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建學 田發蓮 劉志成
(青海省心腦血管病專科醫院麻醉科 青海 西寧 810012)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外科手術取得了極大的進步,微創手術已逐步應用至各類疾病的臨床治療,并受到了廣大醫師和患者的認可[1]。目前,胸腔鏡手術已處于逐步完善的狀態,尤其在胸科疾病、心臟疾病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大量文獻資料已證實,在實施胸腔鏡手術的過程中通過傳統麻醉方式可引起諸多不良反應,如心律失常、惡心、嘔吐、肺部感染、氣道損傷等,且患者術后恢復速度較慢,不僅延長了患者的術后康復進程,又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3]。因此,選擇適宜的麻醉技術對促進患者術后康復進程和減輕經濟負擔起著重要作用。報告如下。
選取2019 年6 月—2020 年4 月本院收治的88 例VATS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各組44 例。對照組有27例男性、17 例女性;年齡18 ~56 歲,平均(32.12±2.13)歲;按病種分為20 例肺大皰(22.73%)、21 例肺結節(23.86%)、3 例自發性氣胸(3.41%)。觀察組有28 例男性、16 例女性;年齡18 ~56 歲,平均(32.27±2.24)歲;按病種分為22例肺大皰(25.00%)、20 例肺結節(22.73%)、2 例自發性氣胸(2.27%)。兩組患者已排除過度肥胖者、心肺功能ASA Ⅲ級以上者、凝血功能障礙者、有麻醉禁忌證的患者。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此次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及患者家屬均已知情同意。
麻醉前30min 為患者肌內注射0.1mg/kg 鹽酸戊乙奎醚。患者入室既使用PHILIPS MP50 監測HR、SPO2,手術對側橈動脈穿刺置管測有創動脈壓監測。麻醉誘導:對照組丙泊酚2mg/kg,順式阿曲庫銨0.15mg/kg,舒芬太尼0.5μg/kg,2%利多卡因1.5 ~2mg/kg;行氣管內插管,采用PCV-VG 呼吸模式輔助呼吸,VT7ml/kg,f:10 次/分,PetCO230 ~40mmHg。麻醉維持:丙泊酚4 ~6mg/kg/h,瑞芬太尼0.3μg/kg/min 泵入,間斷順式阿曲庫銨靜注維持肌松。觀察組丙泊酚1.5 ~2mg/kg,舒芬太尼10 ~20μg,2%利多卡因1.5 ~2mg/kg,待下頜松弛置入喉罩,保留自主呼吸。麻醉維持:丙泊酚4 ~6mg/kg/h,瑞芬太尼0.1μg/kg/min 泵入;術中使用間歇指令呼吸模式輔助呼吸,使SPO2維持90%以上,PaCO2≤60mmHg。術中維持控制BIS 為40 ~60。手術進口選擇第4 肋間單孔,行皮下及肋間神經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進胸后患者的肺部呈自然塌陷的狀態,利多卡因噴灑胸膜,并于肺門位置行迷走神經阻滯。
若術中SPO2、PaCO2無法維持,或劇烈咳嗽、縱膈活動幅度大致使無法手術,則轉換為氣管插管。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術中HR、SpO2、MAP;術后恢復速度(蘇醒時間、下床活動時間、排氣時間、進食時間、住院時間)及麻醉不良反應(躁動、咳嗽、咽痛、嘶啞)。
數據均納入SPSS21.0 軟件分析,HR、SpO2、MAP 指標及相關恢復時間均用(±s)表示,t檢驗;麻醉不良反應發生率用率(%)表示,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畢均清醒拔除氣管插管、喉罩;觀察組無病例轉換為氣管插管。
2.2 兩組HR、SpO2、MAP 指標水平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麻醉效果對比(±s)

表1 兩組麻醉效果對比(±s)
組別 n HR(次/min) SpO2(%) MAP(mmHg)觀察組 44 82.34±10.32 93.21±8.32 70.33±10.21對照組 44 85.21±11.42 95.12±5.43 69.11±11.43 t-1.236 1.275 0.528 P-0.219 0.205 0.598
2.3 兩組術后恢復速度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蘇醒時間、下床活動時間、排氣時間、進食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時間對比(±s)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時間對比(±s)
住院時間(d)觀察組 44 5.42±1.36 29.43±4.32 24.52±7.02 9.34±3.27 10.66±2.41對照組 44 8.23±2.02 45.61±4.47 35.73±8.11 15.16±4.47 16.23±3.27 t - 7.654 17.265 6.932 6.970 9.095 P -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組別 n 蘇醒時間(min)下床活動時間(h)排氣時間(h)進食時間(h)
2.4 兩組的麻醉不良反應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麻醉不良反應總發生率(6.82%)顯著低于對照組(29.55%)(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麻醉不良反應對比[n(%)]
電視胸腔鏡手術(VATS)的誕生使胸外科微創手術得以進一步發展,在肺、食管及其他胸外科疾病的臨床治療中發揮著極大的作用。VATS 具有手術切口小、疼痛輕、術后恢復速度快、對心肺功能的影響小等諸多優點,可顯著減輕手術患者的心理負擔和身體疼痛。實施電視胸腔鏡手術治療,主要采取氣管插管和非氣管插管兩種麻醉方式,前者雖然可為手術提高良好的手術視野、防止健側肺組織感染等可靠條件,但容易引起躁動、咳嗽、咽痛、嘶啞等不適反應;后者與前者相比,在患者清醒狀態下進行區域麻醉,維持了患者的自主通氣狀態,大大減少了患者的麻醉不良反應[4-5]。
本文中,對照組行傳統VATS 氣管插管麻醉,觀察組行VATS 非氣管插管麻醉,結果顯示兩組的麻醉效果無顯著差異,但觀察組的術后恢復情況與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提示非氣管插管麻醉在胸腔鏡手術中更具應用優勢,即①可明顯減少患者的躁動、咽痛、嘶啞、咳嗽等不良反應;②可明顯縮短術后蘇醒、下床活動、排氣、進食的及住院的時間;③可增加老年患者手術的舒適度[6]。VATS 非氣管插管麻醉技術較好地避免了傳統氣管插管麻醉技術的應用缺陷,通過區域麻醉維持患者的自主呼吸狀態,同時輔助鎮痛、鎮靜藥物幫助胸腔鏡手術順利完成,這是一種安全性較高、不良反應少的有效麻醉技術[7]。
綜上所述,VATS 非氣管插管麻醉技術在胸外科手術中的應用效果確切,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