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健玲
(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脊柱外科 廣西 南寧 530011)
脊柱骨折是一種嚴重的骨折類型,多由暴力直接或間接沖擊脊柱所致,造成脊柱結構破壞,以胸腰椎骨折最為常見。青年患者以高強度外力沖擊為主,老年人以骨質疏松性骨折為主。由于受多種因素影響,脊柱骨折常合并脊髓結構及功能受損,導致損傷平面以下出現運動及感覺功能障礙,甚至喪失活動能力、發生截癱[1]。早期手術解除脊髓壓迫、恢復脊柱正常解剖結構是臨床主要的治療方法,但術后仍面臨著神經功能康復的難題,需要長期康復治療[2]。因此,如何提高術后康復質量,促進神經功能缺損的恢復,幫助患者提升生活自理能力,是臨床醫護人員需要攻克的主要任務之一。護理干預是康復治療的重要手段,連續性護理給予患者連續、全面、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幫助患者從急性期過渡到穩定期、由醫院轉移至家中,使其改善身心狀態、提升康復質量、提高社會功能[3]。本研究進一步分析連續性護理干預對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術后康復效果,現具體匯報如下。
將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在我院脊柱外科手術治療的56例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術后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28 例,男16 例,女12 例,年齡22 ~70 歲,平均年齡(42.4±11.5)歲,腰椎骨折11例、胸椎骨折9例、胸椎+腰椎骨折8例;對照組28例,男15 例,女13 例,年齡20 ~68 歲,平均年齡(42.1±11.7)歲,腰椎骨折12 例、胸椎骨折10 例、胸椎+腰椎骨折6 例。所有患者均經CT、MRI 等檢查確診為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有肌力、運動、感覺下降等癥狀,行脊柱內固定術治療,受傷至入院時間在1 ~12h,意識清醒,認知功能正常,均為首次發病,病情穩定;排除生命體征不穩定、合并顱腦損傷、合并多發性骨折、全身感染、意識障礙、精神障礙、血液疾病等。對比兩組的年齡、性別、骨折部位等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術后護理,包括病情監護、指導用藥、心理護理、飲食護理、生活照顧、適當幫助患者肢體訓練等。觀察組實施連續性護理:①組建連續性護理小組。由骨科2 名主治醫生、4 名高年資護士、1 名康復醫師共同組成,根據本病的特點結合科室實際情況,在患者出院前做一次綜合評定,制定針對性護理方案[4]。術后患者病情允許下床活動,我們也會盡早指導患者進行站立訓練,促進下肢肌力恢復,充分利用上肢力量輔助下肢鍛煉,每次練習站立3 ~5min 休息片刻 ,出院后持續進行,指導家屬陪伴,防跌墜。因此術后第一日起,也就要加強上肢的鍛煉,借助啞鈴,啞鈴重量逐步增加。②心理護理。患者會暫時性的失去運動反射功能,對心理狀態有明顯影響,容易出現悲觀、絕望、抑郁等負面心理情緒,小組成員應開展一對一心理干預,講解術后康復治療方法,幫助患者疏導負面情緒,給予心理安慰和精神鼓勵,用治療效果好的病例鼓勵患者,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5]。③康復訓練。待患者病情穩定后即開展針對性功能訓練,鍛煉牽拉壓縮椎體,提升脊柱穩定性;從術日就開始,生命體征平穩,有效止痛、舒適干預前提下,越早的功能鍛煉越有助于疾病的恢復。術日以被動肢體活動,關節收縮,肌肉按摩為主;同時指導患者深呼吸練習。術后1d 起,進行上肢的鍛煉,擴胸運動;有意識增加下肢鍛煉,力所能及的進行活動,不能自行活動,醫護人員指導家屬并協助完成。
術后7d 開始進行挺胸、挺腹運動,取仰臥位,足跟、雙肘、頭部、臀部為支撐,將肩背部抬起,持續10s 后復原為1 次;術后14d,取仰臥位,足跟、雙肘、頭部、肩部為支撐,將臀部抬起,騰空背部,腰背肌鍛煉分階段分步驟進行,慢慢過度到五點式腰背肌鍛煉;術后21d,改俯臥位,后伸四肢與頸部,胸背后仰,挺腹,訓練日常生活起居。所有鍛煉循序漸進,活動量由小到大[6]。所有的康復鍛煉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宜,每日3 次,每次20 ~30min,循序漸進,逐步增加訓練的強度、延長訓練時間。④預防并發癥護理。指導家屬經常幫助患者翻身、活動下肢,促使受壓部位懸空,在翻身時幫助肩部與髖部之間的平衡,避免脊柱扭轉、加重病情。經常按摩下肢、被動屈伸下肢,促進下肢血液循環。保持呼吸道的通暢,可視情況進行霧化吸入藥物,指導患者深呼吸訓練、有效咳嗽技巧、有節律的拍背,促進排痰,降低肺部感染率。指導患者進食高營養高纖維易消化食物,促進胃腸運動,提高腹肌收縮功能,以防腸脹氣、便秘等[7]。⑤出院及隨訪指導。出院前再次介紹并強調康復鍛煉的目的及意義,鼓勵患者堅持康復鍛煉,并給予持續電話隨訪,督促患者,掌握肢體功能恢復狀況,持續關注患者心理狀態變化,幫助患者樹立康復的信心。兩組均護理3 個月后評估效果。
護理前后采用NIHSS 評分評估神經功能缺損情況,總分0 ~42 分,得分越高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采用FIM 評分評估獨立性,總分126 分,得分越高獨立性越強;采用GSES 評分評估自我效能,總分10 ~40 分,得分越高自我效能越好;統計有無肺部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尿路感染、腦脊液漏、壓瘡等并發癥發生;采用ADL 評分評估護理后日常生活能力,總分100 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數據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理后NIHSS 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而FIM 評分、GSES 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各項康復指標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NIHSS 評分 FIM 評分 GSES 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28 32.14±4.06 9.58±1.76 53.72±15.98 102.85±20.14 21.28±4.32 34.11±5.07對照組 28 32.67±4.21 16.42±2.54 53.81±16.02 83.94±18.06 21.54±4.19 27.63±4.25 t-0.387 4.948 0.305 5.847 0.336 5.132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觀察組肺部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尿路感染、腦脊液漏、壓瘡等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2。
觀察組護理后ADL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后ADL 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護理后ADL 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28 45.16±5.48 68.72±6.53對照組 28 45.23±5.39 55.69±5.37 t-0.276 5.439 P->0.05 <0.05
脊柱骨折不僅影響脊柱力學穩定性、支撐功能及運動能力,而且可損傷脊髓,影響損傷平面以下神經功能,導致截癱、殘疾。手術是治療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的常用治療方法,但術后面臨著長期的康復治療任務,對護理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隨著臨床醫療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護理不光要針對近期的病情、身心狀況等,還應制定長遠的康復目標,提供多學科、連續、無縫隙的護理服務,以提高整體康復效果[8]。連續性護理干預以患者為中心,以脊椎術后康復的要點為切入點,為患者提供心理、康復、預防并發癥等護理服務,幫助患者消除心理壓力、緩解不良情緒,按步驟督促患者進行康復鍛煉,促進患者肢體功能及神經功能的恢復,提升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康復質量[9]。同時,連續性護理干預還可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從點滴康復進步中獲得治療信心,進而提升生活自理能力,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促進受損神經功能的修復,促進內源性神經干細胞的增殖分化,逐步提高感覺功能和運動功能,進而改善神經功能[10]。
綜上所述,連續性護理干預對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術后康復效果確切,有效提升了神經功能的修復效果,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促進病情的康復,值得在臨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