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身份識別是反洗錢工作的基礎,是防范洗錢及恐怖融資風險的第一道關口。隨著反洗錢法律法規、監管制度的不斷完善。銀行業金融機構對自然人客戶身份識別的經驗與能力不斷增強,而針對非自然人客戶及其受益所有人的識別在制度和實踐上均相對薄弱。近年來,有組織的經濟犯罪不斷上升,其中利用空殼公司轉移非法資金的情況愈演愈烈,銀行業金融機構面臨的洗錢風險日益嚴峻,對非自然人客戶受益所有人的識別已成為反洗錢工作亟需加強的內容。
一、受益所有人概念
受益所有人是英美法上的概念,是指擁有受益所有權的人。這個法律術語起源于信托法律制度,而后被廣泛應用于證券、稅收、保險、反洗錢領域。FATF在2012年《新40項建議》中指出,受益所有人是指最終擁有或控制某個客戶的一個或多個自然人,及/或代表其交易的人(自然人)。
我國基礎法律體系中沒有明確的受益所有人的概念。從反洗錢監管角度出發,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三反”意見提出“嚴格審核發起人、股東、實際控制人、最終受益人和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背景”。首次出現“最終受益人”。第一次正式提出“受益所有人”是在《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加強反洗錢客戶身份識別有關工作的通知》中,隨后在《中國人民銀行關于進一步做好受益所有人身份識別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中細化了相關操作標準。主要包括:一是規定了勤勉盡責的制度機制及履職要求;二是規定了不同主體受益所有人的具體識別標準及風險管理流程;三是明確了實質重于形式的具體識別和核定受益所有人信息的義務。
二、受益所有人身份識別的難點
(一)非自然人客戶配合意愿低
一是客戶對識別受益所有人身份及防范洗錢風險的認識不到位。認為客戶身份識別制度與保護客戶隱私的法律規定相沖突,尤其在當前國務院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背景下,更是不被客戶理解;二是涉及多層股權關系的,需逐層追溯。客戶配合意愿逐層降低;三是部分客戶出于各種目的,本身就不愿意登記受益所有人身份信息。
(二)受益所有人識別資料獲取渠道有限
現階段銀行營業機構收集識別受益所有人身份的材料缺乏正規、可靠的獲得途徑,主要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該系統中信息要素有限并未明確指出受益所有人,只有法定代表人及高管、股東姓名,無身份證明文件類型、號碼、聯系方式、股權結構等信息。且信息更新頻率低,信息時效性不足;其他如要求非自然人客戶提供公司章程、利用第三方企業查詢平臺(企查查、天眼查等)等均為輔助材料,不具有法律效力,不可作為獨立的證明材料。另外,銀行未與工商、稅務等部門形成協作機制,信息未實現共享。
(三)受益所有人核實標準難以把握
根據監管制度,金融機構應按實質重于形式的要求逐層深入并判定受益所有人。實際執行過程中,非自然人客戶股權結構復雜或者表決權、人事任免權、財務決策權及經營管理權等難以綜合掌握。再加上一線業務人員經驗存在差異,因此對受益所有人識別標準理解不盡相同,從而難以準確判定出受益所有人。通常的做法為未識別出直接或間接擁有超過25%公司股權或者表決權的自然人時,直接將法定代表人登記為受益所有人。
(四)表面合規下異常開戶風險防范難
多數異常開戶客戶均“有備而來”,對銀行營業機構所需資料、詢問信息均能按要求提供。部分客戶在被拒辦后,很快有其他客戶總能根據銀行最新審核要求提供對應資料信息。這類客戶,一般在申請開立賬戶的同時要求開通電子渠道。此類開戶多為法人親自辦理,資料信息齊全,表面合規,除非客戶行為有明顯異常。否則開戶成功率極大。
三、國際實踐
