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云
當前我國政府正大力發展“互聯網+”、大數據、智能、5G 等相關技術運用,促進了物聯網、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短視頻自媒體、物流快遞等新業態迅速涌現和快速發展。隨著信息技術革命到來,將會形成一個萬物互聯的高智能化的社會,社會效率及安全性大大提高,對我國社會經濟將產生巨大深遠的影響,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將促進國家不斷進行經濟轉型結構調整,生產效率將大幅提高。
農村經濟的發展在國民經濟中地位舉足輕重,如今我們國家整體經濟雖然有了質的飛躍,但是農村經濟的發展相對緩慢,粗放式發展模式嚴重制約和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中還有很大一部群體年收入及生活水平遠低于城鎮,嚴重影響了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農村經濟急需借互聯網大發展契機,通過創新,利用新科技、新業態、新模式大力發展,通過“互聯網+”找到適合農村產品的生產、流通、宣傳的新途徑、新辦法,實現農村經濟規模化、規范化、健康化發展,有效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潛力、創新能力,多方面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帶動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擺脫農村經濟在時間和空間的制約和局限性,以此振興農村經濟,大幅提高農村人口收入,同時龐大的農村人口也是潛在的消費群體,在我國經濟雙循環發展戰略下,將會發揮巨大作用。
1. 我國農村經濟近年來雖然取得較好發展,但是與城鎮相比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遠低于城鎮,據報道我國目前仍有6 億人口月收入在1000 元以下,其中農村人口占了大部分。由于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信息閉塞落后不對稱,經濟規模小,產品和服務結構不合理,遠遠跟不上市場變化,農民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薄弱,極大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
2. 農村互聯網基礎建設和配套設施不完善。我國農村互聯網基礎建設雖然經過近幾年大力投資有了較大提高,但是目前城鄉仍然存在很大差距,許多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網絡覆蓋率及網絡速度也遠遠低于城鎮,無法解決農村實際需求,制約了通過互聯網發展農村經濟的迫切需求,這都需要地方政府投入較大的人力、財力、物力,對網絡基礎建設及相關信息平臺進行一定規模的建設。
3. 農村獲取信息滯后嚴重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由于農村獲取信息渠道不足、不及時,農民對國家相關政策,農業技術信息,農產品供需情況,產品的價格信息,客戶需求信息等獲取不及時,造成農村經濟發展長期落后城鎮。
4.金融機構支持農村經濟發展力度不夠。目前我國各大金融機構對農村的支持力度遠遠滿足不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服務不到位,金融產品數量及針對性不足,農民急需通過金融信貸市場、現貨市場、期貨市場的大力支持,農村經濟需要規模發展、特色發展、綠色發展,同時還要抵御市場和經濟金融環境的各種風險。
5.農業新技術推廣緩慢,農村經濟生產效率低下。由于農業新技術在農村推廣緩慢,信息供給質量差,農村規模化產業基礎薄弱,使得農村生產效率低下,產品失去競爭力,無法適應當前市場經濟。
6.農業人才缺乏,農民素質亟待提高。由于城鄉收入差別,農村公共服務供給匱乏,嚴重制約引進農業科技人員,而農民普遍文化素質不高,高素質人才嚴重缺乏,農業科技得不到及時推廣,農業科技的投入低遠遠不能適應農村經濟發展需要,農民對新興互聯網應用意識及能力較差,生產模式和理念跟不上市場的發展。
7.農村物流網絡體系建立不完善。與城鎮相比,農村的物流配送系統建設仍然不發達,物流配送網點不能延伸到村莊。物流網絡的不完善限制了農村經濟發展,制約了農民利用網絡進行銷售、提供服務及消費,如果通過中間商進行交易,增加了費用,喪失產品定價權,導致了產品競爭力不足,影響農民收入。
8.農村經濟結構不合理。由于農產品供需錯位,信息不及時,技術落后,農村種植養殖相同的農產品短期內集中上市,供給短時間內增大,對產品價格造成較大沖擊,而供給期過后,貨源緊張,供給的短缺,短時間內造成價格上漲,價格的大起大落造成農民增產不增收,影響生產積極性。經濟結構的不合理,生產效率的低下,農民收入難以保障,造成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提高。
1.加強政府引領,促進農村經濟借力“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地方政府充分發揮指導引領作用,扶持農民抓住互聯網發展機遇,積極營造農村互聯網市場環境、政策環境,協調多部門,簡化服務,政策向農村互聯網經濟傾斜,促進農村經濟借助“互聯網+”的契機,實現跨越式的大發展。
2.加強完善互聯網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建設投入。地方的政府機構要克服困難協同相關部門創造基礎條件,加大農村的信息平臺建設,提高農村網絡覆蓋率及使用率,實現互聯網村村通,完善硬件投入和軟件升級,完善數據庫更新,為農村經濟利用“互聯網+”實現發展打好基礎。
