做出表率作用,同樣不利于培養對象的考察發展工作。
3.學生黨員政治敏感性相對不強。政治敏感性是一種特殊的能力,是衡量黨員素質的重要標準。對于高校大學生黨員來說,由于學習為主業,在校的學習生活占據大多數時間,黨性修養的學習較比滯后,對黨的知識的學習不充分。加上高校大學生黨員普遍年齡較低,通常在25 歲以下,且從小到大的主要任務為學習,大學生活的豐富也不足以彌補社會經驗的不足。正是由于黨性知識學習相對薄弱,社會閱歷不足,容易受到外部環境影響,反駁錯誤言論說理性不強,甚至會對自身產生懷疑,對自身信仰產生動搖。
4.普通同學入黨訴求被忽視。所謂普通同學是指跟參加院校學生組織、班級干部區分的同學,這類同學也有許多對入黨有熱情,不過現實情況卻是這類同學成為黨員的比例較學生干部們的比例少很多。大多黨支部傾向于從學生干部里擇優發展黨員,學生干部大多讓老師同學看到了自己的能力與品行,有利于老師從中考察發展。普通同學心里也有對黨組織的向往,由于沒有表現自己的機會,黨組織考察不方便等原因逐漸被“邊緣化”,最后由“心向往之”變成了“無果而終”。此外由于大多發展學生干部,導致部分學生干部黨員行政化、官僚化,脫離群眾,對學生干部發展質量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5.重視入黨前的考察,忽略入黨后的考核。大多數大學和學院都沒有全職的黨務工作者,通常是由高校輔導員兼任。由于發展數量較多,工作量大,使得基層黨務工作出現漏洞。入黨前由于大學生黨員發展程序的層層考察,有各種軟硬件的考核標準,大家的積極性很高,這一階段也是輔導員老師關注的重點。但是,部分黨員入黨后處于一種“無欲”狀態,遇事則躲。有一種現象是“在入黨之前積極向上,在入黨之后原地踏步,在轉正后退步不作為”,這已成為影響大學生黨員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1.明確量化考核總體要求。為了建立高校大學生黨員的發展質量保證體系,我們必須充分把握和嚴格控制黨員的標準,明確規則,量化評價。只有在發展標準上量化,才會對發展標準進行全面的監測,大學生黨員發展的客觀條件可以量化,分為剛性指標和柔性指標。剛性指標為學業成績、具體年齡、獲獎榮譽、黨課分數等可以具體用數字或證書形式表現出來的標準。柔性指標包括思想素質、入黨動機、政治覺悟等,這些內在的軟指標難以把握,給考核造成了很多困難。硬指標定量考量,大家用同一套標準擇優考核,考核結果公正透明。若做不到量化考核,硬指標得不到保證,考核的公平性大大降低,得出的結果就不如人意。軟指標定性考察,通過研究具體行為,長期觀察得出。做到硬指標與軟指標并重,明確定量分析,做到定性考核判斷。
2.入黨動機教育貫穿始終。在大學生黨員質量發展體系中,最重要的一關也是最基礎的一關就是入黨動機教育。把黨員比作一座高樓,入黨動機就是打的地基。地基好不好,穩不穩,直接影響到發展黨員的質量。大學生正處于有理想、有抱負的青春年華,要端正入黨動機,去功利化,去官僚化,去浮夸化。樹立正確的入黨動機,大學生黨員需要敢為人先。對于入黨動機不單純的投機分子一票否決其入黨要求。從列為發展對象的那一刻開始,就要時刻抓好發展對象的入黨動機教育,可以通過談話、座談會等方式加強對其入黨動機教育。入黨后仍要進行持續性入黨動機教育,防止思想懈怠、入黨動機變質等風險。這是大學生黨員發展質量保障的基礎性環節,需持之以恒,長效堅持。
3.建立科學的教育培養周期。大學四年時間不算太長,加之入黨程序的時序性,很難保證培養周期科學合理。所以我們培養的重點在源頭上,即入黨積極分子。堅持“啟蒙要早、選擇要準、培養要好”的方針。啟蒙:從學生入學開始,從源頭上尋找可發展對象,用一系列的活動讓新生對黨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有所了解,給剛剛入學對大學生活充滿熱情的具有很強可塑性的新生心里種下黨性種子;選擇:認真做好對優秀團員、班級院校積極分子、有入黨傾向的普通學生等有志向加入我黨同學的思想工作,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以便讓黨組織對這些積極參與的同學的考核做出更直觀的判斷;培養:確定培養對象后,給入黨積極分子分配合理任務,讓其在各種活動中更好地了解黨情國情民情,進一步端正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動機。同時重視各級黨課,加強入黨積極分子的黨性修養。
