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
(泰安市解放軍第960 醫院泰安院區檢驗科 山東 泰安 271000)
糖尿病是由于胰島素障礙及胰島素分泌缺陷引發的疾病,臨床發病率較高。發病后典型表現為血糖升高,糖尿病與患者自身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等密切相關,發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隨著病情發展可累及機體各組織器官,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質量。目前臨床對于糖尿病尚無特效治療措施,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意義重大。目前,生化檢驗技術不斷完善,已經廣泛應用于糖尿病臨床診斷中,但生化檢驗的臨床價值仍存在爭議[1]。本文旨在探析生化檢驗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價值,以本院500 例糖尿病患者及500 名健康體檢者為研究對象,所有參與者均進行生化檢驗,比較組間差異,報告如下。
選取本院2018 年10 月—2019 年10 月收治的500 例糖尿病患者,并與同期體檢的500 名健康人群進行對比。觀察組中男性264 例、女性236 例,年齡36 ~68 歲,平均(58.38±5.12)歲,病程4 ~18 年,平均(11.38±4.39)年;對照組中男性260 名、女性240 名,年齡37 ~69 歲,平均(58.69±5.61)歲。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糖尿病患者均自愿參與,比較患者年齡、性別等臨床數據(P>0.05),有可比性。
選入標準:觀察組中所有參與者均伴有飲水增加、尿量增加、消瘦等表現;所有參與者近期均未飲酒;所有參與者近期未服用胰島素治療;所有參與者均知情同意[2]。
排除標準:患有免疫學疾病者;惡性腫瘤者;血液系統疾病者;嚴重精神障礙或意識障礙者。
1.3.1 開展常規檢驗具體方法 參與研究者清晨時采取中段尿液5ml,利用全自動尿液分析儀檢測,并通過葡萄糖氧化酶法確定患者實際血糖水平,若結果為陽性則提示為糖尿病[3]。
1.3.2 生化檢驗方法 檢測空腹血糖方法:開始檢驗前1d囑咐患者禁食,但可少量飲水,于清晨采集靜脈血液2ml,檢測空腹血糖水平。若結果超過7mmol/L 判為陽性;檢測糖耐量方法:囑咐患者正常進食,保持每日攝入糖量小于300g,并告知患者禁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隨后給予葡萄糖水,囑咐患者3min 內飲進,隨后于0.5h、1h、2h、3h 等時間收集靜脈血2ml 測定,若餐后2h 血糖水平超過12mmol/L,可能為糖尿病。在此過程中,還需收集尿液進行尿檢;檢測血脂指標方法:檢測總膽固醇時,囑咐患者空腹12h 采集靜脈血2ml,常溫下儲存40min,若膽固醇水平在4.0 ~6.0mmol/L 間可能為糖尿病,檢測甘油三酯水平時,囑咐患者空腹12h 采集靜脈血6ml,常溫下儲存180min,隨后將血清分離進行檢驗,若甘油三酯水平在0.3~1.8mmol/L 間可能為糖尿病[4]。
記錄兩組空腹血糖、餐后2h 血糖、甘油三脂、總膽固醇及葡萄糖耐量等指標,并進行對比分析,同時比較常規檢驗及生化檢驗檢出率間差異。
選用SPSS3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選入的500 例糖尿病患者,經常規檢驗共檢出445例,檢出率為89.00%;經生化檢驗共檢出486 例,檢出率為97.2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6.1679,P=0.0000)。
生化檢驗后,組間空腹血糖、餐后2h 血糖、甘油三脂、總膽固醇及葡萄糖耐量等指標均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生化指標比較(±s,mmol/L)

