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麗
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在20 世紀90 年代,通過降低稅負、吸引資本、吸引人才流入的個人所得稅優勢攻略廣為沿用,攻略的政策規避與漏稅弊端亦逐步顯現①。2018 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發布與出臺,本次修訂首次提出了對所得綜合征稅的理論概念,標志著我國個人所得稅制改革正式邁入分類綜合所得稅制的進程,實現了分類所得稅制邁向分類綜合所得稅制的改革與轉變②。個人所得稅變革呈現新特點:稅制級次逐漸由復雜轉至簡化,課稅模式亦由綜合課征逐步向分類稅制回歸,確立了“逐步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的改革與目標方向,準確定位稅制功能,在降低制度改革成本的同時兼顧公平與效率價值原則,推進了我國個人所得稅制的完善與目標達成。
合理的個人所得稅制應用模式搭建應符合稅收公平基本原則,稅制公平原則是構建現行個人所得稅制度所必須遵循與關注的重要原則。縱觀歷史沿革,原所得稅制模式已遠遠滯后于當今市場經濟的需求與發展, 難以充分體現稅收的橫向與縱向公平。2018 年政府通過新的個人所得稅法,以修正對稅收在調節公平性職能上的改進,并同時提出完善與改進我國分類綜合所得稅制的征繳改革具體思路,為我國在個人所得稅后續改革完善和法規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引領與導向,為我國現行分類綜合所得稅制體系的構建搭建了初始框架與平臺, 使稅收公平性職能的體現向目標邁進了一大步。修訂條例規范與完善了個人所得稅收公平性原則,在納稅主體、稅基、費用扣除制度、稅率、稅收征管及自主匯算清繳等惠民層面,均體現了分類綜合所得稅制下我國稅制法規具體制度以及稅制職能的逐步優化與價值體現的改進與完善③,分類綜合所得稅制的改革兼顧了稅收效率,并較好地體現了稅收公平,也契合了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改革政策導向與現行經濟的需求。
1.優化與調整了部分所得的稅率級距,進而減輕了社會中低收入者與人群的綜合稅負承擔水平。
2 增加了專項附加費用扣除的條例規定,符合與遵循了量能負擔原則。
3.改進了稅率設置極距,減少了稅率級次,降低了邊際稅率(由現行45%降至30%~35%)。
4.改進規范了稅收征管路徑與模式,一致健全了納稅人識別“統一代碼制度”的管理,規避了采用隱匿、分拆收入等方式少繳或漏繳的現象行為,保證了稅收公平與集中。
5. 優化與改進了現行公平視角下我國在分類綜合所得稅制下的實踐應用與事項對策應對。
綜合所得稅稅制的改革與推進,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與優化了現有稅收的公平性,從另一層面看要深入構建與完善國家合理并契合國情的稅制法規制度,還需綜合實踐結果的再修正與政府的關注與引導。我國修正后的新個人所得稅法界定明確:對部分所得依據項目需實施綜合計繳征稅,把(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等)所得收入視為綜合所得征繳,適用統一(3%~45%)極距的超額累進稅率以及60000 元/按.年(或5000 元/按.月) 基本減除抵扣的費用標準④,體現均衡了對相同性質收入所采取相同稅收極距對待的政策法規主旨,綜合與科學地衡量實有納稅人的現實收入實況與動態,更為精準地評估與調研其納稅人的實際稅負能力。
分類綜合稅制的改革與完善,在對納稅人所取得的部分相同性質收入,不會再因綜合所得稅制征繳及統一稅率、扣除標準、計稅方法等因素,使納稅人綜合稅負水平而因所得收入來源與渠道及數量的不同,出現所得來源不同和計稅次數不同而產生的差異,修正后的分類綜合所得稅制體系最大化體現與優化了稅收公平原則。
修正后的國家新稅制與法規,首次提出與界定個人所得稅法的專項附加扣除項目,把家庭子女教育支出及繼續教育支出、大病醫療支出及自住房貸款利息與住房租金支出和贍養雙方老人支出等等均納入到專項附加費用扣除的項目范圍⑤,國家個稅專項附加扣除項的施行與提出,將納稅人重壓承負的家庭必要開支(教育、醫療、住房、子女撫養、父母贍養)等必需支出,納入到了國家調控與幫扶考慮范疇,并以此通過專項附加項的扣除與調節,來改善與降低家庭稅負水平及生活負擔,體現了法規與制度的人文主旨。
在政策運用及價值體現層面,專項附加扣除項的調節,能夠深度實現依據稅負能力調節稅負承擔的職能目的,專項附加扣除項的引入,實現了納稅人稅負能力與稅負承擔水平的匹配,符合量能負擔機制原則對個人所得稅的設計要求⑥。
從制度創新看,分類綜合所得稅制的細則條例吸納了以往分類所得稅制與現行綜合所得稅制的精髓及所有優點:(1)對納稅人所得收入實現了合并綜合征稅,科學體現了稅法制度按支付能力承兌課稅的基本原則與主旨。(2)助力提升了稅收公平本質的實現,而對部分所得項目的許可及按特定辦法與稅率征稅征繳,則又體現了國家在關注對不同性質收入的課稅區別對待與制度人性化政策的進步。(3)客觀科學地體現了較為理想的個稅稅制模式與體系。
任何制度的改革與發展都不是一蹴而就⑦,都應以循序漸進、不斷修正、不斷完善的方式進行與實踐著。個稅的修正是優化分類綜合所得稅制要邁出的第一步,也是提升全民納稅意識關注與稅收征管機制完善和國情相適應度的契合與優化改進的政策需求,為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及分類綜合所得稅制的優化與進一步完善奠定了堅實良好的基礎。
體制與市場的需求,帶動新的適應機制來實現。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體現多渠道金融支持的收入模式,也須有科學的稅政與稅制策略來做平衡與支持。構建適宜我國現有國情的分類綜合所得稅制下的法規與具體制度框架,對未來進一步推動與優化,完善與改進個人所得稅制的職能與價值效能體現,保障社會公平原則目標的實現,調節與均衡個人所得收入及社會財富,規范我國個人所得稅征收總額在財政經濟總額中的權重及經濟主導作用,提高個稅征管在我國稅制體系中的經濟主導作用和財政經濟的調控功能,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保持社會穩定等方面具均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注釋;
①胡怡建,等.個人所得稅稅制國際比較[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17
②劉佐.中國個人所得稅制度發展的回顧與展望——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公布30 周年[J].稅務研究,2010(9):3- 8
③廖筠,武秀芳,董若斌.考慮家庭結構的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17(2):73- 79
④國家稅務總局.中國稅務年鑒[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
⑤張奕.家庭征收模式個稅改革中家庭結構的設計研究[J].商業會計,2017(6):102- 105
⑥顧兵,孫碩.高收入者個人所得稅國外征管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稅務與經濟,2017(6):90- 94
⑦史正保,李濤,王治.公平視角下我國個人所得稅稅制模式之選擇[J].甘肅社會科學,2011(4):80-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