(一)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2019年10月,FATF發布《受益所有人最佳實踐》。報告指出。使用單一方法獲取準確、最新的受益所有人信息的效率較低,采用多種信息來源的多管齊下方法更為有效。主管當局還可以通過交叉檢查來確保信息的準確性,義務主體可互動驗證信息的準確性。
(二)西班牙。西班牙的受益所有人登記體系由公證處、商業注冊登記局、內政部登記處等機構組成,所有法人均須在公證處對受益所有人進行公證,公證完成后企業法人持公證書在商業注冊登記局進行登記。銀行等機構則可以查詢商業注冊登記信息。《反洗錢反恐怖融資法》要求金融機構必須確保其持有的客戶文件、數據和信息是最新的,受益所有人信息必須每月更新。
(三)英國。2016年4月,英國在公司注冊處現行的登記制度上增加了重要控制人的公共登記冊。公司必須每年確認該信息,并且必須在14或15天內將任何變化通知公司注冊處。從2020年1月起,公司登記處將要求金融機構向重要控制人登記冊報告其在客戶盡職調查過程中發現的不準確的信息。
(四)加拿大。2018年5月,新修訂出臺的加拿大《反洗錢受益所有人規則》強調反洗錢義務機構一旦獲得受益所有人信息,可以采取合理的措施來證實受益所有人信息的準確性。此前,當存在許多途徑可以用來確認受益所有人信息時,僅有官方文件可以用來確認所獲得的信息,如股權證書。
四、借鑒及啟發
(一)從立法層面建立受益所有人信息登記及共享機制
借鑒國際經驗,建議修訂《公司法》,從立法層面增加受益所有人登記制度及公開共享受益所有人信息機制,建立受益所有人信息登記平臺,并明確非自然人客戶的披露義務。政府部門(人行等監管部門)要牽頭集成企業的相關數據,使該平臺能夠客觀全面顯示企業關鍵信息。如股東、法人、實際控制人的詳細信息。三表一稅信息等,且平臺數據應實時更新。金融機構船夠以類似征信數據獲得的方法在受益所有人信息登記平臺中取得企業相關數據,為金融機構提供一個正規、可靠、具有法律效力的信息獲取渠道。同時。通過平臺實現部門間信息共享。提升法人和法律安排的透明度,使銀行等反洗錢義務機構能夠更加準確地定位受益所有人。
(二)高度重視,形成自上而下的合規文化
銀行機構高管層高度重視受益所有人身份識別工作,對機構面臨的洗錢和恐怖融資風險有高度的認識和理解,開展全方位高質量的風險自評估,主動針對識別出的風險在總行層面制定出一套健全的受益所有人身份識別操作規程。同時,開展層次分明、覆蓋面廣的全員培訓,提高全員合規意識及履職能力。
(三)完善受益所有人身份核實細則
銀行機構在核實受益所有人身份時,應根據風險等級匹配采取合理措施來證實相關受益所有人的信息。要執行比法律、監管要求更高的標準。做到參考登記信息,但不依賴登記信息。結合銀行機構自身的盡職調查,及時聯動更新受益所有人信息。在受益所有人信息無法獲取或獲取的信息準確性不明的時候,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核實該非自然人最高級管理層身份;二是將該非自然人列為高風險客戶:三是開展包括持續監測在內的加強型客戶盡調。
(四)加大受益所有人信息交易監測作用
受益所有人識別工作是持續、動態的過程。銀行機構應將受益所有人身份識別工作與客戶分類管理、交易監測分析、反洗錢名單監控等工作進行有效銜接,真正發揮其在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中的監測作用。尤其是非自然人客戶開戶符合以下情形的:開戶時間集中,公司名稱及注冊地址相似,公司名稱中多有“商貿”“電子”“經營部”等字樣,法人代表為異地90后,法人代表、股東及代辦人員等奴重復,開戶資料齊全、表面合規等。銀行業經營機構要提高對此類非自然人的敏感度。提高該類客戶的風險等級。加強交易監測頻率。必要時可考慮暫緩開通電子渠道,要求客戶提供相應佐證材料(如水電費等)或根據后期交易流水做進一步判斷,防范和控制潛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