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存林/北京市十一學校教師
假如有這樣一個語文單元,單元主題為古代的經典祭文,文本資源包括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歐陽修的《祭石曼卿文》、王安石的《祭歐陽文忠公》、蘇軾的《祭歐陽文忠公》、袁枚的《祭妹文》,當然,你還可以添加其他與主題相關的祭文或悼詞,那么,作為語文老師,你將如何教授這個單元?
當然,可以一篇一篇去講解,如果有足夠的課時,因為每一篇都是古代經典文本,細細講解并指導學生進行賞析也并無大礙。大約傳統的講授法就是如此,尤其是面對文言文本,疏通詞句、理解文意乃是閱讀的基礎。
再或者,可以在同樣的主題下,引導學生進行文本比較,從而在比較中辨清每個文本的意蘊以及表達情感的不同方式。這樣的設計比單篇講解更進一步,有了整合的思想和文本比較的思想;而語文教學的第一要義是教會學生讀書,而不僅僅是理解文本的含義或思想。
不過,學生的學習終歸是被動的,因為一切的設計都是出自教師,學生只是按部就班地在教師的引導下去學習文本,而且極有可能學生面對文言文生出好像是宿命般的畏難感——硬著頭皮去看這些千年以前的文字。
我們的老師和學生知道為什么要學習這些文字嗎?或者說學生是否知道閱讀這些文本最終要發展和鑄造自己哪方面的能力?
讓我們看看《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是如何界定的:
(1)自覺整理在學習中獲得的語言材料和言語活動經驗;能根據具體的語境和表達的目的、要求,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文從字順、準確生動地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2)在理解語言時,能從多角度、多方面獲得信息,有效地篩選信息,比較和分析其異同,能找出相關證據材料支持自己的觀點;在表達時,講究邏輯,注重情感,能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
(3)能夠主動積累、梳理、探究富有文化意蘊的語言材料和語言形式并嘗試運用。嘗試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辯證地審視和評論古今中外語言文學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且不談課標所規定的具體學習內容,單說對學生的學習要求:“自覺整理”“主動積累、梳理”“歷史眼光”“現代觀念”“比較分析”等,這些關鍵詞無不集中在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以及對其思維能力的培養上。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從而能夠“自覺整理”,用“歷史眼光”及“現代觀念”去比較分析。
于是,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去設計教學或者說設計學習。同樣是古代祭文文本,我們可以從寫作的角度達成閱讀的目的。
比如說,學習寫作一篇祭文。通過寫的方式實現有目的地閱讀古代或者現代祭文悼詞,本質上還是為了閱讀的寫作,寫作僅僅是一種閱讀的手段罷了。
給誰寫祭文呢?給老師寫,大約學生是會感興趣的,然而老師可能不愿意,因為畢竟超越了傳統,且閱讀的范圍不會擴大。
“給曹操寫吧!”一位老師說道,“曹操的祭日快到了?!彼枷氲幕鸹偸窃诓唤浺忾g來臨。
于是,開始撰寫核心任務:
曹操乃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公元220 年3 月15 日,曹操走完了他輝煌的一生,留下無窮的話題任后人評說。請閱讀完《三國志·武帝紀》以及曹操的代表詩文,并結合當代人張作耀的《曹操傳》,深入了解曹操,在其祭日來臨之際為其寫作一篇祭文。
那么,那些古代祭文呢?《祭妹文》《祭歐陽文忠公》呢?你大約會問。是啊,怎么從古代祭文一下飛躍到了曹操?老師們且稍安勿躁,我們且確定了學習目標: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能夠從特定角度對歷史人物做出合乎邏輯的評價。
我們的學生通過之前的學習經驗已經對某些歷史人物形成了某些特定看法,與此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碎片化、人云亦云、憑據不充分等。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就是從這一學情出發。



學習目標確定后,我們需要確定核心問題。什么是核心問題呢?核心問題是能夠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本單元文本價值并能一直持續的問題,它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它是思考的開始,而不是結束。于是,圍繞本單元的學習目標以及學習資源,我們提出這樣的核心問題:偉大的人物是如何影響歷史的。
毋庸置疑,曹操肯定是一個偉大的人物。通過學習,我們需要思考的并不是判定曹操是不是一個偉大的人物,而是要深入思考作為一個偉大的人物,曹操是如何影響歷史的,換言之,學生需要思考曹操在哪些方面為后世人不斷“引用”。當然,思考曹操這個偉大的人物如何影響歷史只是一個引子,學生可以由曹操延展到歷史上的其他偉大的人物,考察他們如何推動歷史,其共性是什么。這即是這個核心問題的價值所在。正如前文所述,該核心問題具有十足的開放性,且能夠引發學生深入思考歷史對現實的影響。
行文至此,讀者諸君請思考一個問題:假如你是一個學習者,面對這樣一個核心任務以及需要思考的核心問題,你將如何開展學習?
你會想,我要給曹操寫一篇祭文,那么我就需要了解曹操的生平事跡以及他在歷史上的諸多影響與貢獻,不然的話,我如何給曹操寫祭文呢?或許,我還應該看看歷史上他人是如何對曹操進行評價的。當然,我不能簡單依靠我讀過的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因為畢竟是演義小說,人物的塑造必然帶上了作者強烈的感情傾向,人物形象不能當真。于是,閱讀正史《三國志》就是任務的基礎。
當然,我還需要了解學習祭文的一般寫法。如何開頭,如何結尾,用什么樣的口吻,是否要客觀評價,等等。那么最直觀的材料就是古代那些經典祭文,如袁枚的《祭妹文》等。
了解到這些學習路徑,老師就要給學生準備好較為豐富且非常必要的學習資源。這些學習資源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與祭文或悼詞相關的文本,包括文言文和現代文;另一部分是與曹操相關的閱讀資源,包括曹操的本紀以及詩文,外加一本現代人寫作的《曹操傳》。
于是,在核心任務的驅動下,學生設計好自我學習規劃,按照自己的學習路徑進入學習,學習過程中輔以具有階梯性質的子任務以及完成祭文的寫作量規,學生在一個學習時間段里以不同身份為曹孟德撰寫的祭文。后來,這些祭文擇優發表在《許昌日報》上,亦是學生學習成果的一個見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