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春生 沈圣齊
(武漢市新洲區將軍山林場余集分場)
現階段,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建設觀念的良性變革,生態環境保護已成為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方向。在此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會議中提出:“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據此,我們有必要對國有林場改革后的經營模式展開探究討論。
2015年3月,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在我國政府官方網站上正式公布,標志著我國國有林場經營工作正式邁入新階段。《方案》指出,我國傳統的國有林場經營模式存在定位不清、體制不順、機制不活、政策不全、觀念不新等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森林資源及林業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對此,《方案》明確提出了以“生態導向”、“改善民生”、“因地制宜”和“分類指導”為原則,以“顯著提升生態功能”、“明顯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全面創新管理體制”為目標,以森林資源保護、生態責任落實、林場政事分開、公益林管護、職工權益保障等為內容的林業實踐新要求、新方向,為國有林場經營模式的現代化、科學化改革提供了極大助力[1]。
改革落實至今,我國國有林場領域已取得了相當可觀的工作成果。首先,從森林資源生態保護的角度講:截止至2019年初,我國國有林場的森林總面積較改革之前增加了1.7億畝,森林積蓄量增加了6.1億立方米,天然林消耗量減少了556萬立方米,國有林場中的6.7億畝森林資源得到了良好保護;其次,從林場職工權益保障的角度講:據相關調查顯示,我國國有林場職工的年收入均值約為4.5萬元人民幣,相較改革前增長1倍以上。同時,在2015年到2019年的四年改革時間里,我國各地國有林場共實現了近55萬戶職工的危舊房修繕改造工作,基本實現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的全面覆蓋,國有林場職工的衣、食、住、行水平都得到了顯著提升;最后,從國有林場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講:截止至2019年末,我國4855個國有林場已提前完成改革任務,并通過國家相關部門的專業驗收,為國有林場未來的生態化、健康化經營打下了堅持基礎。同時,在《全國森林經營規劃(2016-2050)》、《國有林場中長期發展規劃》等國家性、地方性政策的支持下,國有林場經營模式的進一步改革方向也越發明朗,可為我國林業發展與資源保護提供出源源不斷的強勁助力。
機遇和挑戰始終是伴生并行的,國有林場在取得客觀改革成果、確立科學發展目標的同時,也面臨著比較復雜的挑戰和阻礙。具體來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結合我國林業產業的相關經驗來看,國有林場在產品生產上具有一定的單一化、同質化特點,很難在國際市場的同類產品中體現競爭力。加之木材產品長周期、大投入、可替代的產出特性,國有林場很難達成針對化、高效化的產品優化。這樣一來,我國國有林場的生產質量與生產數量雖然長期處于較高水平,但并未打造出強競爭、廣受眾、高口碑的林業品牌。此外,受多種原因影響,我國國有林場經常需要聘請外部甚至外國人員進入到生產現場中,幫助林場職工完成生產指導、產品開發、技術改造、資源管理等一系列工作,進而較難形成自主化、創新化的經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國有林場的改革發展。
人才是所有行業、產業的立足之本、發展之源,國有林場的改革實踐與經營創新離不開職工人才的推動作用。但從目前來看,受到工作環境、社會觀念、福利待遇等多種因素影響,我國國有林場的人才結構并不理想。以我國華北某省為例,該省國有林場的職工現有量約1.4萬人,其中50歲以上的職工群體占30%以上,老齡化問題較為嚴峻。甚至,有不少已超出退休年齡的林場職工仍然工作在一線崗位上。同時,絕大部分職工來自于部隊轉業、社會招聘、農場下放等渠道,文化程度、專業知識等素養條件參差不齊,難以滿足改革背景下專業化、創新化的人才需求。
現階段,我國國有林場隨已基本完成了改革任務,并實現了經營模式、經營觀念的發展轉型,但管理方式、工作手段的落后化、人工化問題仍然大量存在于基層實踐中。長此以往,既不利于國有林場信息資源的廣泛共享,也不利于國有林場工作效率、工作質量的持續提高,很難促進我國林業產業的聯動化、綜合化發展[2]。
保護森林資源、建設生態文明是國有林場改革的首要任務,同時也是國有林場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行之路。但從目前來看,很多地區國有林場職工的森林生態保護意識未達到較高水平,繼而在經營管理中存在較大疏忽問題,不利于違建別墅、違法盜伐等負面現象的有效整治。此外,在薄弱保護意識的影響下,國有林場職工的個人發展取向、工作業績目標也很難與改革方案總體目標達成一致,進而導致敷衍任務、走過場等現象經常發生,使得國有林場的經營管理流于形式。
為了解決傳統林業產品缺乏競爭力與品牌力的問題,國有林場相關人員可充分發散思維,將更多、更新的收益渠道引入到經營實踐中,從而在促進國有林場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達到文化教育、產業聯動、品牌推廣等多種效果。例如,國有林場可著力發展林下經濟,將農產品種植、藥材種植、動物養殖等活動融入到森林區域當中。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實現國有林區內土地、光照、水文等資源的充分利用,達到更強的資源轉化效果,還能在單位時間內為國有林場帶來更多的經濟收益,促進國有林場的健康穩定發展。同時,發展好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等項目,還可有效解決區域內富余人力資源的就業問題,并有助于提高地方財政收入水平,進而對區域整體的良性發展起到推動作用[3]。
現階段不僅是國有林場的改革時代,更是“互聯網+”體系在社會中普及發展的重要時期。此時,多元融入互聯網理念、互聯網技術,實現經營模式、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創新,是國有林場的必然選擇。例如,可將護林防火工作與物聯網技術結合起來,通過在國有林區內布設出足量的GPS定位裝置、溫度傳感器、影像傳感器等設備,對森林環境實施全天候、動態化的遠程監控工作。這樣一來,一旦傳感器設備采集到異常的光亮、高溫等信息,可同步傳輸至物聯網平臺系統中,并生成攜帶有具體地理位置的報警信號,為相關人員及時處理、應對火災隱患提供準確依據。再如,國有林場管理人員可將互聯網作為職工保障的工作落腳點,通過網絡投票、微信交流、大數據分析等多種方式,與廣大林場職工達成有效交互,以此了解職工群體的實際需求,從而實施出更具實效性的工作策略。
在目標新、技術新、環境新的改革背景下,國有林場必須要積極加強人才建設,全面解決職工群體老齡化、安全意識薄弱化的負面現象,從“人”的角度上推動經營模式健康發展。一方面,國有林場應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開展教育培訓工作,從理論知識、職業道德、專業技術、設備用法等多個方面出發,促進林場職工營林造林、護林育林、生產創新、經營管理等多種素養的綜合發展。另一方面,國有林場還有適當加大人才建設的投入力度,通過提高薪資水平、優化工作環境、開放就業政策等多種手段,吸引更多專業、年輕的林業人才加入到隊伍中來,進而逐漸完善國有林場的人力資源配置水平,提高國有林場的職工隊伍整體實力。
總而言之,在改革方案的引導下,我國國有林場現已實現了突破性的進步進展,但面臨著一定的阻礙與挑戰。對此,國有林場應主動投入到管理機制、經營理念的優化創新中,更加準確、有力地把握現代林業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