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勇 梁國禹 林韻珊 禤少芬 陳月明
(佛山市三水區人民醫院 廣東 佛山 528100)
隨著近年來內鏡檢查和治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更新,內鏡檢查已經成為臨床上對相關疾病進行診斷和治療過程中所應用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手段[1-2]。本文研究內鏡中心采用PDCA 循環護理管理模式進行干預,以降低院內感染事件發生率的臨床價值。匯報如下。
選擇2019年2—10月在我院內鏡中心進行治療的患者120例,通過隨機分組的方式分成對照組(60 例)和觀察組(60 例)。對照組中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齡19~67歲,平均(37.5±6.2)歲;發病至入院時間1 ~8d,平均(4.6±0.7)d;消化內鏡36 例,婦科宮腔鏡10 例,耳鼻喉內鏡14 例;觀察組中男性25 例,女性35 例;年齡19 ~68 歲,平均(37.2±6.1)歲;發病至入院時間1 ~10d,平均(4.9±0.9)d;消化內鏡34 例,婦科宮腔鏡10 例,耳鼻喉內鏡16 例。一般資料數據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比較分析。
對照組實施常規內鏡中心護理管理;觀察組實施PDCA 循環護理管理干預,具體包括:①P 計劃階段:護理人員需要依據內鏡中心所涉及到的相關檢查的實際情況及患者的情況,對風險程度進行綜合性的評估,對護理風險事件進行統計和總結,具體分析風險產生的具體因素,對各項護理干預措施當中存在的風險進行細化歸納。通過總結性分析可以發現,內鏡中心所涉及到的檢查風險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相關護理人員的專業性知識掌握不足、患者在接受檢查的過程中依從性偏低、護理人員的護理服務工作落實不夠完善、檢查相關設備出現問題等。以上述問題作為基礎,制定具有針對性的管理干預措施。②D 執行階段:依據計劃階段當中所制定的一系列措施,積極開展各項工作,對內鏡中心的護理人員進行全面的檢查護理操作知識培訓,理論知識及實際操作要進行重點講解,并在每次培訓之后,進行嚴格的考核。內鏡檢查的環境管理要進一步加強,各類物品要保證做到分類保存,擺放必須規范,依據相關的規范要求進行各項操作,使患者在接受檢查過程中的舒適度提高。建立內鏡中心感染事件質量控制小組,對每一位洗消人員及護理人員的具體責任進行明確,充分樹立工作期間的無菌操作意識,院內感染控制各類措施要嚴格執行。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風險管理和控制機制,將內鏡中心各崗位納入到PDCA 循環管理體系當中,進行明確的分工,并建立合理的獎罰制度,使護理風險程度降低。③C 檢查階段:建立由護士長及護理骨干組成管理小組,定期護理環節進行檢查,并對護理人員進行考核,每個月對每位護理人員進行綜合技能測評,對各項護理操作規范的實際落實情況進行評估,并詳細記錄發現的相關問題。④A 處理:每個月都要堅持組織召開相關會議,對檢查階段所發現的一些實際問題進行整改,對計劃階段所提出的措施進行調整,使護理干預措施能夠形成良性化的循環模式。
(1)院內感染事件發生情況;(2)患者對內鏡中心護理模式的滿意度;(3)干預前后患者疼痛程度和生活質量評分。
滿意度:在患者出院當天調查護理滿意度,通過不記名打分問卷的形式進行,100 分為最高。<60 分不滿意,60 ~80 分基本滿意,≥80 分滿意[3]。
疼痛程度:以VAS 法評價,分值為0 ~10 分,分數低疼痛程度輕[4]。
生活質量:以SF-36 量表評價,有8 個方面的36 個問題,100 分為最高,分數越高則生活質量越高[5]。
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發生2 例(3.3%),對照組11 例(18.3%),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988,P<0.05)。
觀察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干預后兩組S F-36 評分高于干預前,V A S 評分低于干預前,組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干預前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干預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患者生活質量和疼痛程度評分比較(±s,分)

表2 干預前后患者生活質量和疼痛程度評分比較(±s,分)
注:t1、P1 為對照組干預前后組內比較,t2、P2 為觀察組干預前后組內比較,t、P 為兩組干預后組間比較
組別 時間 VAS SF-36觀察組 干預前 7.06±0.25 68.13±13.02干預后 1.38±0.04 94.46±4.43對照組 干預前 6.54±0.10 69.73±13.15干預后 3.37±0.12 88.65±8.02 t1 值 - 13.332 27.237 P1 值 - <0.05 <0.05 t2 值 - 15.510 32.416 P2 值 - <0.05 <0.05 t-11.962 16.784 P-<0.05 <0.05
內鏡檢查屬于需要進入到患者體腔內部進行操作的一種,其在治療期間會可能被患者機體所攜帶病原體污染,又由于內鏡的制作材料相對較為特殊,構造較為復雜,在使用之后如果不能夠進行及時、徹底的清洗、消毒、滅菌處理,成為潛在的醫院感染因素的可能性會明顯加大,因此積極做好內鏡中心的護理管理,是有效預防醫院感染事件發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6]。通過高效合理的手段對內鏡中心實施護理管理,可以使院感事件的發生率水平降低[7]。與內鏡中心以往所應用的常規護理服務模式相比較而言,PDCA 循環護理管理模式的介入,可以將內鏡中心護理服務的工作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分析,通過對護理工作當中所存在的風險因素進行全面系統的總結,從而制定出更有針對性的應對策略及護理計劃,相關的護理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嚴格執行計劃要求,相關的管理人員對計劃方案的實際落實情況進行嚴格的檢查,并及時總結存在的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整改意見,從而對護理服務工作質量的不斷提高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8]。PDCA 循環護理管理模式的應用,能夠確保相關護理人員的各項操作更加規范,使風險評估及風險控制能力得到顯著性提升,同時使內鏡中心所使用的相關儀器和設備能夠得到更加規范的清洗與管理,有效避免人為及設備因素而導致的院內感染事件的發生,值得臨床應用[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