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迪
(南京審計大學,江蘇 211815)
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是國家重要決策,防控金融風險更是重中之重。金融活,則經濟活;金融穩,則經濟穩,防范化解金融風險被放到國家戰略的重要地位。因此,實現金融的活和穩,是當前做好經濟工作的關鍵。劉家德(2018)提出做好防控風險是落實黨中央部署的重大政治責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必由之路,同時做好風險防控是順應金融監管導向的必然要求①。自2012年以來,國家監管機構相繼放松了保險、券商、基金等資產管理監管限制。然而在放松監管的環境下,一些資產管理機構逐漸演變為影子銀行產品渠道,商業銀行資金利用這些渠道追逐高收益資產。在期限差價推動下,商業銀行必須通過銀行間存款和同業存款等短期債務處理到期日為3~5年的資產,期限錯配嚴重。根據智研咨詢網發布的“2018—2024中國金融租賃行業市場競爭格局及未來發展趨勢報告”,債券市場杠桿率仍處于較高水平。債券市場往往通過債券質押回購加杠桿,債市降杠桿壓力很大。較高的債市杠桿水平,使得部分銀行資金面脆弱,發展受到限制。
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防范和控制金融風險是維護金融安全、穩定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陳方程(2019)總結目前金融行業的風險主要包括市場環境風險、決策風險、行業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等②。金融風險會給企業帶來巨大損失,因此有效識別金融風險十分重要。同時,在識別金融風險的基礎上,政府審計機關應當發揮金融審計的監督評價職能,促使金融監管部門更好履行監管職責,幫助完善金融監管制度體系,推動金融產業的穩定發展。因此,本文旨在通過整理已有文獻,分析現階段國內存在的主要金融風險,并從金融審計角度來探索防范控制金融風險的相關路徑。
張曉、李敏華、鄭軍銳(2015)分析提出,在經濟新常態環境下,金融風險主要有以下幾種來源:經濟轉型要求加快化解過剩產能而產生;經濟減速影響中小企業經營;銀行信托將大量資金投給房地產行業產生的斷供風險;互聯網借貸風險等。他們提出國家審計維護金融安全的重要作用,包括:政府的干預和調控有利于減少金融交易中信息不對稱、金融不穩定的情況,提高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金融審計能夠促進金融監管工作的有效性;國家審計有利于滿足宏觀調控政策的需要③。任紀元(2018)分析國內金融市場風險主要為傳統金融風險,傳統金融風險為金融機構中普遍存在的運營風險,此外還有互聯網金融中的特有風險,如法律風險、監管風險、信息風險等。鄭石橋(2019)認為,政府審計機關應開展對金融監管部門職責履行情況的審計,同時將維護金融安全納入審計內容,促使其更好地履行金融監管職責,實現防范金融風險目標,維護金融市場穩定④。許杰慧(2016)在金融穩定視角下提出,現階段金融審計很少對金融監管機構的監管績效做出客觀全面的評價,同時由于金融監管體系存在重復監管和監管漏洞等情況,金融審計及金融監管都無法取得充分的監督效果。因此,國家審計應通過構建金融審計指標體系、突出金融監管的績效審計、拓寬金融審計監管范疇等途徑實現維護金融穩定目標⑤。張琴(2016)認為,審計機關應當將新興金融機構和外資銀行納入審計范圍,同時注重從金融監管體制改革角度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此外,審計機關還應將培養金融審計人員計算機、法律等綜合能力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來彌補審計人員缺乏專業能力的現象。葛玉峰(2015)提出金融審計的監管應向事前事中轉變,改變滯后的監管模式,從被審計單位的內部制度審查中分析判斷可能出現重大風險的環節,給出整改意見。其次,金融審計工作應做到高壓和嚴打,對審計中發現的違規違紀問題不僅查深查透,還要追蹤處罰落實情況⑥。龐加蘭(2017)認為,在新形勢下,國家審計應注重審計機關主體職能發揮,做到監督和管控,同時還應與內審結合,加強金融機構內部防控,提高國家審計監督職能的發揮。此外,金融審計應與金融監管分工,確定金融審計目標和內容,避免因“一行三會”管控機制而造成監管漏洞或重復監督⑦。
由于國家審計機關具有極強的獨立性,其執行的金融審計并不直接對金融風險負責,因此得到的審計結論相對客觀公正,促使其從深層次反映金融風險,提出有針對性的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建議。
