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群
一直以來,地域文化都是一個地區獨特的文化標識。作為地方臺記者有責任和義務力爭通過新聞去著力表現這個地區的文化特色,從而達到與所在城市的電視受眾習慣成心心相印,引起共鳴關注。試想如果記者每天疲于奔命,辛苦制作的新聞沒有看,這是新聞宣傳輿論陣地的巨大損失。如今在很多三線,四線的城市,作為地方臺,由于當前的新聞媒體的工作方式還比較落后,媒體新聞技術的滯后不能完全有效的利用新媒體資源,使得新聞生產,加工和播出以及流通等各個環節,大大限制了地方臺采編人員的工作快速轉型。過去在地方臺,記者們一般都是上午去新聞現場搜錄畫面素材,下午再進行解說詞和畫面剪輯以及后期編輯制作,能在當天播出都是最有時效性的新聞了,有時候受當天新聞容量的限制,若非是重要的時政新聞,很容易就搞得當天發不上,或者第二天發或者擇機發,這樣,新聞炒冷飯的現象就會越來越多,導致很多當地居民不喜歡收看本土節目,也不關心本土電視新聞的播出內容,一方面浪費不必要的人力資源,另外一方面,也會流失很多本土觀眾的關注力。因此,圍繞地域已有的資源,做強本土新聞,有針對性選擇和推送信息資訊,應當成為地方臺記者要注意的問題。
新形勢下要求電視新聞工作者那種在幕后長期俯首案頭的工作模式早已經不再適應新媒體時代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地方臺電視新聞宣傳工作者們的角色在悄然發生變化。長期以來,受眾關注世界、國家大事動態,更關注自己身邊的變化,關注自己身邊城市的變化,關注自己身邊人發生的大事小情,作為地方臺記者,要把腳下的城市發展、生活環境的改變以及各種趣聞逸事當作新聞信息源,去充分報道本土新聞的同時,也要擔負起圍繞政治民生,做好輿論導向的責任和義務。地方臺記者要貼近地方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特色,根植于區域土壤之中,為促進當地經濟快速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強有力的輿論先聲,推動民生問題的解決,化解社會矛盾,起到了輿論引導、人文關懷、環境守望、輿論監督的作用。
地方臺的新聞記者采編的內容要重點圍繞本土新聞。地方臺記者最大的市場群體就是本土的受眾者,由于受局域限制,很多地方臺記者的思維依然固守在老舊的工作方法,時政新聞存在聽會議,錄領導,抄資料,領導畫面不缺位,不加選擇的有聞必錄就算完成一篇時政稿,至于領導活動的目的,意義,初心根本不深入研究,更不要考慮宣傳的社會效果的。地方臺記者在日常在工作中,要一邊學習積累儲存知識,一邊掌握學習熱點,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知識庫。同時在實踐工作中,要積極地將積累的知識儲備應用到日常業務中,在這一過程中,驗證自己的認知理念,從而提升自己分析和判斷新聞價值的能力。對于收集到的材料,地方臺記者要學會分析是非,明確導向,在新聞篩選上,注意切忌一窩蜂,大幫哄滿天飛,人云亦云。通過走訪和調查尋找新聞素材,要有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本領。即便是記者采訪回來寫成的新聞稿件,編輯也要能夠辨認稿件優劣,不能因循守舊。
當世界進入互聯網、多媒體以及人人自媒體的時代,網絡信息鋪天蓋地,意識領域里的信息源呈現出泛濫趨勢,也深深考驗影響著受眾群體的接受信息和辨別能力,作為主流媒體之一的電視自然要承擔起它與生俱來的社會責任。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報道不再是新聞記者專屬的權利,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對新聞信息源的真偽辨別成為當前地方臺記者所要面對的問題,這對地方臺記者的新聞敏感性和綜合的素質以及業務水平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很多時候,地方臺的新聞記者全部轉型為新聞信息核實者。如今地方臺記者在充分利用臺辦網站的優勢,加強新聞采集的臺網互動。在微信平臺,抖音等同步播發,形成強烈的輿論聲勢,讓受眾與網民在不同時間地點共享本土新聞信息。
互動是網絡時代信息傳播的核心特征。傳受雙方的互動表現為彼此智慧激發、語言交流和信息共享。實時互動策略也是增加地方臺宣傳優勢,擴大影響力的手段之一。首先可以嘗試在新聞報道中采取短信互動形式,吸引受眾發送短信展開討論,參與節目。短信中既有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建設意見,也有對新聞內容、節目形態和記者主持人精神風貌的評論。主要目的就是通過互動調動了受眾對節目的關注度和參與度,也使新聞的表現手法得到擴展,引起廣大群眾的關注,拉動了每天晚間電視新聞的收視市場傳播效果,使節目影響力進一步提升。與此同時,為適應受眾積極參與新聞采集的需求,地方臺積極搭建手機與新聞互動平臺,愈來愈多的受眾把用手機拍攝的影像資料同步傳給電視,極大提高豐富了電視節目內容。
綜上,多媒體時代的信息資源呈現出來的全面化、公開化,使得地方臺電視工作者只有跟上時代潮流,與時俱進,與融媒體共同發展,才能在激烈的傳媒市場競爭中繼續保持輿論宣傳的強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