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春香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對新時代中國外交做出了頂層設計,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外交新理念、新觀點、新思想、新方略,從而形成了習近平外交思想。習近平外交思想是對中國外交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
所謂外交,指的是一個國家為了實現其內外政策在處理與外部世界關系方面的活動。準確把握并順應世界發展潮流、清醒認識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和角色,是中國外交極其重要的課題,是做好外交工作的前提和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深刻分析了當今國際形勢變化的特點,準確把握了世界發展的大勢,做出了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大戰略判斷。
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習近平同志看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表現:一是中國之變。中國的快速崛起,可以說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最大變量之一。1949 年新中國成立,中國開始了民族復興的征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各個領域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國家綜合實力大幅提升,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增強。習近平同志曾用三個“前所未有”標明當前中國在民族復興進程和世界發展大勢中的歷史與空間坐標,今天的中國“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①這是當前中國所處的歷史方位,也是我們新時代外交的歷史基準點。同時習近平同志也告誡我們,“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越是接近民族復興,我們面臨的任務就更艱巨、挑戰就更嚴峻。二是世界之變。習近平同志指出,當前“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國際格局和國際秩序深刻變革,全球治理體系加速調整,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已然興起,各類傳統和非傳統安全挑戰疊加出現,世界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不斷加劇。這些變化在給我們帶來重大戰略機遇的同時,也向我們提出了重大挑戰。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科學論斷,是從歷史發展得出的結論,是對國際變局新動向的高度概括,體現了我們黨對當今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把握,為黨和國家制定外交政策提供了依據、指明了方向。這一論斷的提出,對我們認清國內外環境,把握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推動變局向有利的方向發展,進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行,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新時代中國外交的根本目標,也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
習近平外交思想的一個突出亮點就是強調中國要為人類做出重要貢獻。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做出新的更大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②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為世界謀大同是中國的崇高理想,也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如一的情懷與擔當。正是這份情懷與擔當,中國在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一直堅持以自身發展促進世界共同繁榮。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更是站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高度,把握服務民族復興、促進人類進步這條主線,對人類社會將走向何方這一時代命題進行了深入思考,明確地提出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外交目標。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的提出是我黨的一次重要理論創新,是對當前中國和世界關系的一個全新判斷。當今世界,國際格局正處于發展演變重要關頭,人類社會再次走到歷史十字路口,是開放還是封閉,是合作還是對抗,是共贏還是零和?何去何從,需要大國擔當、引領。但是,放眼世界,西方大國的治理理念、治理體系和治理模式已經難以滿足當今時代發展的新要求,甚至他們自己都問題成堆、自顧不暇。人類發展迫切需要新的旗幟引領,需要新的理念指導。而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的國際地位越來越高、影響力越來越大,世界上很多國家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習近平同志以大國領袖的擔當精神,回應了國際社會的普遍關切,創造性地提出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景。這是習近平同志為人類社會發展描繪的宏偉藍圖,也是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這一方案的提出為世界發展和人類未來指明了前進方向。
走和平發展道路是改革開放40 多年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的堅守。進入本世紀以來,隨著中國快速崛起,世界上很多國家開始關注崛起后中國的政策走向。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進入新時代,西方一些勢力感受到了中國崛起的壓力。他們一方面對中國扮演“和平和發展”國際角色的期望在不斷提升,但同時也擔心強大起來的中國是否會重走“國強必霸”的老路?是否會對現存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構成挑戰和威脅?一些國家甚至別有用心地制造“中國威脅論”,企圖破壞中國形象、遏制中國崛起。由此,習近平同志更加重視中國和平發展道路問題。習近平同志不僅多次強調新時代中國要繼續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 而且不遺余力地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他指出:“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接受‘國強必霸’的邏輯。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理由都不能動搖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和意志。”③“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無論自身如何發展,中國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不謀求勢力范圍。”④針對一些國家的偏見和疑慮,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外交辭令,而是由中國的傳統文化所決定的,是中國根據自身國情和根本利益做出的戰略抉擇,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正確選擇,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要求。可以說,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經成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基本主張。
