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承勛
摘 要:該文總結了巢湖市2018年開展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工作的主要做法與成效,分析了綠色防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措施,以期為更好地開展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示范推廣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巢湖市;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
中圖分類號 S4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1-0086-02
巢湖市地處安徽省中部,江淮丘陵南部,是一個以水稻生產為主的農業地區,常年水稻種植面積在3.47萬hm2左右。近年來,綠色發展已成為了農業生產的主旋律,為促進農業向綠色和可持續轉型、保障國民舌尖上的安全、助力質量興農和綠色興農,病蟲害綠色防控是尤為重要的一環。為此,2018年巢湖市按照“公共植保、科學植保、綠色植保”理念,大力實施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實現了農藥化肥減量與農業提質增效,保障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環境的安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生態效益。
1 巢湖市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現狀
巢湖市2018年水稻種植面積3.43萬hm2,其中雜交中稻面積1.39萬hm2,單季晚稻面積2.05萬hm2。長江流域的水稻主要病蟲害幾乎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在當地水稻田發生、為害,常年藥劑防治面積8萬hm2次左右。2018年巢湖市在12個鄉鎮建立了4個面積為666.67hm2、8個面積為333.33hm2的示范片,參與示范的種植大戶達262戶,示范面積約5233.33hm2,其中核心示范片面積為886.67hm2,輻射帶動面積1.61萬hm2。經測算,全年農藥的使用量不足504t,比2017年全年用量的510t減少1.1%。
2 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的主要措施
2.1 加強組織領導,制定工作方案 為切實做好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工作,巢湖市農業農村局下發了《關于成立巢湖市水稻等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項目專家組、技術服務組、評價考核組的通知》(巢農字[2018]192號)文件,成立了以農業農村局分管領導為組長的專家組等相關工作組,協調、指導全市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工作。同時,還下發了《關于印發<2018年巢湖市水稻等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項目實施方案>的通知》(巢農字[2018]190號)、《關于印發<2018年巢湖市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方案>的通知》(巢農明電[2018]46號),為各地開展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提供了工作方法和技術支撐。
2.2 建點抓片,輻射帶動 以建立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片為抓手,集成優化一批適合本地推廣應用的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配套模式和技術措施,并與統防統治相融合進行全面推廣。市專家組成員和植保站在崗人員分工包片到各個鄉鎮,植保站人員配合鄉鎮農業綜合服務站主抓示范片,共聯系了262個種糧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參與到水稻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示范片建設中。在中垾、烔煬、夏閣、柘皋4個鎮建立了666.67hm2、在其他8個鄉鎮建立了333.33hm2的水稻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融合示范片,落實12個示范片、示范面積5233.33hm2,其中核心示范片866.67hm2。發動了全市60多家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重點扶持5家飛防組織等開展新型植保器械作業服務,可輻射帶動1.61萬hm2的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融合。
2.3 實行項目帶動,確保綠色防控技術落實到位 為推動一批綠防設施、藥劑的示范應用,合規使用135萬元的中央財政農業生產救災(病蟲害防控)項目資金,采購誘捕器0.4萬只、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性信息素誘芯1.4萬枚、井。蠟芽生物制劑5.4萬瓶等,全部發放給示范片種植大戶投入使用。同時,對全市380盞太陽能殺蟲燈進行了1次檢修,更換120盞太陽能電池,保證太陽能殺蟲燈的正常使用。
2.4 加大生態防控技術的推廣應用,發揮天敵優勢 為充分發揮天敵的優勢,在田埂上留草,創造有利于天敵棲息繁衍的生態環境;同時,在田埂上種植一些顯花植物,如芝麻、波斯菊等,保護寄生蜂、黑肩綠盲蝽等天敵,有效地提高了天敵控制害蟲的效果。除此之外,還在溝邊、路邊種植了一些香根草等具有誘集效果的植物,能很好的控制田間大螟、二化螟,防控效果明顯。