4.堅持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和完善入黨制度是建立大學生發展質量保證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諸多高校雖然已基本建立了成熟規范的黨員發展流程來確保黨員發展質量,但實際操作中問題很多。有些環節只重視形式,甚至敷衍,沒有把環節的精髓體現出來;有的黨支部重書面材料,例如入黨申請書、思想報告等書面資料,甚至對書面材料吹毛求疵,而對于其他方面一筆帶過;各種書面材料也多為套話,沒有自身的學習理解等。針對這些,我們需要建立規范章程,確立有效制度,把制度建設確立為黨建工作的重要工作來抓。入黨前量化定性考核、入黨后嚴抓思想退步滑坡。我們應該確立培養人負責制,發展對象出了問題,立即追責培養人。這樣不僅有力約束了發展對象,而且調動了培養人的責任意識。
5.堅持多元化考察原則。我們常說要把當代青年人,即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培養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五有青年”,對于大學生黨員來說更是如此。“德”是人生而為人的基石,如果發展對象的品德有瑕疵,無論他再怎么優秀,我們也不能發展其入黨,因為我們就很難保證培養出來的是為社會服務的棟梁之才還是有反社會傾向的恐怖分子,品德一關不容有失,對于這我們要慎重,甚至一票否決。“智”是能力上限,一般對于大學生來說,成績是不容有失的關鍵鑰匙,若成績上不能模范帶頭,往往不能服眾。“體”是能力基礎,要有良好的體魄,可以為實現中國夢而不斷奮斗。“美”是審美素養,對于黨和國家美好的,我們要努力吸收,明辨是非,審美正確。“勞”是實踐,實踐出真知,我們要身體力行,為國家為人民作出貢獻。大學生黨員多元發展,在學習中成為表率,工作中成為標兵,生活中引領大家向上,有利于黨支部綜合考察,多元立體的對發展對象質量進行評估。
6.堅持持續性考核原則。大學生黨員的培養不能只依賴于入黨前的嚴密考核,還要注重入黨后的思想狀態。很多大學生黨員入黨之后思想似乎出現松懈現象,產生“在加入黨之前積極向上,在加入黨之后原地踏步,轉正后退步不作為”的現象。對于高校的黨員來說,無論是入黨前的嚴格考核評估,入黨后的思想意識動態,轉正后的組織生活,都是強化可持續性考核評估的關鍵。入黨前發揮黨組織的嚴格審查和對發展對象的定性定量分析,大浪淘沙,寧可少發展,不可降質量;入黨后黨支部不可放松對這部分同志的管理,可以通過各種黨建活動鞏固其自身信仰;轉正后輔助黨支部發現培養對象、幫助培養對象,用自身經歷反哺新生力量,同時強化自身對黨的理解,保證自身黨員質量不下降。
如何構建大學生黨員發展質量保障體系的可操作性原則,讓流進我黨的鮮血依舊鮮紅不染,是高校黨政建設的重點。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浪潮中,高校大學生黨員發展質量理應更好更強。這是一項耗時長、施行難的任務,如何做好大學生黨員發展質量體系是每個高等院校都應該思考的一個問題。各高校聯動發展,取長補短,對于整個中國高等教育體系綜合實力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義。在不斷加強大學生黨性修養的同時,平衡發展其各個方面,培養其愛國意識。中國共產黨的發展離不開朝氣蓬勃的年輕一輩。我們應結合各高校實際,具體高校,具體探索,尋找出符合各高校校情的大學生黨員質量保障體系,全面提升大學生黨員發展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