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波 高志達 鄒云常
(中國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吉林長春 130051;中國人民銀行松原市中心支行,吉林松原 138000;中國人民銀行長嶺縣支行,吉林長嶺 131500)
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的40多年,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1978——1992的農村金融體系重塑階段,1993——2002的農村金融制度改革轉型階段,2003——2012的全面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階段,以及2013至今的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深化改革階段。而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闡述的 “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的重要內容之一,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一系列發展目標。農村金融作為農村經濟的核心,推動其改革,既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目標的重要助推器。從近年來的實踐來看,我國的農村金融改革成效比較明顯。基礎金融服務覆蓋率不斷提升。截至2020年6月末,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已覆蓋全國3.12萬個鄉鎮,覆蓋率達96.64%;基礎金融服務覆蓋全國53萬個行政村,覆蓋率達99.94%,6年來提高了8.7個百分點。涉農信貸支持力度不斷增強。截至2020年6月末,全國涉農貸款余額達37.83萬億元,較年初增長8.06%,增速同比提高2.71個百分點。普惠型涉農貸款余額為7.2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2.29%,超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4.11個百分點。金融支持脫貧攻堅成效明顯。截至6月末,全國金融精準扶貧貸款余額較年初增加3100多億元;334個深度貧困縣各項貸款增速高于全國貸款平均增速3.73個百分點;832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農村基礎金融服務覆蓋率達99.6%;農業保險機構向43.8萬戶貧困戶支付保障賠款6.1億元。另外,各類涉農金融政策的指向性、操作性和實效性越來越強,為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創新注入了新活力,進一步助推了農村金融改革的順利開展。
經過多年的發展,縣域農村金融改革也取得了明顯成效。以吉林省長嶺縣為例,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和信用體系建設日益完善,構建了輻射22個鄉鎮的自助設備體系,并形成了一批低成本、可復制、易推廣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模式,涉農貸款余額占全部貸款余額比重連續多年高于70%,為 “三農” 發展提供了較為有力的資金支持。但是,在改革推進中,原有的一些體制性、制度性、政策性、時代性的問題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制約了農村金融體系的完善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一是信息不對稱問題仍比較突出。在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落后地區的農村地區,信息不對稱這個農村金融發展的核心難題和固有缺陷,一直沒有得到徹底解決。這種信息不對稱矛盾,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顯得更為突出。二是農業生產的風險保障和分擔機制不夠健全。當前的農業生產,面臨的自然風險、市場風險都比較高。但從調查走訪的情況來看,一旦發生損失,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補償有限,遠不足以覆蓋農戶損失。所以,農戶購買農業保險的積極性并不是很高。而且,近年來,外部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越來越強。這些因素的存在,加劇了農村金融高風險、高成本與低收益之間的矛盾,影響了金融機構對“三農” 持續投入的積極性。
黨和國家在農村金融改革的頂層設計上,是十分宏觀的,對于具體任務的表述也比較籠統,這主要是鑒于我國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的國情,為地方特別是基層因地制宜開展工作留出一定的空間,保障基層的自主權。但是到了基層,特別是經濟欠發達的貧困地區,金融機構對頂層設計的學習和把控往往不全面、不到位,對政策的領會不透徹、不準確,導致在參與農村金融改革的過程中,工作思路不清晰、措施不具體、機制不健全、效果不明顯。對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缺乏時間表、路線圖,難以建立較為完善的營銷方案。
