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賽男/北京市十一學校教師
課程標準是學科教學的基準。新修訂的《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提出了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是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并以此為根據,更新了課程內容和評價體系。作為教師,如何讓日常的教學始終基于課程標準展開,并落實學生的核心素養呢?學科大概念是個重要的抓手。生物學科在圍繞學科大概念來確定教學目標上做了一些探索。
教師的每次備課、上課都是從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開始的,因此對于教學目標如何制定并不陌生。以高中生物必修一的第三章《細胞的基本結構》單元為例,分為三節內容:
第一節:細胞膜的結構與功能。
第二節:細胞器之間的分工合作。
第三節: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
以前,我在教授這一章內容時,制定的每一節的教學目標分別是:
第一節:了解細胞膜的主要結構,了解細胞膜的主要功能。
第二節:了解各個細胞器的結構與功能;知道觀察和分離細胞器的方法。
第三節:了解真核細胞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比較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細胞核結構的不同。
這樣的教學目標是否合適呢?我們要看教學目標是否達到了課程標準對本章內容的要求。在《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中,首次使用了學科大概念,來統領各學科課程內容,明確強調要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本章《細胞的基本結構》,屬于生物學科第一個學科大概念“細胞是生物體結構與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中的重要概念—— 細胞各部分結構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執行細胞的各項生命活動。
不難看出,學科大概念是學科最本質的內容,需要學生持久理解的內容。顯然,我以前制定的本章各節課的教學目標關注的重點是一個個具體的知識點,即使學生把這些知識點都掌握了,也并不能幫助學生理解細胞的本質,理解細胞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理解細胞各部分結構分工合作,共同執行細胞各項生命活動的這些核心觀點。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該如何幫助學生理解學科本質呢?原因之一是我們長期以來在設計教學時,仍然以割裂的、具體的課時來進行設計,沒有以單元為整體進行設計,自然學生就無法對學科本質有更深入的理解。

圖1:學科大概念為核心的各個單元示例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進行了改進,不再陷到一個個具體的知識點中去,而是從課時教學走向單元教學,從以描述具體知識點為主的教學目標,轉變為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的教學目標。
改編后的單元教學目標,以學科大概念的方式進行描述:
持久理解目標:學生能從“系統觀”的角度,理解各細胞器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執行細胞的各項生命活動。
同時,我們也沒有忽視本單元知識的內容要求,提出知識技能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學生能通過顯微觀察等方式,繪畫并說出各細胞器的結構及其功能,并能舉例說出細胞要完成某項生命活動,需要哪些細胞結構。
不僅是這一個單元,我們以大概念為核心,對高中生物學各個單元進行整合,將必修課程劃分為細胞的物質基礎、細胞的結構及其功能、細胞代謝、細胞歷程等八大主題,形成了以學科大概念進行描述的八大學習單元(必修一各單元示例見圖1)。
當我們根據學科大概念進行了單元整合,并提煉出單元的持久理解目標和知識技能目標后,我們繼續回歸生物學科的課程標準,來審視這樣的教學目標。能否落實學科的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漸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由此可見,要落實學生的核心素養,最好給學生真實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究,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基于此,我們需要進一步挖掘本單元內容與生活的結合點,提出學生的應用遷移目標:
應用遷移目標:學生能應用本單元所學的知識,對各個層次生命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有更深刻的認識。
有了這三個教學目標作為指引,教師的教學就會始終和課程標準在一條軌道上,實現從基于經驗的知識的落實,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轉變。
為了讓這三個層次的單元教學目標落地,我們還設計了與生活緊密結合的核心任務,通過核心任務來貫穿學習的全程,實現教學目標。我們設計的核心任務是“細胞招聘”:
如果你是一個細胞(如人的成熟紅細胞、鳥飛行肌細胞、胰島B 細胞、成熟篩管細胞、大腸桿菌細胞、蛔蟲體細胞),你要招聘哪些細胞結構,使你的“企業”繁榮發展?請說明理由。
如果你是一個正在苦學本領的細胞結構,你想“應聘”到哪種細胞中?你這個“崗位”類似企業中的什么職位?你這個“崗位”需要和其他哪些細胞結構合作?怎樣才能成功被聘任?
請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抽簽決定扮演的角色,并模擬聘任過程。
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對“細胞的各部分結構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執行細胞的各項生命活動”這一大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夠對“系統觀”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注重團隊合作等精神。
本文通過以《細胞的基本結構》單元為例,介紹了單元教學目標的產生過程。總的來說,單元教學目標可以分三個層次進行描述:
1. 依據學科大概念,提出學生需要持久理解的目標;
2. 挖掘本單元內容與生活的結合點,提出應用遷移目標;
3. 結合課程標準,提出單元的知識技能目標。
除了將教學目標按持久理解、知識技能、應用遷移進行分類,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我們還考慮了以下兩點:
1. 在教學目標的描述上,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語言清晰、準確、友好,讓學生能清楚地明白本單元學習要達到的結果和要求。因此,教學目標同時也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因為只有當教師和學生都共同明白本單元的目標,學習才能真正地展開。
2. 制定的教學目標要可測量、可評估。教學目標是教師調動學生和組織學生學習的參照和依據,因此,教學目標要能夠實現學生的自我評估和他人評估。有了目標作為指引,學生在進行單元學習和完成核心任務時,就知道做到什么程度,并通過不斷的自評和互評,一次次矯正學習過程,達成學習目標。
通過實踐我們發現,通過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來設計單元教學目標,并統領單元教學,有利于學生展開真實的學習過程,從生物知識的學習走向落實生物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