2.5 加強技術培訓指導,推進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 綠色防控工作的技術性強,抓好培訓指導是技術落實的關鍵。巢湖市于2018年4月16日專題召開了由各鄉鎮、街道農業綜合服務站正副站長、種植業技術骨干、新型糧油作物規模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代表、局屬有關單位業務負責人共150人參加的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培訓會。并于7月下旬對各核心示范片的種植大戶進行了現場培訓活動20余次,印發技術資料3萬多份,通過市氣象局信息平臺發送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治技術短信3000余條。在市電視臺做2期、在市廣播電臺做1期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專題節目。建立了巢湖市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微信群,參與綠色防控的種植大戶加入,利用微信平臺推送綠防技術3期、病蟲情報2期。全市118名包村聯戶技術指導員,深入防控一線,分片包村,深入到水稻田間地頭宣傳和現場指導應用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據統計,全市推廣種子消毒預防病蟲2.21萬hm2、秧田超級送嫁藥預防大田病蟲害1.51萬hm2、稻鴨共育治蟲治草2400hm2、性引誘劑誘殺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3600hm2、殺蟲燈420盞、應用生物農藥防治病蟲害5.47萬hm2,社會化服務組織統防統治水稻面積5.13萬hm2。
2.6 強化測報和檢疫,推進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 一是穩定測報隊伍,安排5名以上專業人員從事測報工作,開展5d 1次的系統調查和面上普查,及時科學準確地發布病蟲情報,中長期預報準確率達85%以上,短期預報準確率在95%以上。二是提高業務水平。安排2~3名測報人員參加省級以上測報業務培訓,提高測報人員素質。同時,加強基層測報人員的業務知識培訓,安排基層測報人員專業培訓2次。三是加強現有4個基層測報站點的建設,更換和改造測報設備,并且在烔煬鎮西宋村建立了一座云智能自動測報系統。與巢湖市氣象臺建立了資源共享平臺,提升病蟲預測預報水平,同時利用氣象臺信息推送平臺向全市分管農業領導、種植大戶和種植合作社等發布病蟲情報。四是加強疫情監測和防控,重點抓好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監測和防控,做好種子處理、秧田預防和大田防控工作;同時開展產地檢疫和調運檢疫工作,依法按工作規程對全市制種單位種子生產全程進行植物檢疫監管。五是積極推進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與處置試點工作,構建農藥廢棄包裝物的政策支撐、回收處置和組織監管體系,促進農藥廢棄包裝物集中處置,共設置了60多處回收點(站)。
3 水稻綠色防控取得的初步成效
3.1 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不斷擴大 通過示范引領,加快了全市水稻綠色防控技術和設備的推廣應用。全市有12個近0.53萬hm2的示范區,輻射帶動了近1.6萬hm2水稻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共實現了2.13萬hm2的水稻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
3.2 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大大減少 通過農業健身、物理誘控、生物防控等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應用,降低了種糧戶對化學農藥的依賴施用。2018年普遍少用0.5~1次化學農藥,大大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量,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3.3 生產成本進一步降低 據測算,水稻平均減少330元/hm2的化學農藥使用費用,節約了用藥成本,提升了社會、經濟、生態效益,達到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3.4 生態效益逐步顯現 通過對水稻病蟲害推廣使用農業、物理、生態調控及精準科學用藥等綠色防控措施,顯著減輕了病蟲危害,防治效果達90%以上.稻田生態效益明顯,有益生物增加。通過田間調查蜘蛛發現,綠色防控示范區、常規區的總體益害比分別為1.49∶1、1∶1.38。
4 存在問題
4.1 尚未建立技術推廣體系 巢湖市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示范推廣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許多技術仍處于試驗探索階段,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規范的技術推廣體系。
4.2 新型植保機械數量不足,專業化防治水平有限 目前,巢湖市的新型植保機械擁有率還無法匹配綠色防控的推廣應用,無法滿足示范區內統防統治的工作要求,使得病蟲害的防治效果大大減弱。
4.3 宣傳力度不夠,部分農戶綠防意識有待加強 大部分農戶還是保持以前傳統的防治思想,對于綠色防控新技術的接受程度不夠,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綠色防控的大面積推廣應用。
4.4 政策扶持不足 雖然近年來從中央到省市縣各級農業部門都在積極爭取對綠色防控的政策和資金支撐,但力度不足,支持有限。
5 對策建議
5.1 完善技術推廣體系 加快發展以專業化合作組織為實施主體,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提供技術指導,集成一批經濟實用簡單高效的全程綠色防控技術模式體系。同時,加強綠色防控技術的試驗示范工作,支撐和引領綠色防控的發展。加強質量興農技術集成創新,推廣一批安全高效的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5.2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在綠色防控上,繼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大力發展一批形成規模的專業化防治組織,在主要環節上進行補貼,以充分調動專業化社會服務組織的積極性,形成政府、生產者和社會資本共同參與的機制。
5.3 加強宣傳報道 充分利用電視、報紙、短信、微信等新型媒體進行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宣傳,并安排一些技術專家下鄉進行宣傳培訓,使綠色防控、綠色生產成為農民的一種自覺行為。
5.4 推進農企合作共建 通過與企業合作,根據技術模式,組織成本適宜、質量可靠的綠色防控產品、高效低毒農藥以及現代植保機械等產品,為病蟲害防治專業化服務組織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直銷服務。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