但是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決不是毫無原則的一味地去祈求和平。習近平同志在強調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同時,也為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劃定了底線。他強調:“我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決不能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決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任何國家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⑤同時,習近平同志還向世界發出呼吁:“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其他國家也都要走和平發展道路,只有各國都走和平發展道路,各國才能共同發展,國與國才能和平相處。”⑥這是習近平同志對中國能夠走通、走好和平發展道路的至理分析,也反映出中國共產黨強化了中國和平發展的底線思維。底線思維的明確,使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內涵更加完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優化外交布局,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全面而有重點地構筑“朋友圈”。習近平同志曾經指出,“要在堅持不結盟原則的前提下廣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關系網絡。”這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區別于其他大國外交的一個顯著特點,也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內容。正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中國積極發展與各國的友好關系,完善了新時代中國外交的科學布局。
習近平同志積極運籌大國關系,著力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框架。為避免中美關系陷入新的“修昔底德陷阱”,習近平同志提出按照“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原則構建新型大國關系。中俄有著傳統的友誼,在習近平同志的積極推動下,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保持高水平運行。中國與歐盟及其許多成員國建立了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中歐雙方在合作進程中致力于構建“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伙伴關系,各領域合作不斷發展。
隨著中國的快速崛起,中國與周邊地區關系的重要性更加凸顯。為做好周邊外交工作,習近平同志在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的基礎上,提出了“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堅持深化同周邊國家之間的關系,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
發展中國家是中國天然的同盟軍,是中國外交的重要依靠力量。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是中國外交的基本立足點。針對發展中國家,習近平同志提出了“正確的義利觀”,強調在與發展中國家交往中,要“做到義利兼顧,要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樹道義”,多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政黨外交與文明對話也是中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外交更加重視政黨之間的交流與文明之間的對話,著力解說“中國道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國國際話語權。
當前國際秩序正在深刻變革,推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勢在必行。為此習近平同志強調,中國必須全面、深入地參與全球治理,推進全球治理體制變革與建設,“這不僅事關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而且事關給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定規則、定方向;不僅事關對發展制高點的爭奪,而且事關各國在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長遠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⑦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進程,努力塑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可和接受。“一帶一路”倡議和亞投行已經深入人心并取得初步成效,成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亮點。同時,中國還提出了新安全觀、全球治理觀、正確義利觀等一系列新理念和新主張,以期推動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全球治理體系。毋庸諱言,中國理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正在對世界產生著重大影響。
當然,我們推動全球治理體制的變革,并不是要挑戰現有的國際秩序,更不是要另立門戶,而是“要堅定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 維護和鞏固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成果”⑧。中國不會推翻現有國際秩序,只是想推動世界秩序和全球治理體制更加公正合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⑨
2014 年11 月習近平同志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指出“中國必須有自己特色的大國外交”,從而明確了新時代中國外交的實踐方略。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大國外交。傳統的大國外交往往包含著濃厚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色彩。二戰結束之后,受國際規則的影響制約,大國外交中的強權色彩有所減弱,但并未根除。與傳統大國外交不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有其自身的實踐特質。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摒棄了西方國家遵循的叢林法則,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反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以富壓貧”,強調國家不分大小強弱,一律平等。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中國絕不走“國強必霸”的道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主張合作共贏,要與各國共同發展,推動建立和諧世界。同時,中國的大國地位是發展中大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一方面,發展仍然是中國的第一要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我們的歷史使命,外交也必須要為國內發展和民族復興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要旗幟鮮明地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無論將來中國怎么發展,都永遠屬于發展中國家,都會堅定支持廣大發展中國家發展。”⑩
由上可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是對傳統大國外交的一種超越。它不是要與世界上其他大國爭奪主導權和霸權,而是要以大國的責任和擔當對人類社會做出更大貢獻,即不僅要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謀求中國自身的發展與復興,同時也要推動人類社會的共同繁榮與進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注釋:
①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331).
②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
③④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⑤⑥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⑦⑧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⑨習近平.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2016- 07- 02)[2020- 07- 02].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702/c64093- 28517655.html
⑩習近平出席“金磚+”領導人對話會[EB/OL].(2018- 07- 27)[2020- 07- 0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 07/27/c_11231880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