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吟光《上山》,不禁為之動容。之前聽她說研究論文是談唐代大詩人王維,并沒在意,后來她說她把論文改寫、伸延成歷史傳記小說,未免有點愣然。原因是歷史人物傳記,坊間已為數不少。
讀過文章,心里踏實得多了。作者膽識不小,她把陶淵明和王維放在一起評比,恍如一個出色的雜技演員挑戰極限——她筆走險招,考驗的都是真功夫!
王維和陶淵明,山水派、田園派的代表人物,是中國古代士大夫的兩大精神標桿。后人常將前者和孟浩然、后者與蘇軾連在一起,少有將兩者合并討論的,而且所涉是迥然不同的人生體驗,而非詩歌解讀。
讀這部游移于虛實之間的“小說”,起初只覺處處迷障,令人暗暗捏著一把汗,直到完局,柳暗花明,洞然若揭,才算放下心中疑竇之石。
《上山》描繪云起(原型王維)與枯淵(原型陶淵明)的關系和命運,展示古代知識分子的典型人生境遇,漫漶人文關懷、理想主義和浪漫氣息。作為傳記體小說,全書分為上、中、下三卷,每卷以上山歷程為開端,呼應文題;結尾轉換敘述視角,從另一角度重現人物關系,獨出機杼。
越過斑駁的古色歲月,再一次透視詩人的行跡,令人置身煙凝雨蒙之間,難分時空。
隨著文勢發展,讀者仿佛親歷急轉直下的時局:從開篇風雅集會盛行、自由開放的盛唐氣象變為蠻人當政,國破草木深,禮義踐踏命如草芥,而后王朝復辟再續氣脈,儼然已呈頹態。
法國著名作家莫洛亞(André Maurois)表示:“我力圖從傳記人物偉大的人生抽取富有小說情趣的細節?!毕嘈抛髡呤欠吣鍋喌闹既ぁT诤甏蟮臅r代背景襯托之下,本書對一些小人物的刻畫細致入微,躍然紙上:比如主角隨從阿栗的一生,為誰所救又為救誰而死?又比如逃命的裱畫師王師傅,家族基業在政權更迭的大勢中顯得無足輕重,但他一心保護家眷的心思,叫人大為感佩。
重大歷史事件往往導致心靈巨變,就像“安史之亂”,王朝興替。然而更多時候,眼前功名與相關人事更能觸動人心。當第一次被貶的云起站在終南山頂,望見江山如畫,同輩文人都聚集到京城中心,唯獨自己被放逐于邊緣局外,更難咽下那份恃才傲物的不甘。那時候的他還不知道,往后將經歷比這更情難以堪的時刻:“他望著那條越去越遠的火龍,仿佛某種征兆,熱血倒流心脈,卻又什么都說不清楚……滿目荒寒,盡皆消融于讖言般的黑暗,唯獨那點鮮紅的火光明滅,幾要刺穿他的眼眸。”
云起心系文學事業,化用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明言:“治世之理想,一時一事也,不必執著;學問之功業,千秋萬代也,無他,以命殉之?!钡诂F實生活中,他卻沉湎于世俗功名的渾水而難以自拔。
與之相反,云起的內心始終向往摯友枯淵“悠然見南山”的境界。最后詩人還是摒除之前的妄念,回歸文學本色。他活成了陶淵明的樣子,長出了陶淵明的心,去除藩籬,回歸自我,上山的“山”或許是他的心鄉──有些人在世上走一遭,便是為了“上山”、“歸家”這個結局。而隨著光陰逝去,眼下蕓蕓眾生,你與我與他,終將成為史書上的一抹不經意的筆色。唯獨留下來的,便是這顆不死之心罷。
“深秋至,云霧繚繞的東籬山腳迎來一位客人,已經年邁的云起懷抱古琴,打算上山,尋訪故友?!边@是本書開頭的“引子”,到了尾聲,他“猛然想起枯淵的無弦琴,自己雖然向往,卻從未懂得其中真諦──原來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無弦所致無聲,或許正合天籟之音的清微淡遠”。前后呼應,若合節拍。
晚年的詩人一洗鉛華,有慧黠美麗的明月相伴,最終覓到靈魂棲身之所──文心,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上山》一書描繪盛唐眾生相和自由開放的社會環境,探討入世與出世、詩意審美與政治矛盾的調和之策:以兩個核心人物的對比,探索不同人生態度的軌跡——如何面對他人,如何面對集體,更重要的是如何面對自我。這,也是作者自況:“長久以來的困惑……以筆為戈,以文當歌,借抒古人之懷,可以知大地,可以明心鏡。”
作者吟光,畢業于香港科技大學的人文學院研究生,曾以羅旭的真名書寫文學評論,又以吟光的筆名撰著幻想小說。而今,她又穿透時光隧道,旁及歷史題材,以流麗的文字呈現:既有古典色彩,兼備現代筆法,融匯成這樣一部新意之作,令人刮目相看。
(彥火,原名潘耀明,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明報月刊》總編輯兼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