表1 兩組臨床生化指標比較(±s,mmol/L)
組別 n 空腹血糖 餐后2h 血糖 甘油三脂 總膽固醇 葡萄糖耐量觀察組 500 10.31±2.16 12.59±3.28 3.21±1.21 8.92±2.14 14.38±2.37對照組 500 5.99±1.85 6.12±0.76 1.32±0.81 4.91±1.21 9.14±1.82 t-39.9661 38.4182 29.0241 36.4735 39.2109 P-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近年來,糖尿病發病率逐年提升,已經發展為臨床常見慢性疾病,主要致病因素為環境因素或遺傳因素兩方面,對患者危害較為嚴重,且糖尿病治療難度較大,嚴重影響著患者正常生活。發生糖尿病后若沒有及時診治,隨著病情發展,可能并發心腦血管疾病或肝腎功能障礙,病情嚴重者可能發生壞疽,甚至危及生命。結合相關文獻報道,目前我國糖尿病人數僅次于印度,且臨床對糖尿病的治療效果較差,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控制糖尿病是臨床醫務人員重點研究問題[5]。世界衛生組織將糖尿病分為四個類型,即1 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2 型糖尿病及繼發型糖尿病,其中1 型及2 型糖尿病屬于原發性糖尿病,臨床對于此類疾病尚無治愈措施,因此一旦發病,需終身服用胰島素或降糖藥物控制血糖。此外,糖尿病發病初期,大部分患者不伴有典型臨床癥狀,可在體檢或診斷其他疾病時發現自身存在高血糖問題。目前,臨床檢測糖尿病多通過尿檢方式進行,檢測原理為血糖水平上升,高于腎臟閥值后會以尿液形式排出,進而可通過尿檢確定糖尿病[6]。但結合臨床實踐可知,尿檢仍存在很多不足之處,若體內葡萄糖水平升高值未超過腎臟閥值,進行尿檢無法診斷糖尿病,可能出現漏診或誤診情況,此外,尿檢結果可能受抗生素等藥物影響出現假陽性,導致病情延誤,預后質量降低。目前,生化檢查技術已經發展成熟,可通過檢測空腹血糖、餐后2h 血糖、甘油三脂、總膽固醇及葡萄糖耐量等指標診斷糖尿病。眾所周知,人體血液中存在大量葡萄糖,葡萄糖可為機體內各組織細胞提供大量能量,將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可保障機體內各組織器官正常工作,正常情況下,機體空腹血糖處于3.9 ~6.0mmol/L 間,若超過正常水平機體無法消耗,多余葡萄糖就會轉化成糖原累積在肝臟與肌肉內,而肝臟與肌肉存儲能力有限,剩余糖分就會變為脂肪,此外,機體內食物完全消耗后,體內肝糖會轉為糖原,維持血糖濃度,且在機體處于運動狀態時,肝糖完全消耗且無食物補充時,就會分解脂肪為機體提供能量,脂肪內甘油約占10%,甘油可轉化成葡萄糖維持機體所需能量。機體出現胰島素分泌障礙后,無法調節血糖代謝,就會導致體內糖分累積,進而導致血糖濃度及甘油三酯水平增加,此外,部分糖尿病患者發病初期不伴有典型癥狀,此時可進行耐糖試驗確定血糖水平[7]。在生化檢驗中,血脂檢驗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三酰甘油指標敏感性較好,健康人群三酰甘油指標處于動態平衡狀態,若三酰甘油指標明顯提升,提示患者可能出現心血管疾病,尤其糖尿病發病風險較高。因此,對于此類患者需進一步確診。結合本次研究,觀察組患者經常規檢查檢出率為89.00%低于生化檢查檢出率97.20%,檢出率差異具有統計意義(P<0.01),表明生化檢查敏感性更佳,可有效降低誤診或漏診風險。另一組數據表明,經生化檢查后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 血糖、甘油三脂、總膽固醇及葡萄糖耐量等指標與健康人群差異顯著,表明空腹血糖可反應機體內葡萄糖水平;餐后2h 血糖可評估患者病情程度;甘油三酯等生化指標可有效提升檢出率。相較于常規檢驗,生化檢驗具有標準化、精細化、自動化等優點,可在臨床推廣應用。
綜上所述,糖尿病患者進行生化檢驗,準確率顯著提升,且檢測過程中操作簡單,可為后續治療提供理論依據,具有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