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亞楠
(天津職業大學)
在社會多元價值交織、滲透的復雜背景下,單純或過度依賴思政課對大學生進行價值引導的局限性日益凸顯,亟需發揮多學科優勢,全課程、全方位育人。在中國高等教育發展進程中,必須旗幟鮮明地提出,堅持“立德樹人”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應成為廣大教師責無旁貸的崗位責任,特別是使之成為與學生密切聯系的專業課教師的神圣職責。因此,在專業課的教學中,思政元素的引入和教學設計成為了廣大教師在研究和探討的一個問題。課程思政要素是一個“大思政”的概念,包括一切積極向上的正能量要素,如社會主義理論、核心價值觀、唯物主義、中國優秀傳統問題、中華美德、中國自信、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安全、愛國情懷、工匠精神、勞模精神、人文素質、民族情懷,敬業精神、理論聯系實際、克難攻堅、道德素養、誠實守信、團結合作等。
而本文從《財務管理實務》課程入手,選擇從文化融入的角度進行探究和思考,從而實現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良好的職業精神的目的。
《財務管理實務》中的文化融入,包括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職業文化兩方面的融入。高職《財務管理實務》課程的培養目標中,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養目標,三個目標相輔相成,素養目標是終極目標,通過知識的講解、技能的傳授,終要達到育人目的。而素養目標同樣反作用于能力目標,學生的素養反作用于技能的提升,沒有良好的文化素養和職業素養,終會在職業發展上遭遇瓶頸,多走彎路。文化素養和職業素養是否得到提升,決定著學生的職業生涯是否能夠進一步向上發展,是否能夠進一步在更廣闊的平臺上發揮自己的專業技能。本文就從素養目標中的文化素養入手,探討學生能力培養模塊的重構。
專業課堂的教學是文化育人的主陣地。《財務管理實務》課程教師在知識的講授過程中,在學生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如果能融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職業文化,春風化雨般地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 同時將誠實守信、客觀公正、勤勉嚴謹和開拓創新的精神與技能學習融合在一起傳播給學生,一是能夠提升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的文化素養, 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文化認同,形成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高度自覺和自信;二是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端正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保障其在日后的實踐工作中, 可以保持初心, 不被利益所驅使, 不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 成為企業可以信賴的人才, 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目前高職的《財務管理實務》課程中,文化的融入顯然不足。
(1)文化育人處于邊緣化地位。部分院校專門開設一門選修課程《會計文化》,多開在大二下學期或者大三,課時較少,學生通過該門課程對會計文化有個初步的了解。而筆者認為,真正文化素質的培養在專業技能課程中體現為最佳,在專業核心課中潛移默化地進行育人,與學生能力的培養相輔相成,共同作用于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財務管理實務》課程在職業道德素養的提升、愛國情懷的培養、傳統文化的積淀等方面,還未形成系統、科學的體系,亟待充分挖掘課程中會計的情懷、文化,使之與會計專業知識和技能嵌入融合在一起,以“春風化雨”的教育方式使學生受到涵養和啟迪。
(2)會計專業教師對學生傳統文化和職業文化的培養方式較為生硬。文化育人與專業教學不能融會貫通,專業教師在專業課教學內容中生硬地插入幾條有關文化育人的摘錄內容,不僅缺乏說服力,還影響授課內容的邏輯連貫性。
(3)課程中職業文化的培養欠缺行業、企業的參與。職業文化是企業的管理文化,是企業形成的會計制度,是行家里手的職業精神。僅僅靠課堂的講授不足以讓學生感受到職業文化,課程中職業文化的建設上亟需企業的共建。
