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王寧 (通訊作者)
(武漢市第八醫院<武漢市肛腸醫院> 湖北 武漢 430010)
結直腸癌根治術、放化療是臨床治療結直腸癌的常用方式,無論是手術還是化療均會給患者造成嚴重的不適及疼痛感,加上癌癥屬于惡性疾病,患者因擔心疾病進展和治療效果通常伴有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因此,給予結直腸癌患者有效的心理干預十分必要。計劃性心理護理是通過一系列計劃性護理措施對患者心理問題進行干預,幫助患者逐漸消除不良心理,重新樹立治療和康復信心[2]。基于此,本研究就計劃性心理護理對結直腸癌患者心理狀態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進行如下探討。
選取2017 年2 月—2019 年2 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418 例結直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每組209 例。觀察組男114 例,女95 例;年齡41 ~82 歲,平均(64.71±4.16)歲;TNM 分期:T1 期34 例,T2 期88 例,T3 期87 例。對照組男112例,女97 例;年齡38 ~84 歲,平均(31.12±6.07)歲;T1 期36 例,T2 期87 例,T3 期86 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研究有可對比性。本次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同意書。
1.2.1 觀察組 采用計劃性心理護理干預。由10 名腫瘤科護理人員和1 名心理醫師組成護理小組,其中包含3 名經驗豐富的護師,指定1 名護師為組長,負責組織成員培訓和護理效果監督。護理方案如下:(1)性格評估:由專業的心理醫師指導護士對患者進行性格和心理狀態評估,通過觀察患者的言行、舉動將其分為顧慮型、恐懼型、積極配合三種性格類型。(2)制定護理計劃:患者入院后由相同護士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患者的抑郁和焦慮心理進行評估,結合性格評估結果制定針對性護理計劃,可邀請部分患者家屬采用組內會議的形式開展討論,得出最終護理方案。(3)心理護理方案實施:①顧慮型患者:護理人員采用患者易于接受的方式向其介紹臨床治療的意義、護理要點及其作用,提升患者的治療和護理依從性;邀請造口護理成功的同類患者進行現身說法,消除患者顧慮,幫助其樹立治療信心;耐心地向患者強調生命的寶貴,告知患者努力戰勝病魔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②恐懼型患者:與患者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向其詳細介紹結直腸手術、腸造口以及放化療的必要性,同時強調主刀醫生精湛的技術實力;通過護士的悉心護理能幫助其盡快消除不適感;告知患者“腸造口”是將排便通道由肛門移至腹部,不會影響人體的正常消化功能,幫助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消除恐懼心理。③樂觀型患者:針對這類患者應給予充分的支持與鼓勵,對其能夠配合治療以及恢復效果給予肯定,幫助其持續維持積極健康的心態。
1.2.2 對照組 采用常規心理護理干預:通過健康宣教向患者介紹疾病和治療的相關知識,消除患者的對疾病未知的焦慮情緒,注意與患者交流的語氣,盡量避免刺激患者情緒,對于抑郁或過度焦慮患者給予適當的安慰和心理干預。
(1)心理狀態:干預前、干預3 個月后,用SAS[3]量表評價患者焦慮狀況,>50 分為焦慮,分數越高表示焦慮越嚴重;用SDS[4]量表評價患者抑郁程度,>53 分為抑郁,分數越高患者抑郁情況越嚴重。(2)治療依從性:干預前、干預3 個月后,采用本院自制調查問卷從用藥依從、治療依從、化驗檢查、合理飲食、配合鍛煉5 個方面進行評價,總分5 ~20 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治療依從性越高。該調查表克朗巴赫系數α 為0.828,重測效度為0.864。
數據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SAS 評分、SD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 個月后,兩組SAS 評分、SDS 評分均較干預前降低,且觀察組SAS 評分和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SAS 和SDS 評分對比 (±s,分)

表1 兩組患者SAS 和SDS 評分對比 (±s,分)
時間 組別 例數 SAS SDS干預前 觀察組 209 66.96±7.52 62.53±7.73對照組 209 67.35±9.14 62.89±8.08 t-0.476 0.465 P-0.634 0.642干預后 觀察組 209 42.17±5.24 40.10±3.85對照組 209 54.35±6.46 49.34±4.56 t-21.169 22.383 P-0.000 0.000
干預前,兩組治療依從性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 個月后,兩組治療依從性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治療依從性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依從性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依從性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后 t P觀察組 209 9.56±1.07 12.65±1.85 20.902 0.000對照組 209 9.47±1.13 16.75±1.23 63.011 0.000 t- 0.836 26.681 - -P- 0.404 0.000 - -
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病死率較高,大部分患者在初次診斷時已處于中晚期,需通過結直腸切除及放化療方式來以延長患者生存期[5]。而結腸造口雖可維持患者的排便功能,但會改變排便途徑,導致患者無法自主控制排便,給患者的心理造成極大傷害,嚴重影響患者治療依從性[6]。為此,本研究采用計劃性心理護理對32 例結直腸癌患者進行心理干預,以期尋求更好的心理干預方式來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3 個月后,觀察組SAS 評分和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治療依從性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計劃性心理護理有助于改善結直腸癌患者心理狀態,提升治療依從性。分析原因在于,通過科學的性格分型能指導臨床護理人員分析患者是否存在負性情緒,為護理人員制定護理計劃提供參考依據[7]。因此,本研究在干預前由組內專業心理咨詢師指導護士觀察患者的言行、舉動,對其進行性格評估,并將患者分為顧慮型、恐懼型、積極配合三種性格類型,進而根據不同性格分型制定針對性護理計劃,使整個心理護理過程更具目的性和計劃性。顧慮型性格特征的患者通常較為謹慎,對于自身不了解的疾病知識和治療方式常持懷疑態度。通過護理人員的耐心介紹能使其深入了解腸造口、手術以及化療等治療的意義,并結合預后良好的同類患者的現身說法,利于消除患者的顧慮,并樹立治療信心,從而提升其治療依從性。恐懼型的患者通常對自身的疾病和治療后效果過于擔憂和焦慮,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治療效果。針對此類患者,護理人員應首先拉近與患者的距離,幫助其緩解緊張心理,在介紹結直腸手術、腸造口以及放化療等治療的同時強調主刀醫生的技術能堅定其治療信心,相信通過醫生和護士的幫助能使其盡早擺脫疾病的不適感,且在術前告知患者“腸造口”的價值,使其有一定的心理準備,能有效消除恐懼心理。樂觀型患者的心理護理重點為長期維持健康的心態,本研究通過充分肯定患者的良好心理和治療行為,使其獲得更多的成就感,幫助其持續保持樂觀積極的狀態。
綜上所述,計劃性心理護理有助于改善結直腸癌患者心理狀態,提升治療依從性,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