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梅 張生文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第十三中學,甘肅武威 733000)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環境下,教學方式與手段層出不窮,導學案就是其中的一種。導學案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主要指的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主學習預案。導學案設計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形成良好的技能,所以這一教學手段如今開始逐漸應用到初中課堂教學活動中,能夠讓學生得到更全面的發展與提升。本文是就導學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進行分析,希望能為初中語文教學做出一定的貢獻。
從字面含義來說,導學案中的重點內容主要集中在“導”和“學”上。導,即是引,人們可以將其看作引導。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合理“指導”,使其掌握更好的學習方法。站在教師角度,“導”也可以理解為“主導”,是教師課堂教學地位的本質性體現。“學”則是對學生基本學習目標的達成,可以進一步提升其能力素養。截至目前,很多教育研究人員對導學案的概念提出不同的解釋和觀點。有人認為,導學案是將各種學習方案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特殊的學習材料。也有人認為,導學案屬于一種“教學方案”,而且這種教學模式和教案、學案不同,既可以用來教學,學生也可以借助其進行學習。
導學案的特點十分明顯,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工具性特點。導學案屬于一種方案,是學生學習的工具,也是教師教學的工具。在該種工具的幫助下,學生可以充分掌握學習目標和教材知識,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之中。第二,雙重性。導學案的雙重性主要體現在學生學習方案的制訂上,教師可借助導學案,引導教學工作。這種特性是教案和學案所不具備的。所以,導學案具備明顯的雙重性。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特別重視課前預習這一環節。只有做好課前預習,學生才能明白什么知識點是不會的,什么知識點是會的,這為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便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運用導學案進行初中語文教學時,通常情況下,教師會在上課前將導學案發送到每位學生手上,然后讓學生進行預習。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對導學案問題進行合理設計,這是有效運用導學案進行初中語文教學的基礎與前提。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自主預習過程中掌握教學內容,真正做到對學習內容心中有數,從而有效提高課前導學案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故宮博物院》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導學案設置以下預習任務:第一,讀課文,標記生字和生詞,解決生字和生詞的問題。第二,反復閱讀課文,通過研討與練習內容,做好標注工作,確定文章中使用了哪種說明順序。第三,再次朗讀課文,將此篇說明文的架構呈現出來,說出這樣闡述的原因。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上述導學問題進行課前預習,邊閱讀邊思考,如果學生都能將上述問題解答出來,說明學生已經掌握了具體的文章脈絡。對個別無法解決的問題,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實現問題的深入研究。
導學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是其重點內容。課上,教師要針對導學案中學生未能完全理解與掌握的知識點,采取多種方式解決這些問題,充分保證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及有效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利用導學案,加強課堂互動,通過師生間和生生間的互動,交流觀點、碰撞思維,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利用導學案進行初中語文教學時,應當合理設計導學案問題,保證問題設計的高標準與高質量,發揮導學案互動問題的引導作用與互動效果。導學案互動問題的設計,不能太難,也不能太簡單,難度過高則會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難度過低則無法起到教學引導與啟發思維的效果。教師在設計導學案時,需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特點與學習規律,結合學生對于知識的了解程度,通過互動方式提高學生的關注度。教師可根據所設計的互動問題,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互動交流[1]。
例如,《看云識天氣》是一篇科普文,作者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云和天氣的關系。在本節課教學開始之前,教師事先設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具體如下:(1)知識與能力目標:掌握比喻這一修辭手法,學會運用比喻這一修辭手法;(2)過程與方法目標:熟練閱讀課文,厘清文章思路;(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鼓勵學生多觀察自然界,留心身邊的自然現象。為了讓學生掌握不同自然現象所代表的天氣狀況,課堂互動中,教師應設計如下問題:(1)詩人劉禹錫在《竹枝詞》中寫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這句古詩描寫的是一種什么樣的天氣現象?(2)天空的薄云代表著什么?(3)天空中低而厚密的云層代表著什么?這些問題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面對這些問題,學生會認真回憶他們所遇到的類似情況,并以此來判斷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天氣現象。同時,課堂互動中引入問題,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日益高漲,轉變對語文學科的看法,并能在語文學習中發揮自身的主動性,這對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大有裨益。
課后對所學內容的鞏固與深化,是深化學生知識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應當針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加以解決,幫助學生通過對導學案的拓展與鞏固過程,加深對教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導學案幫助學生明確了教學重難點,在課后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再是盲目地復習,他們有主次、有重點地復習,這樣一來,提高了學生自主復習效果。為此,語文教師應重視導學案的作用,引導學生慢慢轉變對導學案的看法,課后鞏固復習中充分運用導學案,提高課后鞏固效果。
例如,在教學《背影》一課時,教師首先要求學生在課文中尋找作者對父親背影的四次描述,通過對四次背影描述內容的明確,讓學生大致了解文章脈絡,進而要求學生思考作者四次描述父親背影時的情感變化。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討與溝通,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與生活經驗進行寫作,從而幫助學生進一步學習并掌握課文內容,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促進其綜合素質的提升。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學對學生今后的學習與成長有著較為顯著的促進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想保障教學效果,一定要善用新的教學方法。實踐證明,導學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能夠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形成良好的互動交流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所學知識,拓寬視野,從而有效保障語文教學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