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晶
(臨汾市人民醫院 山西 臨汾 041000)
急性心肌梗死發生原因為冠狀動脈出現堵塞,心臟缺血而出現壞死情況,造成心臟功能受損。其主要的誘發因素與血栓形成、冠狀動脈狹窄有關,在生活中的常見因素中,有過度勞累、天氣變化、劇烈運動等[1]。通常患者在發病時的速度較快,患者在發病前會有乏力、胸部不適、焦躁等癥狀,若未及時就醫,則會嚴重地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臨床治療中常以一般治療、藥物治療為主,對于緩解患者的病癥有積極作用。但是大部分患者因對疾病知識的了解度較低,因此會出現較嚴重的情緒波動情況,所以在臨床上給予患者更加有效的護理措施是非常必要的[2-3]。本文主要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重癥護理的方法及效果進行以下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26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予以研究,隨機分為觀察組(綜合護理干預)和對照組(常規護理),各130 例。對照組男70 例,女60 例。年齡41 ~89 歲,平均(65.25±1.31)歲,發病時間為2 ~12h,平均(7.14±0.28)h;觀察組男72 例,女58 例。年齡40 ~90 歲,平均(65.23±1.33)歲,發病時間為3~11h,平均(7.12±0.30)h。兩組基線資料比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患者及家屬知曉本次研究并簽署相關同意書。②經診斷患者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
排除標準:存在認知異常或者配合度低的患者。
對照組使用常規護理,包括給予患者用藥指導、病情觀察等。
觀察組使用綜合護理干預,內容包括:①病情觀察:在患者入院后,醫護人員要針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采取有效的治療及護理措施;對患者的胸痛頻率、程度、部位進行觀察,對患者的心率、脈搏等各項生命指標進行監測,隨時注意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②健康教育:由于家屬和患者均對健康知識不了解,因此醫護人員要提前為其講解關于疾病的危害、發生原因等知識,告知家屬在平時生活中應如何觀察患者的身體變化狀況,督促患者在家期間要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③飲食護理:發病后6h 內,禁止給予患者食物,在病情恢復較好后,為患者準備維生素高、脂肪較少的易消化食物,對于臥床患者,在進餐后半小時后為其進行腹部按摩,促進胃腸道蠕動幫助消化;對于能夠下床的患者,在進餐后則可適當地站立或走動。④心理護理:針對大多數患者在發病后會出現焦慮等不良情緒,醫護人員要根據患者情緒狀態進行合適地疏導,鼓勵患者提出自己的疑問并認真地解答其疑問;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消除患者內心的不安情緒,為患者介紹相同病癥的病友,通過病友間交流,讓患者擁有戰勝疾病的信心;告知患者要多與患者聊天、溝通,護理期間的患者是非常需要鼓勵和溝通的。⑤康復運動護理:在患者病情恢復較好后,針對患者的年齡、體能等特點,為其選擇更加合適的體育鍛煉,每日運動不超過20min,隨著病情的好轉逐漸增加訓練強度。⑥出院指導:出院前將患者信息錄入檔案,定期對患者進行隨訪,了解患者病情好轉情況,告知患者正確服藥重要性,每月15 日來院進行身體檢查。
(1)兩組不良情緒評分分析,采用SAS 和SDS 評分表,SAS得分低于50 分為正常,SDS 得分低于53 分為正常。
(2)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分析,包括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死亡。
(3)兩組護理滿意度分析,滿意:80 ~100 分,較滿意:60 ~79 分,不滿意:低于60 分。
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不良情緒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良情緒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不良情緒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SAS SDS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130 53.22±2.11 29.27±1.46 52.32±1.25 28.33±1.02對照組 130 53.20±2.09 35.46±1.25 52.31±1.23 35.12±1.31 t - 0.077 36.721 0.065 46.630 P - 0.939 0.000 0.948 0.000
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近年來,由于老齡化趨勢的發展,患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人數不斷增多;同時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加,此疾病的發病人群也逐年呈年輕化趨勢[4]。患者最常感受到的癥狀是心前區疼痛,通常發生于清晨、運動或者休息時,并且此癥狀長時間無法緩解,但是也存在少數患者無疼痛感,發病后出現胸悶、呼吸困難等癥狀,或者是四肢冰涼、休克等癥狀,以上癥狀均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情況造成極大的威脅[5]。研究資料顯示,在對此疾病患者的治療過程中,給予其更加全面的護理服務,能夠對患者的病情緩解有所幫助[6]。常規護理干預中,主要針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護理,從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患者的病癥,但是未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情況,因此存在一定的缺陷。綜合護理干預的內容較廣泛,從入院作為護理開始時間,對患者的病情、心理、飲食等進行更加細致的護理,讓患者擁有更加積極情緒狀態[7-8]。
本研究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不良情緒評分較低(P<0.05),說明實施綜合護理后,醫護人員針對患者的心理狀態給予其更加合適的疏導措施,讓疾病認識度較低的患者能夠明白疾病的發病原因,并且保持積極的情緒配合治療。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實施綜合護理,經過醫護人員對患者的病情進行更加細致地觀察,預防影響患者病情恢復的不良因素產生,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保障患者在治療期間的安全。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實施綜合護理,對患者的護理不僅在于住院期間,還延伸到出院后的飲食指導、健康指導等,通過定期進行隨訪,醫護人員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全面掌握,督促患者正確服藥,同時告知患者定期來院進行復查,從而改善了患者的預后效果。
綜上所述,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對于保障患者治療的安全性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