(1)學生能力培養與文化育人相融合,在文化融入視域下,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文化元素,將文化元素與技能點解構重組,將文化元素融入,加強課程中對學生傳統文化、職業文化的培養,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完成文化素質的養成,成為具有民族文化情懷和職業情懷的優秀人才。具體而言包括
第一,重新修訂《財務管理實務》課程標準。在企業調研和企業交流的基礎上,充分挖掘課程中的傳統文化、職業文化,將其合理融入專業課程,并根據課程標準重新進行課程整體設計與單元設計。
例如,在財務預算一章,在課程設計中,從傳統文化角度,可以引入我國古代的“四柱清冊”,即舊管、新收、開除、實在四大類數,及對應本章在做計算時運用到的本期期初數、本期增加數、本期減少數、本期期末數。這樣引入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財務管理思想就自然而貼切,通過教師的講述,學生自然而然地就能感受到中國古代財務管理思想的偉大和對世界會計發展的重大意義,從而使學生發自內心地產生民族自豪感;從職業文化角度,可以引入量入為出、實事求是的職業素養。在學習過程中,告訴學生在做預算時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編制預算,不能盲目擴張資金,要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的美德。
第二,重新設計《財務管理實務》考核標準,設計包含文化素養考核的課程教學評價體系。在傳統的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基礎上,增加文化素養的考核。在文化素養方面,在每次的小組匯報作業中,要求學生在教室的指導下,搜索一個與匯報任務相貼切的傳統文化案例在全班進行展示,并對其進行評價;在職業素養方面,例如在每次課的學習和實訓過程中,設計有效的評價方式,評價學生在完成小組任務的過程中是否能夠做到實事求是、誠實守信、團隊合作等職業要求,通過組間評價和組內評價相結合,組間評價可以評價每個組任務完成的質量,組內評價即對組內成員對每個人為小組做出的貢獻進行評分,通過這種評分方式側面反映出了每個學生團隊意識強烈與否,從而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第三,形成《財務管理實務》課程的文化元素資源庫。教師從傳統文化和職業文化兩個角度,將每次課設計的文化元素進行歸集、分類,形成文化元素資源庫,可以在教研組內共享,并進行研討改進,從而促進專業在對學生文化素養培養上的改革和創新。
第四,指導學生完成文化融入背景下的《財務管理實務》作業作品。例如,在學習投資管理一章時,學生在完成項目作業時,會進行項目是否值得投資的分析,可以指導學生在作品展示時,引入大學生創業案例,幫助學生認識到,做好投資管理非常不易,尤其對于剛剛創業的學生,正確評估項目是否值得投資非常重要,事關創業的成功與否,從而培養學生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的堅定的理想信念,遇到困難不退縮的精神,以及堅持和專注的精神。
(2)校企共建課程文化,將企業文化引入課堂,將企業的誠實守信、工匠精神、團隊精神、主人翁精神、競爭精神、百折不撓精神、創新創業精神等等融入課程,融入每一個技能點的學習過程中,同時將企業管理理念融入課堂,使學生不僅僅學習財務管理的技能,更在學習過程中樹立職業人的意識。
例如,通過與校企合作企業的深度研討和交流,通過聘請企業專家進行講座或者企業人員進課堂授課的形式,將企業文化故事講述給學生,將企業規則引入課堂,使學生及早建立職業感,嚴格約束自己,奮發向上。又如,很多院校將企業中的8S理論引入實訓課堂,即整理(SEIRI)、整頓 (SEITON)、清掃 (SEISO)、清潔 (SEIKETSU)、素養(SHITSUKE)、安全(SAFETY)、節約(SAVE)、學習(STUDY)八個項目,不僅在環境的布置上體現出這8S管理,而且在實訓過程中也將這一理念貫徹于課堂。因此,與合作企業的交流要充分挖掘企業的文化精神,挖掘適合校企共同實施的方法,將企業文化精神引入課堂。
綜上,在專業課的講授中,任課教師一方面要發揮文化歷史的豐厚教育資源,尤其是我國財會文化的發展史和財會文化中人物的事跡風采和精神,來引導學生,教育學生,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同時通過和企業的深度合作,引入企業文化,實現對學生良好職業精神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