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紅
(泰興市人民醫院檢驗科 江蘇 泰興 225400)
臨床上,對于危重患者而言,重癥感染與敗血癥所造成的MODS 征是主要死亡誘發因素[1]。對于細菌感染而言,細菌學證據是關鍵性指標,然而陽性率偏低,早期難以及時發現[2]。降鈣素原是一種典型的糖蛋白,激素活性較低,當人體被感染后便可發現,體內菌血癥、膿毒癥血癥等炎癥程度是其濃度的主要影響因素,成為了臨床感染疾病、炎癥疾病診斷的主要方法。為了驗證降鈣素原檢測方法的有效性,本研究分組同血培養進行對比,現總結如下。
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期間我院收治的危重患者300 例,其中男性180 例,女性120 例,年齡為(50.2±2.57)歲。(1)納入標準:危重患者;存在感染癥狀;性別、民族不受限;同意參與本次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合并有重度或者危重度急性發作,既往有機械通氣或者插管的患者;合并有肝腎、造血系統等較為嚴重的全身性疾病的患者;精神異常,無法配合醫護干預;存在檢查禁忌證的患者;正接受其他研究項目。
血培養檢測:嚴格按照無菌原則,細致消毒肘靜脈穿刺部位,抽取10 ~20ml 血液,將其分布置入已消毒的BACT/ALERT FA 和BacT/Alert FN 培養瓶中。及時送到實驗室,根據規定進行簽收、編號與登記,把培養瓶放到梅里埃BacT/ALERT 3D120 全自動血培養儀中進行培養。當檢測到細菌時,儀器便會自動報警。及時將報警的血培養瓶轉鐘到血平板或其他培養基中,經過孵育分離單個菌落,然后使用VITEK 2 Compact 全自動微生物分析準確鑒定出病原菌。
降鈣素原定量檢測:抽取5ml 血液,及時置入到真空采血管中,封存后送往實驗室接受檢驗。首先,接受離心處理五分鐘,轉速控制在每分鐘3000r。然后,提取血清,采用化學發光VIDAS 對降鈣素原定量進行測定,并接受質量控制。最后,開展兩次檢測,細致觀察并如實記錄檢測數據。其中,陽性判定標準[3]為:①血液感染癥狀并不存在,PCT 水平≤0.1ng/ml;②血液感染的幾率較大,需接受下一步檢測,PCT 水平<0.50ng/ml,同時>0.1ng/ml;③存在血液感染癥狀,PCT 水平≥0.5ng/ml。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當P<0.05 時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據統計,采取血培養檢測,44 例為陽性(14.67%),256例為陰性(85.33%);采取降鈣素原檢測,66 例為陽性(22.00%),234 例為陰性(78%),詳見表1。以血培養檢測結果為金標準,采用降鈣素原檢測靈敏度為52.27%,特異性為83.20%,準確率為78.67%。

表1 血清降鈣素原檢測與血培養結果比較(例)
據統計,44 例血液確認陽性者中,G+15 例,G-19 例,G+、G-混合感染3 例,真菌感染7 例。降鈣素原監測結果判定感染細菌分類情況:G+24 例,G-28 例,G+、G-混合感染2 例,真菌感染12 例。以血培養結果為金標準,其降鈣素原檢測符合率見表2。

表2 感染細菌分類檢測結果
對于危重癥患者而言,病情危急,抵抗力持續下降,并發癥嚴重,再加上創傷性治療方法,極易造成人體菌群失衡,誘發細菌感染。同時,隨著感染程度的增加,膿毒癥病死率高,是危重癥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4]。所以,在早期診斷中,尋求一種靈敏度高的檢測方法對于治療與預后至關重要。對于細菌感染的診斷,臨床上往往基于患者臨床癥狀及實驗室結果,但是危重癥患者全身心炎癥反應中,感染與非感染臨床癥狀難以區別,膿毒癥也難以同其他機型炎癥或非感染性疾病進行準確識別。在感染性疾病診斷中,臨床上往往以體溫、CRP、白細胞等為監測指標,但是準確度較低,誤診、漏診現象比較明顯。白細胞數量可能反應了存在嚴重細菌感染現象,然而特異性較低,這是因體溫和白細胞數量持續增長反映存在炎癥反應,但并不是感染性特異性癥狀。全身感染不僅會造成白細胞增長,而且會造成白細胞匱乏,且各種細胞因子和集落刺激因子都會造成白細胞計數的變化[5]。CRP 是一種急性蛋白,由各種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共同影響而造成CRP 各項指標持續增長,且在炎癥出現12h 后才能夠測定出來。雖然,臨床上診斷感染中血培養是金標準,然而檢測時間長,難以作為早期診斷標準,且培養過程中抗生素影響較為深刻。降鈣素原(PCT)屬于一種降鈣素前肽物質及糖蛋白,由116 個氨基酸組成的相對分子質量約為13 的糖蛋白,是無激素活性的降鈣素(CT)前肽物質,在人體內的半衰期為20 ~24h,穩定性好。其半衰期大約為28h,穩定性強,極易被檢出。在健康人體中,PCT 含量較低。不同于其他細胞因襲,PCT 穩定性強,檢出率高。一旦被細菌感染,2h 便可測定出來,6h 迅速增長,8 ~24h 高水平持續保持,且人體免疫抑制力較低,有利于臨床觀察[6]。
PCT 檢測與血培養結果具有較強的相關性,同臨床診斷[7]大抵一致,表2 結果表明,44 例血液確認陽性者中降鈣素原檢出率為79.54%。而256 例經血培養陰性者中降鈣素原陽性檢出率為25.00%。由于重癥患者基礎疾病十分危急,醫院內感染早期服用大量抗生素后,便會出現陰性結果,難以準確、迅速找到感染灶,早期難以確定患者是否存在血性感染的情況,而PCT 穩定性較強,靈敏度高,可早期準確診斷出細菌感染情況,然而無法準確分析出屬于哪一種細菌、感染灶及敏感藥物,在這一方面難以達到血培養的效果。對此,聯合細菌血培養可提高檢測的準確性,有利于指導臨床抗菌藥物的使用。另外,PCT 檢測中,血流感染也可出現部分血培養未檢測到病原菌而導致血培養陰性。同時,PCT 檢驗儀器具有較強的抗感染能力,但是在合并有慢性心力衰竭的感染性疾病時,應對PCT 診斷結果進行客觀分析。PCT 陽性患者進行血培養時需高度重視,若出現假陰性,應及時抽血進行二次培養[8]。既解決了血培養假陰性的問題,又縮短了菌血癥的診斷時間,為臨床醫生提早用藥提供可靠依據。血清PCT 作為細菌感染新的特異性指標,有利于快速診斷,但不能明確感染的菌株,而血培養可最終鑒定出菌株及藥敏的優勢,彌補了 PCT 檢測的不足,兩者聯合檢測,既提高了菌血癥的診斷率,又促進了臨床合理應用抗生素,促使患者早日康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