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
(徐州市睢寧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江蘇 睢寧 221200)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上一種十分常見的疾病,這種疾病隸屬于腦血管疾病范疇,此類疾病不僅具有發病率高的特點,與此同時,還具有較高的病死率以及致殘率,患者之所以會發生此類問題,腦部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個重要的原因,由于動脈血管不能正常為患者的腦部組織供血,進而使患者的腦部組織長期處于血氧不足的狀態下,嚴重的患者在此過程中還會出現腦部組織壞死問題。臨床上在針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多數情況下采用的都是溶栓的方式,但是效果十分有限。文章就針對溶栓治療后對患者進行血壓管理的效果進行了具體探討。
所選病例均為急性腦梗死患者以及高血壓病患者。對照組62 例患者,男性29 例,女性33 例,患者年齡45 歲~76 歲,平均年齡為(57.6±2.3)歲;觀察組62 例患者,男性30 例,女性32 例,患者年齡44 歲~78 歲,平均年齡為(56.8±2.9)歲。上述患者均在發病4.5h 內使用溶栓類藥物,無任何意識障礙,無溶栓絕對禁忌證。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本次參與研究的兩組患者都需要接受溶栓治療,在接受治療的前期,醫護人員均為兩組患者使用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GmbH&Co.KG,進口藥品注冊證號S20020034、S200020035)。以標準計量0.9mg/kg,計算出總量,最大劑量為90mg,將10%總量的阿替普酶在1min 內團注,剩余劑量則在1h內均速泵入。在結束溶栓后24h 對患者進行CT 檢查,排除出血后應予以0.1g 的阿司匹林,每天口服1 次,以及相同的調脂活血化瘀藥物應用,隨后進行血壓管理[1]。對照組患者在收縮壓≥200mmHg 或者是舒張壓≥110mmHg 時予以降壓處理,超過24h后予以常規降壓處理。觀察組患者在發病24h 后予以特別血壓管理,醫護人員需要對患者的血壓變化情況進行密切觀測,通常情況下,需要將患者的收縮壓范圍控制在160mmHg 左右,患者的血壓超過限制標準時,需要對患者進行降壓處理,持續時間為1 周以上。
首先,評價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在對患者進行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進行評價的過程中,所使用的工具主要為神經功能缺損自評量表,量表滿分為50 分,患者的評分越高,說明神經功能缺損問題的嚴重程度越高[2]。
其次,評價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情況。在評價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后生活質量的過程中,所使用的工具主要為日常生活能力自評量表,患者的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生活能力越高。最后,對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后的臨床效果進行評價。
數據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
2.1 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后的生活能力評分情況以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情況。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生活能力評分情況以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生活能力評分情況以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神經功能缺損 生活能力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2 27.92±3.38 15.24±3.69 73.05±3.72 93.05±2.93對照組 62 27.81±3.23 25.99±3.62 74.91±3.68 81.87±3.07 t- 0.28 1.56 0.19 1.27 P- 0.088 0.033 0.096 0.016
2.2 兩組臨床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分析[n(%)]
臨床上,急性腦梗死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疾病。這種疾病的危險程度較高,相比于其他類型的疾病來說,這種疾病不僅具有高病死率以及高致殘率的特點,還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治療不當的情況下,非常容易導致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臨床上,經常采用溶栓的方式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治療,雖然這種方式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但是患者在接受治療之后,腦組織缺氧以及缺血的臨床癥狀會得到相應的改善[3]。
但是,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來說,單純采用溶栓治療的方式只能在短期內解決患者的問題,因為急性腦梗死疾病具有容易復發的特點。因此,患者在接受治療之后,還需要密切關注自己的血壓變化情況,做好血壓控制工作,在此基礎上,有效促進患者的康復。在患者的水平較低的情況下,患者的動脈會出現動力不足的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患者在接受溶栓治療之后血管已經恢復暢通,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患者再次形成血栓的概率也會相應增加,與此同時,低血壓的狀態下,腦部也會出現供氧以及供血不足的問題,即使是在腦部血管未產生血栓的情況下,患者腦部缺氧缺血問題也很難得到有效改善[4]。但是,若患者存在血壓過高的問題,則患者機體長期處于高血壓的狀態下,腦部組織同樣容易受到傷害,在這樣的情況下,患者在接受了溶栓治療之后,做好針對患者的血壓管理工作就顯得十分有必要。醫學研究顯示,急性腦梗死患者在接受了溶栓治療之后,為了有效促進患者的康復,將患者的收縮壓控制在160mmHg 左右為最佳,因此,在針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溶栓治療之后,輔以合理有效的血壓管理方式對于患者的康復來說有著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尤其是在最近幾年,我國開始逐漸進入到老齡化社會,而相比于年輕人來說,老年人的各項身體機能都正在逐漸處于下行的趨勢,他們發生急性腦梗死問題的概率相對更高,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之內,我國的急性腦梗死患者數量將會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5]。因此,要想最大限度地保證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質量,減輕其家人的負擔,做好急性腦梗死的治療工作就顯得十分有必要。在針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雖然溶栓治療的方式能夠收到較好的效果,但是,從本質的角度來講,由于患者的機體狀態普遍處于動態變化的過程之中,因此,患者的血壓狀態也是處在時時變化之中的。而血壓的異常變化往往會導致患者的病情發生反復,在這樣的情況下,在患者接受治療之后,為了有效鞏固治療的效果,做好對患者的血壓管理就顯得十分有必要。
從本次研究結果來看,觀察組患者在接受治療之后,其臨床療效整體優于對照組患者,而且在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不具備顯著差異的情況下,兩組患者采用同樣的方式進行治療,就說明在患者接受溶栓治療之后,血壓管理對控制患者的病情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兩組患者在正式入院接受治療之前,其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評分以及生活能力評分整體不具備顯著差異,接受治療之后,兩組患者的情況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轉,但是相比之下,觀察組患者的改善幅度更大。這也間接驗證了上述研究中我們所提出的結論。
綜上所述,在針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治療之后,根據實際情況對患者進行血壓管理往往能夠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臨床上具有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