由于金融審計的對象為中央銀行及其他金融監管機構,國有資本占主導地位,因此,相對于監督范圍局限于金融市場和金融單位的金融監管機構,國家審計機關組織的金融審計不僅在微觀層面對金融企業開展審計,更能立足于行業整體,從宏觀角度對金融監管機構開展審計。通過審計,對各項金融風險做出預警,以全面、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探尋金融行業體制機制缺陷,提出完善建議。
金融監管體系的更新往往趕不上金融行業的發展,特別是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出現使得金融行業中違規經營,鉆法律漏洞的現象不斷攀升。同時,由于金融監管機構人力與技術有限,無法保證其監管成效。因此,加強金融審計,可以有效防范風險。
金融風險普遍存在于金融運行中,有金融活動則必然存在金融風險?,F階段我國存在的主要金融風險除運營風險外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經濟新常態下,由于金融監管放松和各種金融創新的出現,以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金融活動發展迅速,但與此同時法律法規并未完善,導致這些金融活動無章可循,市場秩序混亂。如依托于互聯網出現的金融衍生品缺乏相應的金融監管制度,以至于金融市場違規經營、鉆法律漏洞的現象非常普遍。
我國金融監管機構依法對銀行業金融機構、證券市場、保險業金融機構進行監督,但由于監管資源有限,監管機構往往重點關注金融機構的合規性檢查,從而缺乏對存在金融風險的其他環節的監督。此外,由于法律法規和市場監管規定跟不上一些新型金融活動的發展,使得金融監管機構在評估和監管其經濟活動時受到阻礙。
在金融行業中,信息風險尤為常見。以互聯網金融為例,在其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網上信貸業務被開發。在貸款業務中,信用是關鍵要素,然而網上信貸業務的特征即高效率和便利,省略了人工審核和抵押等程序,則貸款人的信息真實性和信用難以得到保證。當前,信用風險高的個人通過虛假信息申請信貸這一現象十分普遍,借款方難以收回成本,這就是新形態金融活動帶來的信息風險。此外,由于大部分金融企業的加密技術還不夠成熟,數據庫和通信網絡安全難以得到保障,這就容易帶來大規模的個人信息泄露,進而被違法濫用。
傳統金融行業通過商業銀行交易,一般在線下擁有非常獨立的通信網絡,企業信息相對安全。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大部分金融企業需通過網絡交換信息,因此金融行業的大部分信息在網上都是公開透明的,一旦企業防火墻或其他加密技術被攻破,其數據庫極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使企業遭受損失,對金融行業也將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由于金融審計的職能是監督“一行三會”職能履行情況,因此金融審計應重視績效審計,重點關注金融監管機構防控金融風險的制度設計及執行效果、審查地方政府對相關非金融機構的管理以及打擊違法金融活動的力度,并利用監管數據分析監管效果。對金融監管機構責任履行情況進行全面評價,同時對發現的金融監管機構領導人員瀆職行為深入跟蹤調查并移交處理、針對審計發現的問題提出合理建議。
由于金融產品、衍生工具、交易方式和平臺等方面的不斷創新,金融監管機構難以對金融業所有存在重大金融風險隱患的環節進行監督。因此,金融審計應當拓寬業務范圍,在評估金融監管機構責任履行情況的基礎上,關注金融創新領域,建立新的金融風險監測預警體系,識別隱藏的重大金融風險,并提出整改意見。隨著金融創新業務的不斷發展,金融業務不再僅僅是金融行業的內部往來,而是出現金融業混業經營的現象,金融行業原有的交易制度體系和監管體系不再滿足金融業日益發展的需要。因此,為了完善金融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國家審計不僅要強化傳統金融業務審計,還要拓寬金融審計業務范圍。例如,利用風險導向審計關注金融機構的經營管理和決策執行情況。其中政府審計機關應重點關注涉及外資業務的金融審計內容。此外,政府審計機關還應擴大監督范圍,將區域延伸到非銀行、證券、保險等國有金融機構和證券機構,將金融審計對象拓展到跨市場乃至跨行業經營的金融產業業務,充分發揮金融審計的全面性特征。審計機關還應進一步提高金融審計的預警作用,尤其是對創新性金融產品和衍生工具等金融監管機構難以覆蓋的薄弱環節進行審計預警,促進維護金融安全,更好地發揮金融審計的“免疫系統”功能。
金融審計的主要職能應定位于對有關政府金融監管機構的再監督。根據往年的金融審計結果公告,可知大部分的金融審計的審計對象主要側重于銀行機構、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非銀行、證券、保險的國有金融機構和證券機構成了金融監管和國家審計中的真空地帶??梢?,金融監管存在一些盲區,其中存在著大量隱藏的影響經濟安全的金融風險。同時,由于當前金融行業處于強監管狀態,金融監管機構對金融行業的總體情況和新趨勢都很了解,審計機關應加強與監管部門的溝通協調,以金融監管機構為依托,對區域金融發展進行有效監督,利用監管數據快速準確地把握風險點。其次,國家審計應立足整體,對金融監管機構責任履行情況進行評價,并對金融監管的薄弱環節進行再監督,將“三位一體”的金融改革機制落到實處,堅持橫向、縱向審計監督的融合。
