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喜
(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凌城中學,江蘇睢寧 221233)
隨著科技的發展,課堂教學可借助的教學工具越來越多。高中教師在《文化生活》教學中可結合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設備創設課堂情境,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實現師生共同參與教學,使學生在知識、情感、意志、行為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更好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在《文化生活》教學中,教師是主導者,但不是課堂的主體,這一點教師必須明確。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內在需求,從而使學生主動進行知識探究,學習相應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文化生活》內容,因此,創設問題情境是實現有效教學的方法之一。例如,教學“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時,教師需要讓學生了解世界文化多樣性的意義,懂得并認可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意識到世界文化具有多樣性,再通過不同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文化多樣性的意義。課堂上,筆者以問題導入,提問學生:“同學們,我們都知道五一勞動節是一個國際性的節日,但我們過的節日中有很多是中國獨有的,你們能舉例嗎?”學生A 說:“端午節,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學生B 接著說:“春節,雖然現在國外也會慶祝春節,但春節是中國的特色節日。”教師說:“看來大家對我國的節日都很熟悉,接下來老師為大家展示一下其他國家的獨特文化,看看大家能否猜出是哪個國家?”而后向學生展示印度的火把節、日本的夏祭、英國的蘇格蘭裙等。當學生說出國家后,筆者繼續提問:“為什么我們可以根據這些節日、服飾聯想到相應的國家呢?”通過問題逐步引導,學生很快意識到世界文化具有多樣性,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獨特性。最后,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將本課的知識點進行系統的整理,使學生對本課知識形成更加清晰的認識。
探索知識的有效途徑之一是討論,討論可以讓學生拓寬思維、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并且讓學生在討論中潛移默化地獲得更多的知識,使自己得到提升。《文化生活》教學內容源自生活實踐與人們對生活的認知,創設討論情境符合課本內容,有助于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深入理解《文化生活》中的相關知識。例如,教學“文化創新的途徑”時,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通過小組討論思考問題。首先,為學生播放春晚開心麻花的小品,并提供簡單的材料說明:“開心麻花的作品之所以深受歡迎,不僅僅是因為演員幽默、生動的表演,還因為他們的創作源于生活、貼近人們的生活實際、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播放結束后提問:“通過開心麻花的小品,我們能夠得知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什么?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與文化創新根本途徑有關的事例?”學生在討論中逐漸打開思維,很快明白文化創新不能脫離生活,從而得出“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這一觀點。舉例說明時,學生更是集思廣益,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希望自己的小組能舉出更多的事例。其次,展示奧運獎牌的圖片,播放奧運獎牌設計為“金鑲玉”的視頻短片,讓學生通過短片思考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是什么,并舉出生活中的事例來證明這一觀點。小組討論中,一些學生發表了不同意見,教師可組織學生對自己的觀點進行解說,再一起討論得出最終結論。經過不斷的討論和總結,學生逐漸將文化創新的途徑全部總結出來,并且理解得十分透徹。
任何學科都不是脫離生活而存在的,學生學習文化知識最終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實現人生價值[1]。因此,在《文化生活》教學中,教師要圍繞相關主題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高中生已經初步形成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并且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生活情境的創設,可以拉近學生與文化的距離,認識到文化對人們生活的重要影響,感受文化的力量,從而增強文化自信。例如,在學習“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這一課時,筆者為學生播放了一段記錄中國社會30年變遷的視頻,讓學生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巨大改變。然后,又通過圖片展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學生三代人的生活,讓學生談一談自己感受到了哪些變化。課堂上展示的內容均源自生活,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自己的真實感受。之后,向學生展示世界舞臺上常見的中國元素,如在服裝上添加的中國元素;還展示了當前受人們歡迎的國貨產品,如“百雀羚”化妝品等,讓學生結合這些內容談一談現在“國貨”的興起說明了什么?學生B 說:“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國貨、使用國貨,說明人們的文化自信在不斷提高。”教師回應:“這位學生說得非常好。我們可以從生活的方方面面看出祖國正在不斷強大,那么實現文化強國,首先需要做什么?”學生C 舉手回答說:“樹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沒錯,老師希望每位同學都可以做到,也希望日后每位同學都能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一份力量!”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學生能夠從生活中感受文化的重要作用,意識到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的必要性,增強文化自信,樹立文化強國的信念。
通過與學生談話可以了解到,大部分學生認為思想政治課堂無趣,是因為教師總是以勾畫知識點、講解知識點為主,學生很難提起興趣,參與課堂教學。而直觀的感受往往能夠產生深刻的印象。在《文化生活》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直觀情境,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改變學生對思想政治課堂枯燥乏味的印象。例如,教學“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時,筆者采用圖像直觀法向學生展示中國古代的陶瓷工藝品、四大發明以及體現中華文明的文學作品。學生通過圖片可以直觀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體現在眾多方面。而后,引導學生觀看紀錄片,了解中國文學藝術的輝煌歷史以及古代科學技術對推動世界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紀錄片呈現的圖像生動、形象地展現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通過真實記錄給予學生直觀的感受,增強學生內心的震撼。同時,直觀情境使得學生在課堂中集中注意力、能夠結合要求觀看并積極參與相關討論。在本課教學內容中,還需要理解不同區域文化的關系。為此,教師向學生展示了草原文化人們的服飾以及中原文化人們的服飾,并進行簡單的文字介紹。通過分析服飾變化,學生可以明白不同區域的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相互借鑒、相互融合,又保持著自身的特色。總而言之,不論是圖片還是視頻、音樂,都可以為學生創設直觀的課堂情境,使學生在有限的空間中拓寬視野、思考問題,有效加深學生對中華文化的感受,使其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綜上所述,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情境創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通過創設不一樣的情境,能夠起到不一樣的作用。恰當的情境創設,可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思想政治課程,并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