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雅蓉 何少明
(樂山市人民醫(yī)院 四川 樂山 614000)
隨著工作壓力增加、生活節(jié)奏加快、飲食結構不規(guī)律,胃炎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其具有病程長、病情反復、病發(fā)率高等特點,在疾病治療期間,可因為周期長,無法在短時間內根治,嚴重影響患者睡眠質量,增加失眠率[1]。常規(guī)西藥治療常以抑制胃酸分泌、修復黏膜、根除HP、保護胃黏膜等治療方案為主,但整體療效不佳,為了達到治標治本的效果,運用中醫(yī)技術治療。其中以溫膽湯效果最為顯著,其包含了多種藥材,可發(fā)揮化濕和胃、行氣導滯、燥濕化痰、溫經通脈等功效[2]。而本文分別對比了兩種治療方案優(yōu)勢以及在慢性胃炎并失眠癥患者中作用,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8 年3 月—2020 年2 月收治的120 例慢性胃炎并失眠癥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 例。中醫(yī)辨證:少氣懶言、神疲體倦、納呆食少、胸悶不適、脘部痞脹、失眠頭重。入選標準:(1)患者經上消化道X線檢查和胃鏡檢查,確診為胃炎,且存在不同程度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噯氣反酸、腹痛、腹脹等癥狀;(2)患者每晚總睡眠時間<6h,每晚覺醒2 次以上。排除標準:(1)排除進行過胃切除手術患者;(2)排除合并胃結核、胃結石、胃黏膜脫垂、胃息肉、胃癌患者;(3)排除正在服用干擾睡眠藥物患者。
觀察組平均年齡(38.09±5.41)歲,平均睡眠時間(4.46±0.24)h,胃炎病程(12.23±2.54)個月;性別:男性34 例,女性26 例。對照組平均年齡(38.15±5.68)歲,平均睡眠時間(4.23±0.58)h,胃炎病程(12.78±2.62)個月;性別:男性33 例,女性27 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包括: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分散片:每日服3 次,每次服2 片;雷尼替丁:每日服2 次,每次服150mg;克拉霉素片:每日服2 次,每次服250mg;舒樂安定:每日1 次,每次睡前口服2mg。
觀察組采用溫膽湯治療,基礎配方:10g 大棗,15g 生姜,10g 枳實,10g 陳皮,12g 茯苓,10g 甘草,15g 黃芪,15g 黨參,10g 半夏,10g 黃連,對于存在反酸癥狀患者,需增加18g 烏賊骨;對于體寒過旺患者,需增加10g 干姜,10g 吳茱萸;對于體熱過旺患者,增加12g 蒲公英,10g 黃連,每日1 劑,分早晚2 次服用。兩組均連續(xù)治療2 個療程,一個療程為15d。
對比兩組PSQI 評分(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量表)、睡眠持續(xù)時間、入睡時間、夜間覺醒次數(shù)、上腹疼痛改善時間、返酸改善時間、腹脹改善時間。
PSQI 評分[3]:由5 個他評條目和19 個自評條目構成,分數(shù)越高表明睡眠質量越差,。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夜間覺醒次數(shù)少于對照組,入睡時間短于對照組,睡眠持續(xù)時間長于對照組(P<0.05)。見表1 所示。
表1 兩組睡眠質量比較(±s)

表1 兩組睡眠質量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睡眠持續(xù)時間(h/次)入睡時間(min)夜間覺醒次數(shù)(次/d)觀察組 60 8.21±1.21 24.68±4.62 0.58±0.12對照組 60 6.89±1.27 41.58±8.96 1.89±0.52 t - 8.4585 20.3645 5.0234 P - <0.05 <0.05 <0.05
觀察組日間功能、睡眠藥物、睡眠障礙、睡眠效率、睡眠時間、入睡時間、睡眠質量、PSQI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所示。
表2 兩組PSQI 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PSQI 評分比較(±s,分)
觀察指標 觀察組(n=60) 對照組(n=60) t P日間功能 1.26±0.27 2.96±0.53 5.3264 <0.05睡眠藥物 0.45±0.22 1.56±0.44 4.8745 <0.05睡眠障礙 0.82±0.31 1.78±0.23 5.6985 <0.05睡眠效率 1.44±0.18 2.69±0.51 4.5104 <0.05睡眠時間 1.95±0.28 2.23±0.22 4.7596 <0.05入睡時間 0.26±0.08 1.59±0.14 5.2136 <0.05睡眠質量 1.56±0.31 2.43±0.31 4.5558 <0.05 PSQI 評分 5.63±1.55 12.38±1.59 15.6358 <0.05
觀察組上腹疼痛、返酸、腹脹等癥狀改善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3 所示。
表3 兩組各項癥狀改善情況比較(±s,d)

表3 兩組各項癥狀改善情況比較(±s,d)
組別 例數(shù) 腹脹 返酸 上腹疼痛觀察組 60 4.19±1.68 7.59±2.47 8.16±1.28對照組 60 9.56±1.55 13.26±3.21 12.85±4.58 t-12.8455 14.5864 16.8565 P-<0.05 <0.05 <0.05
慢性胃炎是因多種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癥,屬于消化科常見疾病,經研究,大部分患者伴有睡眠少、睡后易醒、不易入睡等癥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睡眠質量,若未在短時間內控制、緩解,可激活交感神經系統(tǒng)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從而加劇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了減輕胃部不適感,控制病情惡化,常運用抑酸、護胃等藥物治療,但整體效果不佳[4-5]。
從中醫(yī)角度分析,失眠屬于“不寐”范疇,正常睡眠主要依靠臟腑功能正常運轉和人體陰陽氣血協(xié)調,一旦失眠,可出現(xiàn)臟器功能紊亂;慢性胃炎屬于“胃脘痛”范疇,主要是因體虛患病、思慮過度、情志失常、勞倦、飲食不節(jié)誘發(fā),再加上痰熱內擾、脾胃不和,常表現(xiàn)出失眠癥狀,兩者疾病屬于惡性循環(huán),為了防止產生不可逆損傷,還需盡早實施治療[6-8]。而本次使用的溫膽湯,包含了多種中藥材,其中甘草具有健脾和胃功效;半夏具有鎮(zhèn)靜安神功效;黨參具有益氣健脾等功效;茯苓具有清熱燥濕等功效;大棗具有活血、和脾胃等功效;諸藥合用可發(fā)揮養(yǎng)心安神、消痞散結、降逆化痰、和胃等功效。從現(xiàn)代藥理學角度分析,黃連能夠抑制幽門螺桿菌,保護消化道黏膜,助于損傷組織的修復和再生;甘草能夠調和諸藥,發(fā)揮和胃、補脾、解毒、止痛等作用,溫膽湯能夠促使受損胃黏膜得以再生和修復,增加黏膜細胞新陳代謝,調節(jié)機體免疫系統(tǒng),增加胃黏膜屏障保護作用,從而促使胃腸功能恢復正常[9-10]。分析本次結果,觀察組癥狀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PSQI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說明,溫膽湯治療更能夠發(fā)揮鎮(zhèn)靜安神、扶正祛邪、疏通經絡等作用,從而加速上腹疼痛、返酸、腹脹等病癥改善,提高睡眠質量。
綜上所述,溫膽湯能夠助于修復損傷組織,抑殺幽門螺旋桿菌,保護消化道黏膜,用于慢性胃炎合并失眠癥患者中效果顯著,更利于提高睡眠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