農村金融改革,對于基層來說,從經營效益來看,屬于 “高成本、低收益” 的工作,但其政治性要遠遠高于效益性。地方政府特別是經濟落后地區的政府,由于缺乏既懂公共管理、又懂經濟金融的人才,參與、推動農村金融改革的意識不夠強。而金融改革,如果缺失地方政府的參與和激勵,僅靠以盈利性為經營原則的金融機構來推動實施,往往動力不足。如長嶺縣某農商銀行支行,截至2020年9月末,存款余額12.32億元,但貸款余額僅為2313萬元,對當地的信貸支持明顯不足。
在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鄉村空心化現象越來越明顯,老齡化加劇。留守人口由于缺乏生產資料和勞動技能,有的疾病纏身,難以符合放款條件。雖然政府相關部門和金融機構通過助力產業扶貧、發展庭院經濟等方式,幫助廣大貧困戶實現了增收,但是,從長遠來看,這些人口由于缺乏可抵押資產,抗風險能力弱,仍然存在返貧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金融機構在選擇客戶、項目時,往往那個會將信貸資金投入到更加貼合條件的客戶群體中,使這種融資能力的不平衡進一步加劇。
隨著經濟金融的發展,農村金融結構化、綜合性、投資性的需求快速增長,而縣域金融機構特別是涉農金融機構的傳統供給和服務模式,已經難以滿足新形勢下的需求。一是針對農戶生產、生活、投資等方面的無抵押信用方式信貸產品創新不夠,信用類業務發展嚴重滯后。二是鄉鎮金融機構網點服務能力有限。業務全面的金融機構網點在鄉鎮的分布仍然較少,營業網點人員不足,年齡結構老化,知識更新慢,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仍有欠缺,難以滿足廣大農村地區對產品和服務的要求。
要構建科學完備的農村金融市場機制,首要解決的就是信息不對稱問題。以逐步減少農戶分散經營為突破口,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步伐,提升集約化程度。同時,建立多渠道、廣覆蓋的農業風險分擔機制,推動農業保險產品升級,拓展農業保險服務和保障范圍,加大農業保險財政補貼力度,提高農險服務和保障能力,提升農業保險運營效率。合理引導市場預期,通過適當補貼引導種植結構不斷完善,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保障糧食安全。
在改革的過程中,各參與方要立足實際,結合縣域特色制定具體精準的措施。比如,在農業生產比較分散的地區,可以選擇相對具有優勢的大戶,嘗試通過信貸扶持,適度實現耕地集中,鼓勵土地流轉,助力集約化農業生產的推進;在農業合作社發展較好的地區,可以嘗試通過信貸支持合作社產業,以此帶動農戶增收。針對 “村鎮銀行要強化支農支小戰略定力,向鄉鎮延伸服務觸角” 的要求,可以嘗試在相應的鄉鎮選擇熟悉當地居民、信譽較好的農戶作為業務聯系點,既可以節約業務推廣成本,也提升了效率,助推農戶信用意識的逐步增強。
要提升縣域金融機構參與改革的意愿和擔當精神,就要從政府、監管部門以及金融機構自身多方發力,加強溝通協調,形成改革合力。從政府角度,要避免直接的行政干預,致力強化公共服務、良好市場環境的營造以及配套措施的完善。要牽頭構建科學完備的考核評價體系,把評價情況做為稅收減免、風險補償、表彰獎勵等激勵措施的重要參考,并形成長效機制。從監管者角度,人民銀行、銀保監等部門要在工作中妥善處理農村金融改革中安全與創新的關系,實現監管服務相融合。從金融機構自身角度,管理者要提升政治站位和大局意識,抓好頂層精神傳導,增強金融服務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擔當精神。貫徹執行好經濟金融政策,服從大局,服務全局,做出成效。
在推進金融改革、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進程中,要時刻強調金融服務的普惠性,防止 “木桶效應”。對于融資能力較弱、暫時遇到困難但行業發展前景較好的企業,要借助政府對小微企業的扶持政策,在風險可期可控的前提下,積極對其進行扶持。對于融資能力較差的農戶特別是貧困戶,可依托產業對接,將其納入產業扶貧當中,增強其經營活力。要以惠農、支農、支小等貸款為主打品種,做好農戶信貸服務,提升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普惠性,使弱勢群體在改革中不掉隊,謀出路,有發展。
長期來看,未來的農村金融主力軍仍然是農村金融機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改革的推進,農村金融機構的網點建設和產品創新也應該融入新的內容。比如,在網點設置上,可以嘗試豐富目前助農取款點功能,通過增加保險、證券、代理等業務模式,將其打造為金融綜合服務站,以豐富服務手段的方式實現網點和服務下沉。另外,在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創新中,要順應科技發展形勢,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構建“三農” 綜合數據庫,為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多元化創新提供數據支持。在農村地區大力推廣手機銀行業務,讓信息化的優勢在農村金融改革中充分展現,實現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