由于現代國家審計發展歷程較短,審計人才的培養以及審計方法和技術的更新較慢,無法滿足快速發展的金融產業的需要。因此,政府審計機關應當與注冊會計師審計和內部審計協作。注冊會計師審計對象范圍廣,同時已有的審計案例和審計方法十分豐富,雙方合作有利于促進國家審計的技術革新,注冊會計師不僅在對銀行機構進行審計方面有良好專業素養,在對非銀行金融機構進行審計也更具有優勢,有利于幫助政府審計機關更全面地識別新的金融風險,并提出整改建議。其次,由于內部審計對金融機構業務和經營情況了解透徹,審計機關人員需加強與內審的溝通協調,以發現機構內部控制缺陷或業務環節缺陷導致的風險點。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落實和不斷深化,我國經濟呈現出區域性的不平衡發展。由于區域宏觀經濟狀況對區域金融產業有著重要影響,特別是區域經濟發展中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將進一步增多,金融審計和金融監管部門應針對區域經濟環境建立金融風險預警指標和監管體系。與此同時,由于我國金融業近年來得到快速創新發展,金融產品和金融工具不斷推陳出新,區域間的相互聯動性和自我傳播性成為金融行業發展的新特點。因此,關注區域性和跨區域金融風險,并研究相應的金融風險預警和監管體系是金融審計促進防范金融風險、維護區域金融穩定的重要路徑。
審計機關應繼續加強對資本市場的審計監督和監管部門的審計評估,利用大數據等創新性審計技術尋找潛在的未知金融風險。金融審計首先要針對不同的風險點研究創新型審計方法,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由于金融產業中計算機軟件和系統的普遍使用,審計人員要學會充分運用信息審計技術,利用金融機構的通信網絡實現遠程監督,這要求審計人員需不斷提升自己的計算機技能,學會運用數據庫軟件來對大量的信息進行篩選和分析,培養綜合性素質,通過計算機技術發現審計疑點,促進金融審計工作的有效開展。
其中,尋找金融風險點,需要審計人員增強數據分析能力,根據不同的金融業務操作模式分類歸納金融活動產生的資金流,高效識別風險隱藏點。這有助于審計機關快速尋找出有效的審計信息,提高信息整合和分析的精確度,并提高審計效率。同時,采用創新性計算機技術有利于實現跨企業、跨行業、跨區域的數據分析,利用金融數據庫進行關聯性分析,有助于審計機關更全面地發現潛在的金融風險,不僅提高審計人員審計能力,在項目結束后,其數據分析成果能夠繼續保存,為審計人員的后續金融審計工作開展做出積累。
根據中央對2019年的經濟工作要求,防范重大風險攻堅戰是新的一年經濟工作的重要內容,而防范重大風險的重點內容是防控金融風險。現階段要做到金融風險識別預警,并及時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國家審計應使用其金融監督權,審查監管部門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制度設計和執行效果,審查地方政府對相關非金融機構的管理以及打擊違法金融活動的力度,同時充分發揮其宏觀性和全面性特點,關注區域性和跨區域金融風險。此外,國家審計應與金融監管部門合理分工,避免重復監督,節約審計資源,并發揮其指導性作用。與注冊會計師審計和內部審計協作,從多個角度發現并防范潛在的金融風險,最終促進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打贏三大攻堅戰、實現百年目標邁出堅實的一步。
注釋:
①劉家德.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J].新理財(政府理財),2018,(12):23-24.
②陳方程.金融管理中金融風險的有效識別[EB/OL].中國商論,2019,(02):72-73[2019-02-25].https://doi.org/10.19699/j.cnki.issn2096-0298.2019.02.072.
③張曉,李敏華,鄭軍銳.審計在維護金融穩定性中的作用[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17):155-156.
④鄭石橋.論金融審計內容[J].財會月刊,2019,(03):110-115.
⑤許杰慧,陳晨,任愛華.國家審計維護金融穩定的實現途徑研究[J].時代金融,2016,(05):105-106.
⑥葛玉峰.金融審計與金融風險防范[J].現代商貿工業,2015,36(16):201-202.
⑦龐加蘭.金融創新視角下我國金融審計監督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7,(09):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