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棟成 張露丹 梁振裕
(1 深圳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急診科 廣東 深圳 518104)
(2 深圳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重癥醫學科 廣東 深圳 518104)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冠狀動脈發生急性持續性缺氧缺血時,導致心肌壞死,主要臨床表現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血清心肌酶增高、胸骨后疼痛等[1]。該病發病率高、病情進展迅速且危重,若救治不夠及時有效,會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安全。相關研究[2-5]發現,及時有效的護理干預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搶救效率,縮短搶救時間。急診護理路徑是新型護理措施,能盡快完成接站、評估并診斷病情、監測生命體征、救治等環節,減少因延誤造成的病情惡化[6]。為了研究急診護理路徑的效果,我院對2018 年12 月—2020 年1 月由120 急救送至本院的86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觀察,選取43 例患者采用急診護理路徑,由此得出最終結果。本報告如下。
選取2018 年12 月—2020 年1 月由120 急救送至本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86 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成兩組,其中對照組43 例,男性為23 例,女性為20 例,年齡為44 ~78 歲,平均年齡為(58.41±3.47)歲,梗死部位:廣泛前壁14例,間壁12例,下后壁10 例,高側壁7 例;觀察組43 例,男性為24 例,女性為19 例,年齡為45 ~79 歲,平均年齡為(58.82±3.69)歲,梗死部位:廣泛前壁15 例,間壁10 例,下后壁9 例,高側壁9 例。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經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結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7]中的有關標準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神志清晰,能配合回答問題;持續胸痛時間不短于30min,使用硝酸酯類藥物對該病效果甚微;患者及其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研究于征得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的前提下開展。排除標準:合并肝腎肺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合并心臟瓣膜疾病、心肌病、急性腦血管疾病者;合并血液系統疾病、感染、惡性腫瘤者;患精神疾病者。
對照組采取常規急診護理,常規預檢分診后,護理人員送患者進搶救室,給予患者心電監護、吸氧、溶栓、鎮痛鎮靜等,嚴密觀察監測患者各生命體征變化,遵醫囑配合完成搶救等。
觀察組采取急診護理路徑,(1)建立急診護理路徑小組:由護士長、責任護士和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實際病情建立急診護理路徑小組并創建責任管理制度,由護士長擔任組長,帶頭開展護理工作,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方案,整合護理資源,提高護理工作效率,更快更好完成分診、協助診治和轉運。(2)護理培訓:定期對小組人員進行護理培訓,如技能培訓、急診護理方案實施內容和模擬實訓等,使護理人員能熟練掌握護理操作,嚴格護理行為,大幅提升搶救成功率,減少急救時間。(3)急診護理路徑內容的實施:在患者入院前做好充分準備,以便入院后能馬上進行急診護理路徑,先急救再登記掛號,提前通知醫生做好搶救準備,輔助醫生診治,制定護理計劃與方案,進行健康教育,并做好記錄。
比較兩組患者的急診停留時間、急救時間、分診評估時間、臥床時間及住院時間。評價比較兩組的搶救的成功率,搶救成功與否判定標準:心肌恢復正常血流灌注,無異常不良反應出現評為搶救成功,否則失敗。統計兩組患者心血管事件(院內再發心肌梗死、出血、心絞痛)發生情況。
觀察組患者急診停留時間、急救時間、分診評估時間、臥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急診停留時間、急救時間、分診評估時間、臥床時間及住院時間的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急診停留時間、急救時間、分診評估時間、臥床時間及住院時間的對比(±s)
組別 n 急診停留時間(min) 急救時間(min) 分診評估時間(min) 臥床時間(h) 住院時間(d)觀察組 43 9.46±2.47 9.42±2.41 0.56±0.18 43.52±6.19 13.53±4.12對照組 43 22.80±5.42 22.76±5.43 2.57±0.72 65.71±7.01 17.68±5.33 t-12.605 12.832 10.073 11.108 5.030 P-<0.05 <0.05 <0.05 <0.05 <0.05
觀察組患者搶救成功率為93.02%(40/43),對照組患者搶救成功率為76.74%(33/43),觀察組患者搶救成功率顯著比對照組高(χ2=4.440,P<0.05)。
觀察組患者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為4.65%,顯著低于對照組(20.9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分析[n(%)]
急性心肌梗死是發病率較高的急危重癥,病情進展迅速、病死率高。該病搶救效率會直接影響搶救效果和預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發1h內是急救黃金時期,超過1h后病死率會明顯提高[8]。因此,實施及時有效的護理干預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搶救效率,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有利于患者預后的改善。臨床護理路徑屬于新型護理方法,護理專家根據自身臨床經驗,結合患者自身病情,提前制定好護理路徑,為患者提供系統性護理和治療。急診護理路徑針對急診患者實際情況和急診科特點,進行有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使急救護理干預措施銜接完好且更規范,急診護理干預措施有預見地進行,能顯著縮短患者各環節的停留時間,從而提高搶救效率。護理人員采取急診護理路徑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過建立急診護理路徑小組,查閱相關資料制定急救護理方案,進行護理培訓,采取急診護理路徑內容,為患者提供全方位護理措施,減少患者在診療、轉運、治療過程中的時間浪費,通過優化建立規范的護理措施,使各個環節相互協作、完美銜接,為患者爭取搶救時間,提高急診效果[9-10]。
本次研究中采用急診護理路徑的觀察組患者分診評估時間、急診停留時間、急救時間、臥床時間和住院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這說明急診護理路徑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能有效提高搶救效率,進而縮短急診中各環節時間及住院時間。觀察組患者搶救成功率為93.02%,較對照組的76.74%明顯要高,這說明急診護理路徑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能顯著提高搶救成功率。觀察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為4.6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0.93%,這表明急診護理路徑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能顯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幾率,有利于患者的預后改善義。
綜上所述,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急診護理路徑可取得良好效果,顯著提升搶救效率,從而提升搶救成功率,避免心血管事件,具有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