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碧娟
(福建省莆田哲理中學,福建莆田 351100)
簡單來講,語境就是語言的環境、情境。只有在適應語境下,詞匯才擁有特定的意義,對此,學生需要熟練、正確掌控詞義,必須對語境做出進一步了解。如此教師要提供更規范、科學的依據,提高詞匯授課效果。
詞匯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重視預習工作,以此優化學習環節與成果。為此,新詞匯學習之前,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相應的預習作業,將學生要學習詞匯的語意、詞形變化等內容恰當融入其中,以此幫助學生更輕松地完成詞匯學習。預習過程中,學生除要對相關詞匯做出進一步了解外,還要實現對詞匯詞形、詞性做到熟練掌握。基于語境進行詞匯學習時,教師可結合具體情況,將預習作業合理劃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對詞匯在文章短語以及段落中具有的含義做出深入分析與準確把握;另一部分是引導學生利用課外輔導工具書等材料全面了解、把握所學詞匯的含義與其他引申意,以此為之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1]。
首先,針對文化語境創設,在實際授課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文化語境。簡單來講,就是不同國家、地區的人們在理解和應用英語詞匯過程中存在哪些差異,其中最顯著的就是中西方人在英語應用上的偏差。例如,講到daughter 這個單詞時,可以拿doctor 這個單詞對比學習,弄清二者在寫法以及發音上的差異,然后再進行翻譯練習:我的女兒長大以后的夢想是成為一名醫生。如此,通過情境、語境的設置,學生很好地鞏固和學習了這兩個單詞。這些文化語境的一系列內容是教師在具體講解時要給予充分考慮的,通過精心設計不斷優化語言、文化的有機融合,進而取得理想的詞匯教學成果[2]。
其次,針對肢體語境的設置。生活中,語言的具體引用過程通常伴隨一系列豐富的肢體動作。對此,在詞匯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實物、圖片的恰當整合完成對單詞的記憶、教學。針對一些表示動作性的單詞,若無法通過形象、生動的語言來有效表達,可以通過新穎、豐富肢體語言的靈活運用來優化詞匯教學的內容與環節,通過一連串的動作將整個事件表示出來,這樣學生就可以將相應的單詞串聯起來理解、掌握。
英語詞匯教學中經常涉及一些具有多層面含義的詞匯。例如,文化的延伸與具體含義,詞匯的具體定義即為詞匯的外延,在某種程度上表達著詞匯的本質屬性,基于此,一般能夠將詞匯的內涵意義引申出來,簡單來講,就是人們在頭腦中針對詞匯產生的一系列情感聯系。詞匯內含含義會隨語境的改變而產生一系列變化,甚至一些詞匯即使處于相同文化、社會背景,若經歷存在一定的差異,或者處于某種特殊語境,其代表的含義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例如:
A:In the face of all this they actually stood up by and did nothing.
B:You don’t say so.
“面對這一切,他們竟然袖手旁觀,什么都不做。”
“你不要這樣說!”
這就出現了譯誤情況,其正確翻譯應該是:
“面對這一切,他們竟然袖手旁觀,什么都不做。”
“竟有這樣的事!”
作為重要的文化載體,若政治、生活習俗以及文化等背景存在一定的差異,語言含義有時是截然不同的。例如,“homely”在英式英語中的解釋為“家庭的”,但在美式英語中的解釋則是“不漂亮”。因此,在實際授課中,教師要通過語境恰當創設情境,帶領學生對詞匯的多層次含義做出深入理解與靈活掌握。同時,還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習慣等全面把握創設適合的語境,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有效、正確課堂的創設,將詞匯語境教學的優勢充分凸顯出來。
興趣是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詞匯知識的重要動力。對此,為了促進學生更輕松、高效地掌握新學詞匯,避免其將詞匯學習視為一種負擔,真正對英語學習產生濃厚興趣,教師就要運用更靈活恰當的策略方法,精心組織詞匯教學活動。在實際授課中,教師可以從不同角度對詞匯的社會意義以及豐富文化內涵進行深入挖掘,在增強學生語言差異直觀認識的基礎上,能夠全面增強英語詞匯教學的趣味性。或者運用與學生心理特點、生活閱歷相符合的話題和音樂進行語境創設,也可基于《英語輔導報》《英語周報》等學生比較喜歡的課外閱讀材料開展詞匯語境教學,以此吸引更多的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其中。例如,在對quite 這個單詞的教學中,學生要以這個單詞為基礎進行比較學習,然后翻譯句子:我們在安靜的教室中學習,還可以根據它的發音,通過舊詞將新詞引出來,如fast-last、produce-reduce、taught-caught。與此同時,有很多同音異義的單詞,我們可以設定相應的語境,在同一語境放入同音詞比較、總結,如weather-whether、it-eat、seesea 等,以這種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必然會加深他們的記憶。
首先,提升詞匯語境授課樂趣。在學習中,興趣是動力源泉,因此,在具體教學時,教師應積極探索、運用新穎有效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為學生樹立適合自身發展的目標,讓其更有熱情地學習英語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對所學知識產生透徹理解與深刻印象。
其次,重視課內外知識的有機整合。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養成運用英語授課的習慣。課上,通過靈活應用常見詞匯,引導學生對詞匯、詞組進行復習和鞏固;課下,多引導學生通過所學詞匯溝通、交流,以此為學生英語思維的進一步拓展,以及良好校園語言環境的營造創造良好條件。這樣既可以為學生的互動交流帶來積極影響,也能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把握所學詞匯的含義與具體應用,使其交際用語的運用更加準確,充分凸顯其具有的邏輯思維能力。
再次,增加課外閱讀量,有效拓展學生的認知視野。在學生完成一定量的詞匯,以及語法規則的學習之后,教師可以適當運用一些簡短、新穎的小故事,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幫助其有效鞏固以往所學詞匯,為其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提供有利條件。
最后,注重猜測的靈活運用。在詞匯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聯系文章相應情境對新詞匯的意思進行猜測,然后再為學生解釋正確的意思,指導學生聯系具體語境,嘗試進行自主創編,或者是教材詞匯練習等活動。這樣學生既可以對所學詞匯的含義、具體運用產生透徹理解與深刻印象,也能夠為之后的英語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在詞匯教學活動的精心設計、組織過程中,為了確保學生能夠對所學新詞匯的意義有透徹理解與熟練掌握,教師應充分重視、不斷優化語境教學模式的科學運用,以此全面調動、不斷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突破以往詞匯教學模式的種種束縛與重難點,靈活創設與授課需求相符合的語境,給學生的詞匯學習、應用提供科學指導。這樣既有助于促進學生課堂學習效果、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也能夠吸引更多的學生真正愛上英語學習。