3.積極引進和加強農村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面對全市場競爭,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引進和培養一批既懂農業又懂網絡技術的農業互聯網綜合人才,引進熟悉互聯網使用及互聯網創新人才,帶回先進的技術理念,主動創新推動產品適應市場需求,發現新商機,提高競爭力。同時發揮農村企業家帶頭示范作用,進行“互聯網+創新”。充分利用互聯網提高培訓效率,加大農民互聯網知識培訓,掌握新技能,加強農民教育科技指導,及時反饋,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樹立網絡思維,提高戰略高度,人才精準運營,提高農村市場主體的技術水平,為“互聯網+”的實際運用推廣奠定基礎,還要通過網絡進行教育培訓,積極培育、培訓當地人員保證人才穩定性,為農村產業經濟發展培養各類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經營人才,促進農村“互聯網+”可持續發展。
4.建立和利用專業的、多樣化的電子商務平臺實現農村傳統經濟與電子商務新業態有機融合。目前國家和地方設立不少專業的綜合的電子商務平臺,它改變了傳統經營模式,借助平臺打造品牌樹立優勢,推廣了產品,簡化銷售方式,擴大農村商品信息及銷售渠道,使得產品周轉更及時快捷,提高效率,電商平臺成本低風險不高,提供商品產品服務信息,更好地連接供給需求,解決大市場與小農戶之間矛盾,提高農村產品服務的流通。目前知名電子商務平臺淘寶、拼多多等,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號召,電商平臺設立“愛心助農”“農村淘寶”、創造了農村商業新業態、新機會,使得農產品生產與銷售有機連接,減少中間環節消耗,消費者便捷獲得農產品,同時提高農民收益,保障了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5.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獲取及時且全面的信息,指導本地農村經濟健康發展。有效而全面的市場信息,促使正確決策,及時調整產品結構和服務方向,以市場為導向適應市場需求,了解市場行情,調整策略及時尋找買家拓展銷售渠道,針對客戶消費者需求創新產品,有效降低風險,提高收入,減少增產不增收現象;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對市場產品的供求信息,天氣預報信息,自然災害預警信息等大數據全面檢測,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實時處理,精準指導農業生產,實現農業生產的科學化、智能化、標準化發展;通過大數據信息,訂單農業也得以實現,從而推動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業經濟健康發展。
6. 通過網絡積極宣傳擴大影響力,實施品牌戰略,全面提升農村產品競爭力。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優勢,構建完善的農產品及服務質量評價和考核體系,優化產業布局,調整產品結構;促進地區龍頭企業樹立現代化品牌意識,拓展網絡思維,面向全國全市場發展本地經濟;通過網絡短視頻、自媒體等新業態發展地方特色經濟,宣傳歷史,開發青山綠水資源、發展特色農產品、本地非物質文化,開發美麗農村發展旅游休閑度假,民宿經濟,加速成果轉化,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創新;通過圖文并茂網絡優勢,對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進行網絡自媒體直銷,充分挖掘消費者需求,相互作用,促進農村經濟通過“互聯網+”不斷完善創新。
7.發展“互聯網+ 金融”,支持農村經濟跨越進步。做大做強農村經濟,需要資金的強有力支持,在互聯網模式下,資源優化配置,強大的資金催生新業態、新模式,發現新商機,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是農村金融的重要補充,其靈活性、便捷性、額度靈活的特點更適合農村資金需求,有了資金支持,農村經濟會加速向前發展。
8.“互聯網+ 科技”加速農業科技的轉化,促進農村經濟高效發展。通過“互聯網+”,農民可以直接通過視頻現場咨詢,接受農業科技專家精準指導,進行科學種植農作物,生產農產品,科學對癥處理種植養殖過程中出現的病害、蟲害,及時應對極端天氣變化,還可以利用智能無人機施藥施肥,減少污染,提高生產效率,降低風險減小損失,提高和保障農民收入的增加。
9.加大物流投入,搭建物流信息平臺。通過政府加大物流投入,為物流企業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完善配送體系,延伸服務網點,據暢通物流運輸,解決消除“最后一公里”制約,提高物流效率,大大降低流通成本,適應市場變化,并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信息,實現“拼車”運輸,大大降低運輸成本,提高運輸時效效率,保障農村產品及時送達。
“互聯網+”是我國推進經濟發展的新模式,農村經濟的創新發展更離不開“互聯網+”的支持和引領,農村通過加快升級配套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引進培養具有農業技術及互聯網技術的綜合人才,利用電子商務平臺巨大作用,構建暢通的供應渠道,帶動線上線下銷售模式,借助“互聯網+”大數據、萬物互聯、機械化、智能化提升農村經濟創新發展,發展新業態、創新新模式,滿足市場需求,減少農村經濟發展成本,通過“互聯網+”多種模式完成農村經濟轉型升級,帶動農村經濟向著高效的、綠色的、可持續的方向健康發展,讓農民更加富裕,共創小康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